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案

时间:2024-06-22 10:39:0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登高》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高》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篇1

  一、导入

  1、考查格律诗文学常识。

  2、检查《使至塞上》的背诵情况。

  二、作者与背景简介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检校工部员外郎,而又被称做杜工部。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诗圣”。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落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杜甫一生潦倒,“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但死后受到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不过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学的范围。

  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机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这首诗就是56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三、朗读课文

  1、听范读。仿读。

  2、学生自由读。

  3、全体学生齐读诗歌。

  四、理顺诗意

  1、结合注释,试译诗歌。

  2、交流难点,理顺诗意。

  参考: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五、整体感知

  本诗诗眼为哪一字?

  明确:悲。

  六、研读诗歌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写了几种景物?诗人借助这些景物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人选择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等六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悲凉的画面。无穷无尽的漂泊流离失所、老病孤独的复杂情感,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进行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

  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漂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生发出壮志难酬的苦痛。

  (2)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使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

  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长;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长,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诗中的“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不同,这里的“作客”是指杜甫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现在的“做客”是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的意思。

  (2)“登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登台?它又蕴涵着怎样的情感?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多病愁苦之情。

  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困苦和仇恨,使他两鬓斑白。

  (2)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这种忧伤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

  七、主旨归纳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八、拓展积累

  杜甫名句

  1、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4、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5、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

  6、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兵车行》

  7、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1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

  12、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小寒食舟中作》

  1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14、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

  15、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五首》

  16、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五首》

  17、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

  18、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

  19、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2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四首(其三)》

  2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其一)》

  22、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2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4、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25、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2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7、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28、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29、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

  3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31、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秋兴八首(其一)》

  3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3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九、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拓展的诗句。

  板书设计:

  登高

  杜甫

  悲

  雷真民

  《登高》教案 篇2

  【教学课的缘起】:

  在与学生一起讨论写秋的古代诗句时,学生举了好多有关秋的诗词名句。从唐代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到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特别有同学提到了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句,可以说同学们已不仅仅是从写景体现秋季来回答问题,而是大多从秋所蕴涵的感情色彩角度来展开讨论。在这种情况下,我便萌生了上一节《登高》课堂探究讨论课的想法,借此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诗歌所表现的意图与思想情感,能够既感受到诗歌的形象性,更能领会诗歌思想蕴涵的深刻性,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识,汲取古诗丰富的营养,为学生课外阅读古诗奠定基础,提高欣赏品位。

  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的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登高》诗,学习诗的最好的办法是诵读,通过诵读,可以走进作品描写的意境中去,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去,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登高》诗的配乐朗诵和有关诗句的画面。

  (用多媒体放映诗与画《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学生认真地观看,感受诗意)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再跟着画面朗读这首诗,讨论这首诗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的?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学生思考片刻后,有几个举起了手)

  生1:写了夔州的秋天、落叶、长江、沙渚、猿鸣、飞鸟这些景物,有仰望,有俯视,是从多个角度来写的。

  生2:还有诗人的登高远眺。从他眼中描幕了一幅“夔州三峡秋景图”,是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来写的,采用了不同的视角。上、下、远、近的秋色塞满了整个天地之间。

  生3:诗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人事,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师:很好。你们对诗文内容已经很了解。那么,前四句写景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四个意象有什么寓意呢?诗人的意图又是什么呢?有什么深刻的蕴涵呢?

  生:……(生沉默)

  师:哪位同学能发挥一下想像,把这幅“三峡秋景图”具体描绘一下,让同学们再深刻地感受一下,体味诗的意象,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有几位文学基础好些的学生埋头在纸上快速地写着)

  生:这是唐代宗大历二年深秋的一天,阵阵秋风,送来山猿声声长啸。山鸣谷应回荡在天际,令人心惊胆颤。冷冷清清的水中小洲,泛着白光的岸边沙石,孤零零几只小鸟在其间低飞,秋风吹动稀疏的白发,诗人步履蹒跚,独自登上三峡一处荒寂的高台。呼啸的风声,澎湃的涛声,凄厉的猿声,声声入耳。那被风吹落的片片枯叶,满山遍野,不时掉落在诗人的脚下,又很快被秋风卷走。面对着凄凉萧杀的景象,漂泊西南的诗人禁不住老泪纵横……

  (不少学生鼓掌)

  师:说得太好了,有MTV的那种感觉。同学们想想过去我们学过的古诗中,“猿鸣”一般是不是用来表达人的内心的一种忧愁,那么“飞鸟”呢?

  生1:“飞鸟”既然是在空中飞,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生2:“落叶”有落叶归根的意思。

  生3: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师:诗的意境已经深挖出来了,我们再联系一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四句,自然就更能体会诗人借景寄托的心境。大家再把这四句诗反复读几遍,小组讨论一下,然后作一番交流。

  (学生讨论,师巡视指导)

  生1:这几句诗写出了诗人晚年的心境,因为“常作客”指万里漂泊,居无定所;

  “百年”指年迈衰老;“多病”指疾病缠身;“悲秋”写得就很沉痛,以往秋天都用来比喻收获,是喜悦,但诗人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就生出了无限的悲伤。

  生2:说心境,不如说是处境:诗人因为漂泊无定,备尝艰难潦倒之苦,使自己白发满鬓;又因为疾病缠身,诗人喜喝酒而酒又没有了,自然就触景生情,心中的悲伤难以排谴。

  生3:我觉得整首诗层次应该很清晰,前四句写季节之秋,后四句写个人之秋,全诗用“秋”字聚焦,用“悲”字贯穿,充分体现了诗人晚年孤愁的心境。

  生4:难道孤愁就是杜甫的晚年,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晚年的心境吗?

  师: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好!同学们,如果用悲季节之秋,悲个人之秋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情感,并进而认为这就是诗人晚年的心境,那还是杜甫吗?

  生:……(生沉寂)

  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杜甫当时年老多病,为什么还要登高呢?

  生:因为他要望望那安史之乱的硝烟尚未消散的祖国山河,虽然他知道登高望远,满目都是秋,但还是止不住那登临的沉重脚步。

  师:能看到真的硝烟吗?

  生:看不到的,那是他心里的硝烟,那硝烟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是大唐衰微,朝纲不振,满目疮痍……

  师:那么,回过头,我们再一起来思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难道仅仅是季节之秋吗?“艰难苦恨”难道仅仅是由于作客,多病吗?让我们一起走入诗人的心灵,深挖一下诗歌的思想蕴涵。

  (再次播放诗与画《登高》片段,让学生沉浸其中,感悟诗情)

  生:无边落木仿佛就是唐帝国衰败的写照,从江河东去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无情的历史变迁,萧瑟的秋意中饱含着杜甫多么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啊。

  师:说得好啊!

  生:“艰难苦恨”也不是杜甫个人万里作客的悲伤,“繁霜鬓”是由于杜甫忧国忧民,忧虑过深过重造成的。

  (发言的学生很多,这里不一一详述)

  师:太感人了。同学们谈的都很有道理,只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感受诗的氛围,从触景生情中去感受无处不荡漾着的灾难时代的痛楚声音,就一定能够理解《登高》诗的真正意蕴。现在,同学们再讨论一下:在季节之秋和个人之秋中还渗透着一个怎样的“秋”呢?

  (师在黑板上画了三个圈)

  生:在季节之秋和个人之秋中,还渗透着一个国家之秋,正是这个“秋”充斥着诗人的心胸,并且与季节之秋、个人之秋产生了共鸣,只有这个“秋”才是诗人所悲之秋的真正灵魂。

  师:这就是杜甫身处人生之秋,望着季节之秋,心里装着国家之秋啊!老师还觉得“艰难”与“苦恨”间必然存在一种关系,是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请认真思考一下,没有“艰难”,何来“苦恨”?这是什么关系呢?

  生:是因果关系。艰难的世事,国家处于多事之秋。国难深重,正是匹夫有责,奋力报国的时候,可是杜甫自己却年老多病,令他痛心疾首,万分憾恨。

  师:噢,原来杜甫“苦恨”的是自己不能再为国为民尽力了!这是诗人的自责,他忧愤深广,既不像苏轼,也不像李白。苏轼在政治上失意时,能旷达自解、“倚杖听歌声”;杜甫做不到,他终生坎坷,却从不谈清风明月,即使晚年走投无路,也未曾问过桃园仙踪,他活得太执著。杜甫更不是李白。李白总是在自我张大,一会儿上九天揽月,一会儿下五洋捉鳖;杜甫却总在自责自己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不能救生民于水火,这才是“苦恨”的真正底蕴,这才是独一无二的杜甫心哪!

  同学们,这一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登高》诗的思想蕴涵,边说边谈,边谈边说,每一个活动细节都进行得很好,特别是有好几位同学的发言很深刻,关于结构艺术方面的问题,由于时间关系,留着咱们下次说,好不好?下课。(师生道别)

  教后感:

  本堂课师生对话的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们调动了自己的知识体验,想象与直觉,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分析,解释诗句的含义与思想蕴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样的探究型语文审美教学课使学生认真地阅读作品,师生之间平等尊重,相互交流,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受力,而且也能从理性的角度更好地把握作品所传递的诸多信息。

【《登高》教案】相关文章:

《登高》教案04-23

杜甫《登高》教案09-08

登高教案05-15

《登高》 教案教学设计10-08

《登高》教学教案优秀11-23

登高(人教版) 教案教学设计09-21

《登高》教案 (人教版高二)10-04

《登高》教案(苏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7-06

登高说课稿08-17

《登高》说课稿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