河中石兽 教案(七年级下册)

时间:2024-09-16 03:03:4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河中石兽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导学目标】

河中石兽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课时计划】2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苏轼游石钟山后的感慨。他在前人李渤经过实地考察却得出错误结论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事情不亲眼看亲耳听,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它的有无,可以吗?今天将要学习的《河中石兽》一文,同样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圮(pǐ)    募(mù)    棹(zhào)    杮(fèi )

湮(yān)  啮(niè)  溯(sù)  欤(yú)

(2)词义

一寺临河干(靠近) 山门圮于河(倒塌) 阅十余岁(经过,过了)

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规律、道理) 众服为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

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 求石兽于水中(寻找) 如是再啮(这样)

竟不可得(终于,到底) 但知其一(只) 

盖石性坚重(表议论的发语词,无实义) 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

以为顺流下矣(认为) 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

(3)通假字

曳铁钯(“钯”同“耙”,平整土地用的家具)

不亦颠乎(“颠”同“癫”,疯狂)

(4)古今异义

一寺临河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一为与“湿”相对,二为做)

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

盖石性坚重(古义:发语词;今义:遮住或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5)一词多义

之闻之笑曰(代词,代指到下游寻石兽十余里这件事)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议论)

其反激之力(助词,相当于“的”)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如如是再啮(副词,像)

如其言(介词,按照)

学法指导:

词语的作用分析法

词语的作用一般有:

1.精确性作用。指词语在词类选取、概念表达上的准确、恰当(主要指动词、形容词),在表意上的精确、严密(主要指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

2.形象性作用。指词语在写人、叙事、绘景中具有鲜明、具体、生动传神等作用,一般都会采用修辞或者一些动词来体现。

3.情感性作用。指词语表达喜好、热爱、赞美、颂扬或厌恶、贬损、批判、扬弃等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的作用。注意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和双关义。

4.结构性作用。指词语在全篇(或某段)中的地位以及照应、过渡、伏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推动情节发展、总领下文等方面的作用。 

(6)重点句子翻译

①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交流点拨】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的)踪迹。

②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交流点拨】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

③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交流点拨】像老河兵所说的那样,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处找到了石兽。

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交流点拨】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2.作者名片

纪昀(1724~1805),字晓岚,晚年自号白云,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年间进士,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他主编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朗读节奏。

(2)听范读录音,并提示朗读节奏。

2.疏通文意

(1)译文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中,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狂(的做法)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如果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寻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2)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交流点拨】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3)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请概括各层大意。

【交流点拨】可分三层:

第一层(1段):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寻找未果。

第二层(2段):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3段):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层探究

1.故事中几位人物各自提出的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什么?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交流点拨】(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他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他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冲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半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所以他的方法是对的。

2.通过寻石兽的故事,比较三类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

【交流点拨】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并能够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对事物做出准确判断。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外阅读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进一步了解纪昀其人其文。

2.阅读以下小故事,领略纪晓岚的过人智慧。

纪晓岚年仅30多岁的时候,只是个编修。主人家请他为高寿老母亲写贺词,已是特别看得起他。当纪晓岚写完第一句时,四座皆惊。至四句书毕,众人皆呼“高人”!诗云: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生个儿子去做贼,偷得蟠桃寿母亲。

3.搜集有关勇于实践的名人名言。

【交流点拨】百闻不如一见。--班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毛泽东

力行而后知之真。--王夫之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萨迪

经验是永久的老师。--歌德

实践是思想的真理。--车尔尼雪夫斯基

板书设计

寺僧--求之下流--无迹

讲学家--求之地中--失败

老河兵--求之上游--成功 

侯晓旭

【河中石兽 教案(七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河中石兽》教案11-21

河中石兽教案05-27

《河中石兽》优秀教案06-25

24河中石兽教案05-07

(经典)《河中石兽》教案15篇09-25

《河中石兽》教学反思08-07

河中石兽教案设计通用01-24

河中石兽读后感10-09

《炮兽》教案08-04

黄山奇石教案 《黄山奇石》教案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