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第三单元《故乡》导学案谷头学校

时间:2024-10-04 18:58:4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九年级上第三单元《故乡》导学案(谷头学校)

知识目标

九年级上第三单元《故乡》导学案(谷头学校)

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理解小说中议论的关系。

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习惯;

2.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教学重点

1、小说中的主题的理解。

2、小说中议论性文段的理解。

教学难点

对内涵丰富的语句的品味、理解。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3.理清小说线索,能概述故事情节。

知识准备:

一查阅有关小说的知识  复习导入

我们在前几册课本中已经学过了不少小说,如《最后一课》、《社戏》等,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其中的主要要素是什么?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2、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 

肖像、心理、行动、语言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 

3、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4、环境:A社会环境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B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主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选自《呐喊》的短篇小说--《故乡》(板书),以前还学过他的哪篇小说? 

二  简介写作背景

课外搜集整理有关材料说说

学习内容

一、默读课文

1 检查词语预习、记住字音、字形、字义。

阴晦(huì)   瓦楞(léng)   胯(kuà)下   獾(huān) 秕(bǐ)谷  鹁鸪(bō)(gū)  

髀(bì)  嗤(chī)笑   絮絮(xù)  瑟(sè)索 蜷(quán)缩 寒噤(jìn) 折(shé)本 

惘(wǎng)然  恣睢(zì)(suī) 潺潺(chán) 黛(dài)色  愕(è)然   五行(xíng)

词语解释:

萧索:         如许:        鄙夷:       愕然:         恣睢:  

瑟索:                                惘然:

2 概述故事情节

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既力求完整,又要简明扼要

3 指导理清情节结构

(1)小组讨论文章段落层次,列出内容要点(注意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

(2)说说、议议

明确: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一(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一片破败萧索的景象及当时的感触,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二(从“第二日清早晨”到“已经一扫而光了”):“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着重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是小说的主干部分。 

第一层(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写“我”到家时的情况。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天真无畏、深厚友谊;对杨二嫂的比照--小市民习性更厉害 

第二层(到“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写“我”和中年闰土见面的情况。(全文重点)闰土外貌到精神的巨大变化(社会根源) 

第三层(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告别闰土与故乡。 

三(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结束):“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极大的愤懑,表现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 

(3)明确组材顺序和线索

问题:上述内容按什么顺序来写?又以什么线索贯穿全文?

顺序: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

线索:“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知识梳理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些,学会了什么,得到了些什么启发?

(学有所获,练习说话)

达标检测

按照顺叙的手法重写故事梗概

板书设计:                          

故乡

渐进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1.能够根据人物对话、外貌说说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2.感受课文通过人物形象的对比来突出中心思想的好处 

知识准备 

1.检查上堂课的改写故事情节的作业

读读、学生评议

2.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同学们,阅读一篇小说,就如同认识一个人一样,只有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你才能与他相知交流。上一节课我们理清了小说的线索和情节,对课文已比较熟悉,现在我们来走进其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一下他们各是怎样的人。

学习内容

1.小说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你认为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人物: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我”

(对主人公的理解可能众说纷纭,预计会落在“我”和“闰土”上,让学生展开辩论)

教师总结:

判断小说主人公要看人物在小说中是否通过他来表现小说“主题思想”。这篇小说中闰土处在小说的中心地位,对表现小说的主题起决定作用,因此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而“我”只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2.分析闰土人物形象: 

(分角色朗读第12自然段-30自然段;第55自然段) 

《故乡》写闰土着重的是前后对照的方法。作品从哪几方面进行对照?通过对照突出了什么? 

学生讨论说说议议

明确: 

(1)外貌对照: 

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中 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 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经济生活的艰难和精神负担的沉 重)。 

(2)动作、对话对照: 

少年闰土:雪地捕鸟,月夜刺碴,"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聪明勇敢、活泼开朗; 

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他说了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还是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状;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 

“迅哥儿”改称“老爷”,写出闰土不仅为饥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思想的束缚。 

“厚障壁”就是所谓“身份”、“地位”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隔阂。 

(3)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对照: 

对我: 

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 

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碴、拾贝、观潮……--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问题:是什么原因使闰土从外表到精神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你能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说明吗? 

明确后小结: 

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把一个活泼的少年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 

鲁 迅在这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中,不仅从经济上、政治上刻画了闰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从精神上揭示了闰土的痛苦。封建思想意识给他加上精神枷锁,尊卑观念愚弄淳朴的农民。见“我”时,强自按熄霎时间闪现出来的真挚友谊的火光;见面时一系列精神变化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尊卑观念给闰土心灵深处留下的创伤。对香炉和烛台细节的描写,进一步揭示内心世界,他虔诚地渴望神灵的赐福,摆脱贫困与苦难,这样描写,可清楚地看到:闰土对苦难根源有直觉,但不理解;希望改变现 状,却又无可奈何;他憧憬未来,却寄希望于渺茫的神佛保佑。 

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闰土们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 

3.分析杨二嫂人物形象(外貌、对话、动作描写): 

(自由朗读39自然段-52自然段)

问题:(1)你能从文中哪些富有特征性的描写语言中说说杨二嫂是一个怎样的人吗?

(学生讨论说说、议议)

明确:小说对杨二嫂的描写,先闻其声,再见其人。 

外貌描写--"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她的语言和动作表现了她尖嘴利舌,贪小便宜泼辣的小市民习性和日趋贫困的生活。 

(2)试比较刻画杨二嫂与闰土的方法有何异同

(讨论说说议议)

明确:同  ①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的前后变化

②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

异  闰土---

回忆少年闰土----描写眼前闰土

杨二嫂---

先闻其声,后见其人(符合杨二嫂泼辣的性格)

(3)杨二嫂不是主人公却被刻画得入骨三分,这个人物对主人公的塑造及表现主题有何作用?

(讨论说说议议)

明确: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了解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

(从人物的特点、刻画人物的方法以及启示几方面各抒己见)

达标检测

以“我        (同情、可怜、讨厌、喜欢…… )      (闰土或杨二嫂)”为题写一段200字的话

板书设计:

故乡

闰土    纯真、有生气→麻木、迟钝

人物               年轻美丽       自私贪婪尖刻

杨二嫂              →

安分守己       势力 爱搬弄是非

(过去         →          现在)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学会阅读小说。

具体目标:

1、掌握运用对比手法和多种描写手段刻画人物,突出主题。

2、分析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3、深刻理解作品主题。

重点难点:

1、分析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

一、导课:

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多少人就这样一直辛苦辗转在路上,为什么故乡回不去了呢,为什么这么辛苦辗转呢?今天咱们就走进鲁迅的故乡,看个究竟。

二、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1、故乡为什么回不去了呢?(一个字“变”)

故乡人,故乡的景。

2、小说是什么样的文学体裁?三要素:?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的情节是什么?(人物、事件)

“我”回故乡处理搬家事物时的种种见闻与感受。

三、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对照和景物描写的理解来理解小说主题。

小组分工解决问题:

(一)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对比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    貌:     活泼可爱           苍老贫困

动作对话:     聪明勇敢           迟疑麻木

热情开朗           痛苦难言

对我的态度:   情真意切           隔膜恭敬

对生活的态度: 热情充满希望       寄希望于神灵

回答问题,套用句式:

在外貌上紫色圆脸,头戴毡帽,项带银圈的少年闰土是活泼可爱的,头戴破毡帽,浑身瑟索,手象松树皮的中年闰土是苍老贫困的。

思考:小英雄变成木偶人的原因?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二)杨二嫂的变化

由( 年轻美丽   )的(  豆腐西施  )变成了(自私尖刻)的(细脚伶仃的圆规)。

(三)故乡景物的变化:

1、第(2)段和第( 12  )段形成对比。

2、(    )的故乡变成了(    )的故乡。体现了(             )主题。

3、景物描写除了展示故乡的景象,服务主题,还有什么作用?

4、除此之外,还有那些段落是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第6段 :描写老屋的破落,写出主人的伤感,反映农民生活贫困,烘托悲凉气氛。

第88段创造静谧气氛,形成情景交融的深远意境。对未来故乡的美好憧憬。

(四)总结主题:

《故乡》 通过对(  故乡 )景色和( 闰土  )前后的变化,揭露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     ) 和(封建主义)剥削压迫下

第四课时

学习要点: 

1.能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对“我”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2.说说对课文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的理解。 

3.多方面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知识准备:

学生朗读练笔“我        (同情、可怜、讨厌、喜欢…… )      (闰土或杨二嫂)”,进一步加强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

学习内容:

1.过渡导入新课 

上两节课,我们认识了几种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并分析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来分析小说中的"我"的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丰富的语言内涵,从而理解作品表现的主题。 

2. 讲读第三层---离开故乡: 

这一段主要写"我"离别故乡时的怅惘情绪和对未来的希望。 

(学生读第78-85自然段) 

(1)"我"这次是"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到异地去谋生。离开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 

明确: 

“我” 只感到“有些惘然”,“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而且一想到在故乡所遇到的人和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这 “高墙”就是社会造成的精神上的“厚障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再想起闰土今昔的巨变,"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由于有感于这复杂的世事变化,因而"我"对未来想得很多。 

“我” 无法消除与闰土之间的隔阂,但对未来是抱热烈的希望和急切的憧憬的。希望宏儿和水生能够一气,不再像“我”和闰土一样隔膜起来。作者希望下一代不要“辛苦 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这里的三个“辛苦”含义各不相同,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代表说说对三个辛苦的理解吗?

明确:第一个是“奔波、劳碌”的意思,是“我”的生活;第二个有“辛勤、劳苦”的意思, 指闰土的生活;第三个有“钻谋、妄为”之意,指官、绅一类人物及杨二嫂们的生活,希望他们有“新的生活”,是“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学生齐读86~88自然段) 

(2)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明确:闰土崇拜神鬼的偶像,态度虔诚,他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好起来,这种愿望是“切近”的;而“我”对未来充满希望,“我”的希望是让后辈过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是“茫远”的,实现自己的这一希望又是非常艰巨的。因此,“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最 后一个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告诉我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奋 斗,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遥远,而且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实践,希望就能实现。这段文字,意味深长,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 来临的坚定信心。 

3. “我”的人物形象:

问题;“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是作者本人吗?说说你的看法。 

(小说不同于一般记叙文,小说中的人物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人物形象,“我”不是作者。是一个线索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要求进步的知识分子形象。故乡萧索的景色显示了当时农村的凋敝,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现实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距离太大,"我"非常失望,从而抒发了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无比憎恨的感情。 

闰土的巨大变化,与"我"的思想隔阂刺痛了"我"的心,思想上引起极大震动、悲哀、愤慨。哀其不幸,寄予无限同情。 

杨二嫂的变化,“我”感到讨厌。 

离 别故乡时复杂的思想感情,更使我们认识到“我”热切要求推翻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革命精神,并能认识到改造旧社会实现新生活的艰苦性、复杂性,表现了"我" 对革命任务艰巨性的深刻认识和实现理想的信心、决心。小说最后闪光的一笔,一扫全篇沉闷的气氛,反映积极谋求社会变革的进取精神,鼓舞人们为新社会的出现 而斗争的信心,同时把小说的主题思想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4. 理解课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提问: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色彩鲜明,是一幅“神奇的图画”,现实的故乡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故乡的美丽画面,这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现实的故乡一片荒凉、沉重、窒息,“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对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目睹的故乡的描写,作者采用了对比的写法。这样写,突出了现实故乡的每况愈下的变化,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下日趋破产的旧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 

小说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美丽画面,这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也是对新生活的想象、憧憬。

5.回顾故乡的人和景,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其共同点吗?作者想借此来说些什么?(表现什么主题)

明确:“变”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旧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日益破败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严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知识梳理

学完本课,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如人物塑造、主题思想、环境描写、情节设置等表述)

达标检测

让想象飞起来

假如时间可以压缩,21世纪的今天,“我”、“闰土”、“杨二嫂”、“宏儿”和“水生”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能不能让“我”再回一次故乡?试写一篇600字左右的练笔 

板书设计:

故乡

人物                          旧社会经济衰败     改造旧社会

“变”                    →

景物                          人民生活痛苦       创造新生活

董秀花

【九年级上第三单元《故乡》导学案谷头学校】相关文章:

导学案结题报告11-14

第三单元《相逢是首歌》复习学案08-10

文言虚词复习导学案1 (人教版高三)06-17

导学案心得体会09-26

纪念白求恩 导学案(共三个课时)09-02

导学案结题报告3篇11-15

使用导学案心得体会10-23

导学案结题报告(3篇)11-15

学案导学的心得体会01-09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复习导学案 (九年级上册)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