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圯上敬履》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23 04:12:2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圯上敬履》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圯上敬履》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圯上敬履》教学设计

  《圯上敬履》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记》及司马迁、张良的相关文学常识。

  2.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3.把握张良及老者的形象,分析张良成功的品德因素,理解文章写作目的。

  4.学习并发扬中化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2.把握张良及老者的形象,分析张良成功的品德因素,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把握张良及老者的形象,分析张良成功的品德因素,理解文章写作目的。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垓下决战后,刘邦建立西汉,庆功宴上,刘邦在谈自己如何得天下时曾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这位子房何许人也?能让一代帝王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呢?

  想当年,韩信、萧何、张良并称“汉初三杰”,后来,韩信被杀,萧何被囚,只有张良全身而退。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张良在风云变幻的政坛上稳坐“王者师”的位置上。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圯上敬履》,从中品味一下张良成功的因素。

  二、介绍《史记》及司马迁、张良的相关文学常识。

  1.《史记》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 史。记载上起传说中黄帝,下到汉武帝共约三千年的历史,共130篇,包括: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体例。

  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鲁迅评价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见其史学、文学价值之高。

  其中有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语句:

  ①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②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③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④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⑤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2.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著有《史记》。

  主要经历:

  1、司马迁出生在一个世代相传的史官家庭,子承父业,28岁做太史令。

  2、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临终嘱托他做第二个孔子,写第二部《春秋》,这是他著《史记》的动力。

  3、司马迁20岁时,开始漫游,积累丰富史料,32岁开始写《史记》。

  4、潜心修史时,为李陵战败辩护,被处以腐刑,为完成《史记》,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

  3.张良文章背景简介

  张良被刘邦列为汉初三杰第一,后世对其先佐明主建不世之功,后功成身退的传奇经历多有称誉。张良出身战国后期韩国大贵族家庭。祖父开地、父亲平相继相五代韩王。世代相韩的经历,使张良对韩国有着很深的感情;韩国的灭亡,使张良失去了显赫的地位,断绝了他的仕宦之途。这两方面的因素,使张良对消灭韩国的秦朝政权充满了刻骨仇恨。张良出身于这样的家庭,从小对朝堂斗争、宫廷政治耳濡目染,深明君臣相处之道。韩国灭亡后,张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终于散尽家财而求得一大力士相助,“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伏击行刺秦始皇于博浪沙中,却击中副车而未获成功。

  刺杀秦王失败后,张良亡命下邳,颠沛流离,历经磨练,洞悉人情世故。

  三、朗读

  1.利用工具书,自主查找并标注生字字音。

  2.教师范读,学生诵读。

  3.指读,并纠正字音。

  4.齐读。

  四、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1.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初译全文。

  2.置疑难点。

  3.合作交流,翻译全文。

  参考:

  张良曾从容闲步漫游于下邳桥上。有一个老人,穿着粗布衣服,走近张良的地方,故意把鞋子跌落到桥下去。瞧着张良道:“小伙子,下去把鞋拾上来!”张良愣住了,想揍他一顿。因为对方年纪老了,勉强隐忍下来,下桥去拾起了鞋。老人道:“给我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替他把鞋拾了上来,索性也就跪下来帮他穿上。那老人伸出脚套上鞋,笑着走了。张良真是十分惊讶,以目光追踪着他。老人走了里把路,又回转来,道:“小伙子倒还值得教导一下。五天以后天亮时,同我在这里相会。”张良感到很奇怪,敬礼道:“嗯。”第五天早晨,张良来到那里,老人已经先在那里了,气愤地道:“同老一辈人约会,比人家后到,这算什么?”说完就走,道:“过五天早点来相会。”五天以后鸡一叫,张良就去了。那老人又已经先在那里了,又气愤地道:“又比我后到,这是为什么?”说完就走,道:“五天以后再早点来。”到第五天,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等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道:“这样才对。”拿出一册书,说道:“读了它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以后就会发迹。十三年后小伙子到济北来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便走了,再没有其他的话,从此也不再见过面。天明时一看这部书,竟是《太公兵法》。张良因此十分惊异,经常反复诵读它。

  (何满子译,选自《史记纪传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出版)

  五、复述课文要内容

  教师点拨:记叙的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文学常识导入。

  二、理解人物形象

  1.文中两个人物在我们心中已渐渐清晰,那么张良和老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默读全文,圈划能体现人物特点的词句。

  教师点拨:描写语句,形容词,动词。

  2.分小组合作交流,根据圈划的词句,归纳张良及老人的特点。

  明确:

  张良:

  敬老: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守信:平明,鸡鸣,夜未半,(赴约时间越来越早)。

  勤奋好学:常习诵。

  隐忍有度:欲殴之,强忍(忍辱)三次赴约(忍怒)。

  有思想,有主见:怪、精、异(心理描写)

  老人: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教导有方的人。

  3.从这些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张良有美好的德行,综全比较来看,他得黄石老人天书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三、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1.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可以一言以蔽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记述的这一部分,是想带给读者--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明确:有忍耐之心。

  小结:对张良来说忍能带来机遇,带来知识和能力,得到兵法,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对刘邦影响很大,在他的影响下刘邦能够忍耐韩信,得到咸阳而退居灞上,忍耐一时,建立西汉王朝,张良也成为开国功臣。在后世影响很大,三国时代水镜先生向刘备诸葛亮时说:“只有兴周八百年的姜子牙,胜汉三百年的张子房可与之相比。”其实对我们也一样。

  2.对什么有忍耐之心?

  学业、梦想、美好的生活等等。

  3.是不是什么事都要忍呢?

  不是。不能无原则的忍。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是北宋著名诗人苏轼《留侯论》开篇的一段话。

  小结:忍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修养,一种美德,一种气概,一种生活态度。忍,是能量的积蓄,是在苦难中站起来的准备,能够赢得好名声,感化一批人,忍使很多人成就大业。

  4.成功需要“忍”,除了“忍”这种品质,从本文你还得到了哪些启示:

  参考:忍要有度,胸怀大志,重约守信,恭敬师长,德才兼备。

  四、拓展

  真正的忍者,是善于隐藏自己锋芒的人,忍住一时之不公,受暂时的委曲,在忍中磨炼意志,增长智慧。方能战胜自我,赢得机遇,成就事业,精彩人生。你能举例谈谈还有哪些人以忍成大业的吗?

  参考:司马迁、韩信、勾践、重耳

  总结:

  《史记》开篇一段话:西伯侯局厩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布韦迁蜀世传《吕贤》,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他们经历一翻磨难,都成就了大业。

  它告诉我们:大抵圣贤都是经历一番磨难,忍一时之辱,而成就大业,可见,《史记》这部书不仅记载历史,传承文化,更为我们启迪人生,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书,本节作业,用两周的时间,挑选《史记》故事中,你感兴趣的人物或篇章读一读,写读书笔记,然后交流。

  五、作业:

  1.积累文中学过的文言词语,抄写在积累本上。

  2.课后阅读《史记留侯世家》或苏轼的《留侯论》,全面了解张良这个人物。

  3.积累《史记》名言

  4.完成练习题。

  《圯上敬履》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背景

  《圯上敬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长春版下册的教学内容,被安排在第十五课,是本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课文是《史记留侯世家》的节选,刻画的是青年时期张良的一段奇异的经历。课文所反映的张良的核心品质就是他的隐忍有容、对老者的尊敬。正是他的这种品质,黄石老人才最终将《太公兵法》传授于他,为其以后成就大业奠定基础。学习本文即引导学生学习张良的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这即学习本文的重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文言文的要求,并结合我校的364教学模式改革,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流程介绍

  1、 预习

  1)下发预习提纲,将本文的学习内容编写到预习提纲中:作者,实词,背景,课文内容,主旨等,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如我设计的五组题

  预习提纲

  学生问题

  第一组题

  1、朗读全文

  2、解题及介绍背景

  3、理解良孺子可教矣。

  4、总结此层的实词

  第二组题

  1、朗读全文

  2、介绍作者

  3、理解后五日平明后五日早会。

  4、总结此层的实词

  第三组题

  1、朗读全文

  2、介绍《史记》

  3、理解五日鸡鸣后五日复早来。

  4、总结此层的实词

  第四组题

  1、朗读全文

  2、主题归纳

  3、理解五日常习诵读之。

  4、总结此层的实词

  5、编演课本剧

  第五组题

  1、 朗读全文

  2、介绍写作特色

  3、归纳张良及老人的形象

  4、学习本文的启示

  5、体会张良尊重老人,坚忍的精神,写一篇读后感。

  2)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自学的方向,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如:让学生查找工具书解决实词、作者、背景。合作交流解决文章内容等等。3)学生

  据预习提纲自学。4)交流质疑,小组内可先进行交流,落实基础知识,教师进行巡视指导。5)组内预习展示,由学困生展示文本的基础知识。如(1)实词:骈 称 食 见 等 策 材 意 临等。(2)介绍作者韩愈 (3)朗读 (4)背诵 (5)写作背景介绍等。

  2、展示

  展示课有五个环节组成:1)预习交流2)明确目标3)分组合作4)展示提升5)穿插巩固。学生们在展示过程中出现了一小插曲(也是本课的'亮点):有同学问抽到第一组题的小组老人再三为难张良,如果你是张良你怎样做?两小组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学生们对张良的形象有了清晰、深刻的认识。

  3、反馈

  以提问或试卷的形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教学反思

  364教学模式,是我校于09年8月在总结山东杜郎口中学和江苏洋思中学教改经验的基础上,创建的一种教学模式。3即三个板块:预习、展示反馈。6即六个环节:1)预习交流2)明确目标3)分组合作4)展示提升5)穿插巩固6)达标测试。4即四清手段: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这种教学模式,真正改变了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教师营造了让学生得到充分施展才华、放飞自由心灵的空间。学生真正实现了自主学习。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感悟能力、写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为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避免展示只简单呈现预习内容,我采取以下措施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

  1、指导预习。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袖手旁观,应及时深入到各学习小组,与学生共同学习讨论,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及时纠正理解上的偏差。在预习时有的学生认为张良的做法太傻,对这样的认识就应当及时加以引导。

  2、精心设计预习题。应设计具有探究空间的问题, 教师要想设计出具有一定的探究空间的问题必须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努力。

  从内容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前苏林教育家维果茨基在谈到教学和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他认为儿童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实所实际具有的水平,叫现实水平;一种是在教师引导下儿童所能达到的水平,是潜在水平。在儿童的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我们形象地把它称为是跳一跳,摘桃子。这个桃子不是伸手可得,需要跳起来才能摘到手;但又不是怎么跳也够不到。教师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是最具探究价。太难或太易都没有探究价值。

  从形式上,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更多地设计一些发散类和探究类问题。从问题涉及的内容看,我们把问题类型分为四类:一是判别类问题。主要是对事物加以判定,代表性词语是是不是、对不对二是描述类问题。主要是对客观事物加以陈述和说明,代表性词语是是什么、怎么样三是探索类问题。主要是对事物的原因、规律、内在联系加以说明,代表性词语是为什么、你从中能发现什。四是发散类问题,主要是从多角度、多方面、多领域去认识客观事物,代表性词语是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方法、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如预习提纲五组题的第四题,这类问题最根本的特点是答案不惟一。

  3、相互质疑、层层深入。在展示时,听讲组与展示组相互提问、相互质疑,在质疑答疑过程中学生就会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4、课堂辩论。在展示时,如果学生即兴展开论辩,教师应放手让辩论双方尽情展示,并引导更多学生加入。理不辩不明,如前文提到的,在论辩中就会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5、及时评价、多加鼓励。对学生的好想法、好见解,要多鼓励,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圯上敬履》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史记》的文学常识及司马迁、张良的有关知识。

  2.理解重点实词。

  3.把握文章主题,分析张良及老人的形象。

  4.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对中华民族尊敬老人的美好品德的赞扬与继承。

  教学重点

  1.《史记》及司马迁的文学常识。

  2.把握文章主题,分析张良及老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分析与理解张良所具有的优秀品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汉高祖刘邦曾经对一个人作出这样的评价: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并承认自己不如他。那个人是谁呢?这个人就是辅佐刘邦建立汉王朝的汉初三杰之一的著名军事家张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张良年轻时候的故事。

  二、作家作品

  1. 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出生在一个世代相传的史官家庭。其父司马谈,做过30余年的太史令。司马谈逝世时嘱咐司马迁要做第二个孔子,写第二部《春秋》,这正是司马迁矢志写《史记》的动力。

  2.《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史记》以人立传,集传成史是主体,它多方面运用文学手段来表现历史人物,史实与艺术表现完美结合,这是司马迁《史记》一书的独特成就。为此,鲁迅称赞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在朗读中理解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帮学生解决有疑问的字词。

  2.学生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互评,说一说,哪组同学读得好,为什么?

  由此环节让学生透过文字体会人物的内心,把握人物形象。

  (1)朗读老者的语言,要体会他故意考验的心态,他的笑、他的怒、他的喜,背后是怎样的一番良苦用心。由此说说老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2)张良的一个诺,要读出他当时既诚恳虚心又满腹狐疑的复杂心态,要引导学生结合全文,认真体会。

  3.分角色朗读中会发现张良的语言极少,那么我们通过哪些地方去了解张良呢?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对张良的动作、心理的描写,想象一下张良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4.由此看出,张良具有怎样的'品质?(全面理解张良的人物形象)

  5.你还知道哪些历史人物在年轻时有特殊的经历?

  6.学习过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四、总结

  《圯上敬履》只是《史记留侯世家》的节选,但是我们以小见大,由一件小事看到了张良身上优秀的品质,也正是由于这些品质,成为后来张良成功的重要基础,张良后来又有哪些成就?《史记》中还记载了你所喜欢的哪些人物的哪些事件呢?我们将利用课余时间继续研究。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3~5人合作,根据所掌握的资料,以《史记》为主题,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办一期手抄报。

  要求:(1)角度选取要具体集中,不可空泛,主题要鲜明;(2)内容要翔实,有理有据;(3)可有自己的评论,鼓励创新设计。

【《圯上敬履》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圯上敬履》教学反思02-19

《陈奂生上城》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6-26

陈奂生上城(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0-28

我上《登飞来峰》 教案教学设计09-08

三张图片上《社戏》 教案教学设计10-12

《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07-05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8-28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05-31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04-22

人教版九年级上《沁园春雪》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