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女兵墓 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
名师导学
1理清结构:
2语言特色: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为我 们讲述了一个女兵墓的故事,语言感情色彩强烈。如文章开头的写景:黄叶飘零,荒草 萋萋,天空寂寥……渲染了一种衰飒的环境氛围,也为下文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就是带着这种感情,带着一株圣洁的雪莲花,“我”--一个在军营生活了27载的老兵,来到这世界屋脊,寻找一个“昔日的梦”,寻找一个长眠于此的女兵。在课文的结尾,“我”饱含深情地向无名女兵倾诉:“我深深地向你鞠了一躬,在你身边站了足足有半个小时。昨晚,藏北高原落了今年的第一场新雪。好同志,雪花一定又打湿了你的衣服、被褥,你冷了吧!让我给你的坟上培层新土……”如泣如诉,动人心弦,催人泪下。
3把握重点:
一、课文主题
这篇课文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女兵墓的故事。表达了“我”对 这位无名女兵的怀念、崇敬之情,体现了青藏高原上戍边战士的人情美、境界美和苍凉悲壮的自然美。
二、背景材料
这篇课文讲的是五十年代初,广袤的藏北高原上,一位无名女兵尽职尽责,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为战友反复测量血压,以保证他们远离高山症,并在土匪出现后,用自 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虽然挽救了战友,但自己却壮烈牺牲的故事。同志们非常怀念和崇敬她,但却没有人知道她的姓名、籍贯,只能为她立一块无字碑,让她长眠于世 界屋脊。
4攻克难点:
插叙写法的运用是本文突出的特点,也是本课的学习难点。插叙,就是在叙述时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一下,插入另一段与之有关的叙述。这段插入的叙述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插叙的内容,或是过去的一件事,或是另外的一件事,它对情节的发展,内容的补充,主题的表达,是有积极作用的,如在《女兵墓》这篇文章中写女兵墓的来历,就运用了插叙写法,为我们讲述了一个高尚的女兵的故事。通过作者的讲述,我们知道,女兵是团卫生队一个普通的卫生员,“我”是一个入伍不到一年的司机。在执行一次运兵任务时,两人相遇了。在“我”的眼中,女兵太忙了,一天两三次地为三十几个兵量血压,跑上跑下地为他们查身体,警告他们“高山症对谁都不客气”。“简直可以说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人比你忙。”“几乎每小时你都要拿上测压器,像过筛子似的,给每个战士量一量。”“冷风吹不干你脸上的热汗……”突出了女兵 的忙碌、认真和尽职尽责。1955年10月25日中午一点一刻,我们遭遇了土匪,一颗流弹飞过,车上的一个新战士应声倒下。女兵冲了上去,毫不犹豫地冲了上去,死死地抱住了土匪的叉子枪,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住了射向战友的罪恶的子弹……土匪的老窝被捣毁了,女 兵却奄奄一息。“我”把车开得飞快,“我”在和时间赛跑;“我”拼命 地呼唤,想把女兵唤醒。奇迹真的发生了,女兵睁开了美丽的 眼睛,笑了。但 很快又闭上了眼睛,永远离开了这个美丽的世界--没有姓名,没有籍贯,没有遗嘱……伴着她的只有一个 测压器,一丘黄土,长风白雪,草滩小溪和战友无尽的哀思、怀念。时隔一月,“我”执行完任务后,特地返回藏北高原和无名女兵告别。“我”发现,她的墓前立 了一块无字碑。一瞬间,“我”感慨万端,怀念、崇敬、内疚、遗憾之情交织在一起折磨着“我”,“我”一夜无眠。次日,我返回到女兵的墓前,用钢笔连描带刻地写了五个字:“高尚的女兵”。这部分的最后两段,交代了重寻女兵墓的原因。
5质询疑点:
文中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运用有何表达效果?
第一人称的运用,由于从“我”这一角度出发,耳闻目睹,亲身感受,所以令 人觉得真实可信,也让人感觉亲切自然。第二人称体现了一种亲切的联系,便于叙事和交流感情。两者相对使用,能把作者与读者的距离拉得更近,使读者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容易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心情感。总之,作者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进行心灵对话的方式,使文章具有更强的抒情色彩,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惜缘
【女兵墓 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济南的冬天》导学案(学生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2-17
运用思维导图使学生作文入门的研究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2-17
课内比教学之《论语八则》授课案 导学案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12-17
导学案结题报告11-14
导学案心得体会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