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我们为什么要读童话?(教师随笔)
文/顾学文
童话故事就像一面神奇的镜子,映照出人类的内心世界,也映照出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道路。
童话有用吗?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贝特尔海姆的《童话的魅力:童话的心理意义和价值》试图回答这一问题。
这本完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童话心理学研究专著,既帮助成人,特别是那些需要照料和培养孩子的成人,使他们更充分地意识到童话故事的重要性;也像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具有各种各样的意义和深度,或能给处于21世纪的我们带来一些启发。
一个秘密花园的入口
多次重读《爱丽丝漫游奇境》,却不知道自己想从中寻找什么。直到有一天,在一篇文章中读到一位心理咨询师对这个童话的解读:“爱丽丝一个人被扔进了完全无序的世界,她要搞清楚发生了什么,并保护自己。”
这个解释,让我一下子穿越到自己刚开始阅读爱丽丝的年纪--一个八九岁的孩子面对当时的生活变化,惊慌失措和难以言说。
再重读,它的隐喻便“昭然若揭”:不够充分的抱持导致儿童跌落进世界的黑洞,独自体验无序的世界,家人则迟钝地沉睡着……
那些已经流散的童年记忆碎片,其实一直限定着今天的生活:面对世界既战战兢兢又兴致勃勃,不能充分表达,不能充分投入,也不能充分探索。
我是“爱丽丝”,也许你是单腿站立的锡兵,他是被只有一根刺的玫瑰驯服的小王子……每个人都可以用童话“说”出自己。
一个用来说明道理的法学案例,我们一旦掌握法理,便不会一遍遍地去阅读它;但童话却让我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反复阅读。它像一个秘密花园的入口,每次开启,都能带给我们不同的体验。
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曾说:“在经历原型体验时,人力图更直接地将这种体验传达给别人,这就是童话、寓言故事的起源。”
通俗地理解河合隼雄的话就是,那些能被理性接受的古老经验,浓缩成箴言、韵文;而那些冲击心灵、但又不能被理性整理的情感,则以童话形式呈现。
获得丰富的个人意义
贝特尔海姆提出,童话以象征的语言传达出人类千百年积累的经验和智慧,揭示许多有关人生和人心的基本真理。他说,“与儿童所能理解的任何其他类型的故事相比,从童话中我们能了解到更多的关于人类内心问题的信息,更多的正确解决困境的办法。”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一个迅速变化的时期,也可能是人生中最困难的一个时期。在寻求自我认同的过程中,他们开始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是谁?”如果成功回答了这一问题,他们就会恰当地认识个人价值,接受并欣赏自己。反之,就会出现角色混乱,影响以后的人格发展。
以《灰姑娘》为例,它以夸张的形式揭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困惑和危机,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它的心理意义在于,形象生动地揭示了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所论的人类生命周期中的五个重要人格属性:一是基本信赖感。这是通过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料而凝结在儿童心里的信念,灰姑娘最初与慈母相处的经历,给予了她人格中的坚定信念,成为她人生的重要支柱;二是自立自强,灰姑娘无人可以依赖,只有靠自己;三是主动精神,灰姑娘在种下小树枝,用泪水和祈祷浇灌它的过程中,发展了自己的主动性;四是任劳任怨;五是人格认同,灰姑娘一再从舞会上逃走,是要在获得王子新娘这一高贵身份之前,让王子认可她作为“灰姑娘”的真实身份。
两个异母姐姐与灰姑娘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争取幸福的道路上,她们束手无策,一切按母亲指示行事。最后,鸟儿啄瞎了她们的眼睛。这似乎是一个象征:没有发展出自我人格的人,只能生活在混沌中。
在另一则童话《莴苣少女》中,12岁的莴苣少女长期被女巫囚禁在塔楼里。这是一个典型的青春期少女故事--一个嫉妒的母亲试图阻止女儿走向自立。但莴苣少女通过自己的身体找到了逃离困境的方法--王子攀着她的长发爬进塔楼。一个人的身体可以提供逃离困境的生命线,这会让阅读的孩子确信,如果情况需要,他或她也同样可以依靠自身走出困境。
童话的魅力就在于,孩子们从童话中获得了丰富的个人意义,故事推动了他们的自我建设。
让孩子自己选择童话
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某个特定的童话故事,对于某个特定的孩子,在什么年龄最为重要,因此,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自己选择童话,而不是成人越俎代庖。
做父母的一般开始都会给孩子讲他们自己小时候或现在仍然喜欢的童话,如果孩子对这个故事没有什么反应,就意味着故事的主题没能在他生活的这一时刻激起有意义的反应。那么,在下一个晚上,最好给他讲另一个童话。如果某个特定的故事对孩子十分重要,他会要求家长一遍遍地讲给他听,直到那些促使他对这个故事产生反应的问题被其他问题所取代,他会带着新问题,寻找新童话。
对孩子解释童话故事,会损害童话的魅力,因为童话的魅力很大程度来自于孩子体验在不明白中弄明白的过程。尽管成年人的解释显得合情合理,但却剥夺了儿童独立思考的权利。
其实“套话”从来不骗人
诗人席勒说:更深的意义寓于我童年听到的童话故事之中,而不是生活交给我的真理之中。
童话其实从来不骗人,比如下面这些常常出现在童话里的“套话”。
童话为什么总是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童话是用象征语言,而不是用日常的现实语言展开的。“很久很久以前”,把故事确定在独特的童话时间中,把读者带离现实世界,进入精神的内在世界。
童话里的人物为何总是非好即坏?如果孩子所有的痴心幻想都被一个善良的仙女所满足;所有的破坏性愿望都能“嫁祸”于一个邪恶的巫婆;所有的恐惧都幻化成一匹贪婪的老狼;所有的嫉妒都在某种啄瞎他主要对手眼睛的动物身上得到体现--那么,他就能够整理内心的各种矛盾,而不会陷入混乱不能自拔。
为什么总是“从此以后,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样光明的尾巴,向孩子们传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建立一种真正令人满意的与人生伴侣紧密相连的关系,能够消除我们因生命有限而感到的痛苦。童话告诉人们,一个人做到了这一点,他就达到了一个人生存所需的情感安全,和可能获得的恒久关系的顶峰。
【我们为什么要读童话?(教师随笔)】相关文章:
教育随笔:我们要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表扬08-16
教育随笔:孩子也是我们老师09-07
教育随笔:老师要多考虑孩子感受08-26
《我们为什么做教师》读后感12-19
教育随笔:孩子也是我们老师3篇07-23
(精)《我们为什么做教师》读后感02-17
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什么要丢掉诚信09-25
教育随笔:孩子就是我们镜子04-17
幼儿教育随笔-孩子为何要撒谎10-01
幼儿教育随笔-对孩子纯真感情要珍惜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