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时间:2022-04-14 08:41:24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教学目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1.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同时巧妙地运用对比 突出主题。

  2.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探求各种知识;也揭示了封建教育束缚了儿童身 心健康。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1.理解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 态度。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导入: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请谈谈你对美好童年生活的记忆吧。(学生活动)大家知道,童年的生活是有趣的,走过童年,往往会给我们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品读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

二.常识简介 (学生简介)

1.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之后,鲁迅连续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后来编入了《呐喊》和《彷徨》两个短篇小说集中(分别于1923和1926年出版),鲁迅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同时,他还创作了《坟》《二心集》等15部杂文集,晚年还完成了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

2.《朝花夕拾》: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三.整体感知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明确】①“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包括两部分内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②本文是按照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 。

2.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明确】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一段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3.速读讨论: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感受是怎样的?对 三味书屋的感受又是怎样的?两者之间在内容上是什么关系?

【明确】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感受是自由快乐的;对三味书屋的感受自由快乐或枯燥无味的(两种不同观点)。两者在内容上对比关系。

四.研读欣赏

1.学生齐读第一节,思考:作者记忆中的 百草园是怎样的?

【明确】用了一个转折句: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2.“似乎”和“确凿”是人记忆的两种形式,同时用在此处是否矛盾呢?

【明确】似乎:“是因为时间已经隔了七八年了”;确凿:是在写作此文之时,用成人的眼光断定的。实际上准确表达了作者特殊的心情--对百草园依恋的深情。因为“连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所以对百草园的印象有 些模糊,故用“似乎”表示不确定;然而追忆童年生活,种种景象历历在目,故用“确凿”表肯定语气。

3.只有一些野草的百草园为什么在我的童年中,是一个乐园呢?请认真默读课文写百草园的部分,划出有关语句和关键词,然后用自 己的话谈一下。(多媒体展示)

⑴学生默读课文,认真思考,同时进行圈点勾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⑵学生展示,教师引领学生进行归纳。

【明确】A、“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句话将儿童眼中百草园的无限趣味都包容其中了。(景)B、美女蛇的故事。(传说)C、雪地捕鸟。(事)]

4.在这些乐事中你最喜欢哪一件事?说一说理由?乐在何处?

5.雪地捕鸟欣赏

㈠学生读文章第七节,同时划出描写捕鸟全过程的动词。

明确:扫、支、撒、系、牵、看、拉、罩。

㈡学生讨论:反复品味,捕鸟全过程的动词表达效果。

明确:连用八个动词,准确、生动写出了雪地捕鸟的全过程,富有情趣。

过渡:冬天雪地捕鸟这一童年的趣事就是为了生动的说明只有一些野草的百草园所给好玩的孩童带来 的无尽的乐趣。同时在结构上,也呼应了开头的“乐园”。那么在百草园中还有什么让“我”快乐的呢?

6.百草园景色赏析

㈠学生放声诵读,思考:①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②作者是怎样写这些景物的?③作者为何能把这些景物写得具体、真切、生动?(学生可在书上划线作记号,准备回答。)

【明确】①百草园里景物:

A.春季-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

B.夏季-“鸣蝉”、“黄蜂”、

C.秋季-“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②作者描写这些景物的方法?

A.运用确切的词语;

B.观察细致,运用了合理的观察顺序;

春季:是由低处到高处,写的是静景;

夏季:是高处写到低处,写的是动景;

秋季:动静结合;

C.运用了修辞手法: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木莲有 莲房一般的果实”,“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㈡记叙百草园春夏秋三季的景色,井井有条,但又错综交织,浑然一体。作者是用什么句式把它们联系起来的?

【明确】 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勾画园中景色。用了两个“不必说”,这撇开的说法已经勾画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生趣盎然的百草园景物图。紧接着用“单是”一词提起,强调了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那儿还有惊险的蜈蚣,有趣的斑蝥,(动物)还有何首乌、木莲、色味比桑椹好,形如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的覆盆子(植物)。(请学生用这一句式造句)

㈢小结提问: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写得有声有色、亲切感人?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是作者对百草园景物作过细致的观察,熟悉并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在描写中又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童年乐园的热爱之情。

㈣齐读课文第2节,读后说说你对百草园有怎样的印象?回答:百草园有美好的景色,无穷的乐趣。

教师小结:第2节里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描写百草园景色(写在大黑板上)和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章处处表现出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7.美女蛇故事

 ⑴学生读课文第3-6节并思考:这儿写了什么事?

【明确】写了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

⑵你能把这个故事讲述一遍吗?(学生讲故事)

⑶为什么要插叙这样一个故事呢?

【明确】这故事是带有神怪色彩的民间传说,结局是美女蛇被制服了。这个故事,符合儿童喜爱惊险故事的心理,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吸引孩子,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感,丰富百草园的乐趣。

8.赏析第九节:轻声齐读课文第9节。提问:这段话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明确】这儿用了三个“也许是因为……”的排比句,对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进行推测,补叙园中孩子气的活动──毁泥墙,抛砖头等等,同时表 现了“我”对百草园的深刻眷恋和被迫离开它时依依惜别的心情。

四.课时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小结:这一部分,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从见到的景物,听到的故事,捕鸟的活动等三个方面具体记叙百草园给“我”的乐趣。

五.作业布置

日日清练习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1.检查背诵情况

2.过渡:作者笔下的百草园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笔下的三味书屋也同样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鉴赏评析

1.学生自读第二部分,小组讨论:你读了文章后,感觉到鲁迅先生对三味书屋的陈设、规矩、先生以及读书生活有怎样的印象?

【明确】

⑴陈设:陈旧、呆板、冷清,

⑵规矩:古板,管理方法落后

⑶先生:敬重 

⑷读书:枯燥

小结:寥寥数语描述了竹门、扁、梅花鹿等。时隔数年,鲁迅对三味书屋的各个方面仍然还十分熟悉,可见他对书屋还是有感情的。

2.作者选取了三味书屋的哪些读书生活的片段来表现这一枯燥生活的呢?

【明确】⑴提问“怪哉”虫--儿童的求知欲受到束缚

⑵到后园寻乐趣--反村读书生活的单调和枯燥

⑶师生读书场面--内容沉浮,脱离儿童实际

⑷学生做游戏、画画--侧面表现对读书内容的不感兴趣

3.小组讨论:那么,鲁迅对三味书屋的学习是不是就抵触呢?有人认为,百草园是乐园,三味书屋是苦屋,你赞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明确】⑴不抵触。他对读书、习字,对课还是感兴趣的,还是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 “我”的勤奋好学博得了先生的好感,给我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写鲁迅的勤奋好学,可以看出他对学习还是有兴趣的。

        ⑵赞同百草园是乐园,不赞同三味书屋是苦屋:除了学习,孩子们同样有玩的乐趣:三味书屋后面的园,远不如百草园多彩有趣,学生却同样玩得有滋有味,爬上花坛折睹梅花;梅花树上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师生朗读的情景在童年的鲁迅心里只觉得好玩,趁老师读书入迷时,在座位描绣像………这些表明三味书屋中还是有一些乐趣的。

小结:鲁迅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作者通过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这里的学习生活单调、枯燥,而书屋后面的小园、师生朗读的情景、指甲上做游戏、画画儿都给童年鲁迅带来乐趣。

  总之,作者用三味书屋的生活来反衬百草园的多彩有趣,这种写法叫对比。

三.合作探究

1.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明确】

⑴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⑵书屋的读书生活和后面的小园生活对比,小园虽小,却是一个自由的天地

⑶先生读书入神和儿童偷偷做游戏对比,表明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进一步说明了封建教育的方法、内容对儿童的束缚。

2.作者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的回忆,想要表现什么样的思想?

【明确】作者通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儿童时代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写,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求各种知识的广泛的生活兴趣,并揭露、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

四.拓展延伸

  读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三个故事,思考讨论:

  他曾制作一 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书签上 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

  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习,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君子自重”4个字。

  鲁迅读书时,还要帮助家里做些事,特别是为父亲的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务,读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责备,他就在书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个“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后,他就再没有迟到一次。

  把这些情况和课文作个比照,思考下边几个问题。

  1.鲁迅少年时这样用功,为什么还对他的三味书屋生活流露出不满的情绪呢?

  2.怎样理解少年鲁迅背着先生画画呢?

  3.少年鲁迅视百草园为乐园,又是一位用功读书的学生,两者有矛盾吗?

  4.你从少年鲁迅在书桌的右下角刻个“早”字联想到什么?

    鲁迅 还是一位热爱学习的好学生装,他只是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不满而已。心思想?

 五.作业布置

日日清练习 

 

张语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