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的魅力--《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镜头 教学实录

时间:2024-11-02 23:45:43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补写的魅力--《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镜头 教学实录

浙江省永嘉中学 金晓忠

补写的魅力--《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镜头 教学实录

师:读到小说最后,我们才知道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是假的,是贝尔曼画上去的,但贝尔曼如何画叶子却没有具体描写出来,请大家结合最后一段苏艾叙述的内容,展开想象,把这个细节补写出来。(10分钟时间)

师:我找三个同学展示所写的内容。

生:风杂夹着雨,怒号着,翻滚着,天阴沉地可怕。老贝尔曼匆匆披了件雨衣,拿起笔和调色板、颜料,提着一个灯笼就冲出了门外。天暗得犹如怪物张开的血盆大口,雨似乎更大了,肆虐着打在贝尔曼瘦弱的身躯上,那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早已不知吹飞到哪里去了。贝尔曼走到角落,一点点吃力地挪动着梯子,雨实在是太大了,他拖动沉重的梯子,梯子“吱呀吱呀”地叫唤着,在凄风苦雨中似乎也摇摇欲坠。老贝尔曼一步一步地爬上去,没走几步就得停下来喘上几口,再一点点上移。当他终于等到梯顶的时候,却不顾风雨把雨衣给脱下了,因为他知道这会影响他绘画,而使叶子丧失了真实性。他低下头,用画笔一点点地勾勒、描摹、上色,雨毫不留情地打在他的眉毛上、脖子上、身体上,刺骨的,冰冷的,强硬地侵入他的身体内,衣服和鞋子在雨中全湿透了,他只是在手快僵住的时候朝手上呼几口气,嘴里喃喃自语:“哦,可怜的琼珊啊……”灯笼里柔和的灯光,在风雨中点亮这贝尔曼虚弱的脸庞,点亮着墙壁上最后的那片染上黄色的深绿的叶……

生:在风雨里,老贝尔曼铆足了劲把梯子摆到了琼珊的病房对面的墙上。灯笼在寒风中摇曳,火光肆意地蹿动,映红了贝尔曼疲惫的脸。他一手持着灯笼,一手紧紧抓着早已调好颜色的调色板与几支画笔。他用冰冷的手指一丝不苟地勾勒出常春藤叶,叶柄颜色涂上了深绿,锯齿形的边缘用黄色渲染。停笔,结束了。老贝尔曼如释重负,虚弱的身躯无法再承受风雨的侵袭。他倒下了,却留下了那最后一片常春藤叶。

生:老贝尔曼站在窗前,一手拿着博朗姆酒瓶,盯着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他看见它就像弱不禁风的孩子被风雨卷走了。“哦,真想不通,这该死的叶子……”贝尔曼醉醺醺地咕哝着。突然,他眼中闪过一丝坚毅,他转过摇晃的身子,拿起画板前积了灰的画笔颜料和调色板“真是太蠢啦!”贝尔曼埋怨着,却拿起桌上点燃的灯笼,头也不回地撞向门外,闯进了寒风呼啸的黑夜。贝尔曼从别处移来梯子,架在常春藤树后的墙上,用微弱的火光照着树干映射到墙的地方。“嘿……没错,是这儿。”贝尔曼的灰白的头发湿乎乎地紧贴在粗糙宽大的额上。他脱下破旧的马甲外套遮盖在墙上,拿起画笔,在隐秘而寂静的黑夜里,在梯子上细细作画。凄凉而凶悍的冰凉的刀剑刮在贝尔曼背上,他浑身战栗。面色苍白的贝尔曼手不住地抖着。“最后一点,最后一点……哦……”贝尔曼给画作加上最后一点修饰,他浑身已湿透,但面前墙上还是一片干燥--一片常春藤叶,一片真实的叶子。恐怕这世上再没有更加真实的了……

师:请同桌做点评。

生:我同桌写得很细致,不仅具体描写画叶子的情形,连搬梯子都写到了。

生:我同桌所写的叶子的样子与文章提示的内容相吻合。

生:我同桌通过“贝尔曼画叶子”的细节把贝尔曼写活了,很符合贝尔曼一贯的爱喝酒、发牢骚,但又有同情心的形象了。

师:对,我们的同学很厉害,所写的内容符合已有的关于叶子和最后一段的相关内容的提示,符合贝尔曼的人物性格设定。如果把“贝尔曼画叶子”的细节纳入小说中,可以怎样操作?

生:按时间顺序,可以插在“扮作隐居的矿工”之后,另起一段写。

生:也可以在最后一段,通过苏艾之口,把这个细节说出来。

师:按这样操作,好不好?还是请刚才发言的两位同学说。

生:不好,按时间顺序补在“扮作隐居的矿工”之后,这篇小说就没有意外的感觉,没有神秘感。

生:不好,通过苏艾之口补在文章最后有点啰嗦,让读者看到不如让读者自己想象。

师:那么这个细节不实写的好处是?

生:造成一种出人意料的效果,让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生:这是留白艺术,给人震撼感,引人深思,原来贝尔曼真得画了一幅杰作。

师:是啊,同学们说得好极了,我再补一点,这个细节不实写,还可以使读者的关注点集中到最后一句上“亲爱的,这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突然把故事的谜底揭示出来,故事有了新的意义,对人物的评价发生了逆转,戛然而止,引人思索。这种结尾方式,现在有个专门的术语,叫做?

生齐答:欧亨利式结尾。

师:结合这篇小说具体说说这种结尾的特点。

生:按故事的发展来看,苏珊看到窗外常春藤叶片片凋零,放弃了求生的念头,但作者却安排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不掉落,就是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最后揭示谜底,这片叶子是假的,是贝尔曼牺牲自己画上去的,出乎大家的意料。

师:这样的结尾安排有道理吗?

生:前文已有提示。

师:那我们找找那些早已埋伏好的蛛丝马迹。

生:贝尔曼一直说要画一幅“杰作”,原来以为只是随口说说,现在看来其实是埋下伏笔。

生:他“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也是真的。

生:贝尔曼说“哎,可怜的琼珊小姐”“像琼珊小姐那样的好人实在不应该在这种地方害病”,说明他有同情心,是有可能去画藤叶的。

生:这片叶子在狂风暴雨中贴在墙上不掉落,其实不太符合生活常理,应该是假的。

师:所以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结尾让人不禁拍案称奇。

【补写的魅力--《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镜头 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06-16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05-17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12-10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3篇08-30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三篇08-30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集合七篇05-13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范文汇编6篇05-13

《劝学》教学实录06-16

《秋魂》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10-11

《语言的魅力》教学反思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