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语文的方式让学生爱上语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实录及点评肖

时间:2024-10-07 02:51:34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用语文的方式让学生爱上语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实录及点评(肖培东)

肖培东

用语文的方式让学生爱上语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实录及点评(肖培东)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实录

执教者:江苏省苏州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漕湖学校 吴如厂

上课,师生问好。

一、激趣导入

PPT:(绿茵茵的草地上开满了各色野花。)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幅画,草地上是什么?

生(齐):野花。

师:可是,诗人看了说,不对,这是大地的眼睛,还眨呀眨的,“美目盼兮”;画家看了说,这是天上落下来的星星,色彩多么绚丽呀;而农妇看了却说,这是多好的猪饲料呀!

为什么面对同样的野花,同学们、诗人、画家和农妇却得到不同的答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实业家逻迦费因格写的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也许能揭开其中的奥秘。

同学们都预习了吗?

生(齐):预习了。

生:可是……

师:可是什么?那位同学有什么话请讲?

生:说实话,我不喜欢这篇文章。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觉得这篇文章不好。

师:能具体说说哪儿不好吗?

生:我读了一遍,我觉得这篇文章既没写动人的故事,也没写生动的人物,也没写优美的景物,只讲道理,比较枯燥。

师:其他同学的看法如何?

生:我也不喜欢,我觉得语言不生动、不优美,也没有感情。

师:要判断一篇文章好不好,得有一个比较客观的标准,请同学们讨论讨论,确定一个标准好吗?

(学生讨论。)

师:谁来说说怎样判断一篇文章好不好?

生:我们认为,判断一篇文章好不好,有两条标准:一是文章的内容好,能让读者感情上得到熏陶,思想上得到启迪;二是文章的表达好,结构安排恰倒好处,语言优美,能给读者写作上以帮助。符合这两条标准的就是好文章,不符合的就不好。

二、把握内容

师:也就是说“文质兼美”的文章才是好文章。那好,今天就用你们的标准来衡量这篇文章到底好不好。先从文章内容这个角度来衡量,你们已经准确地把握了文章内容了吗?

生:没有。

师:有的文章读一遍,同学们就可以知道它写了什么人,或者记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状了什么物、介绍了什么知识,可是这篇文章与前面几类文章都不一样,它到底写了什么内容呢?你们有什么好的读书方法可以快速把握课文内容吗?

生:我喜欢一边读书,一边在书的旁边做批注,用一个词或者一个短语概括一段话的内容,有的段落内容少,就几段放在一起概括。这样可以快速把握文章内容。

生:我喜欢划出每段的中心句,这样也可以快速把握文章内容。

师:好,就用你们的读书方法,帮助同学们快速把握课文内容。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用做批注或者划中心句的方法,提取文章各段关键信息。

PPT:例如:第一段:出示一道单选题 (自己批注)

第二段:B是正确答案 (自己批注)

第三段:由于看图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部正确 (划中心句)

这样提取了各段关键信息以后,再把这些信息串起来,可以加一些过渡词句,就成了本文的“浓缩版”,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就容易把握了。请同学们先提取每段关键信息,可以独自完成,也可以几个同学分工合作。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好吗?

生:课文主要讲了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师:大家同意吗?

生:我不同意,课文还讲了创造性思维的必要因素,这才是主要内容。

师:看来大家对本文的主要内容产生了分歧。谁来把本文的“浓缩版”叙述一下?我们来共同分析分析本文的主要讲什么。

生:课文先给出一道选择题,从不同角度看,四个答案都是正确的,得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寻找事物的第二个答案很重要的结论。再讲要想寻找事物的第二个答案,就得靠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要素是:有渊博的知识和会活用知识持之以恒地去尝试,举了两个例子证明这一点。接着讲有创造力的人自认为有创造力,没有创造力的人往往自认为没有创造力,其实有创造力的人只不过留心细小的发现罢了。最后,作者告诉读者,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备三个关键点就是有创造性的人。

师:叙述得既简洁,又非常完整,很好。同学们根据这位同学的叙述,分析一下本文主要告诉读者什么?

生:应该是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做到: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一个答案,去运用知识;有了小灵感,锲而不舍地发展下去。

师:理由?

生:课文先给出一道选择题,只是引出创造性思维,再层层论述创造性思维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具备创造性思维三要素的人都是具有创造力的人。

师:大家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齐):没有。

师:同学们都同意这位同学的看法。他说得的确很好,看文章一定要仔细阅读,认真思考,找到关键,抓住要点,才能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从本文内容来看,本文能不能算好文章?

生:是好文章,因为本文告诉读者,“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这一点对同学们都很重要。

生:是呀,在21世纪创造力已经成为衡量人才的最重要的标准,本文给我们以启迪,所以从内容上看它是一篇好文章。

生:以前,我认为只有科学家才能搞发明创造,读了这篇文章,我相信我也具有创造力,我也能搞发明创造,我深受启发。所以,这是一篇好文章。

三、分析写法

师:好文章不仅内容好,其表达也要好。再从表达方面来看,这篇文章是不是好文章?请同学们仔细找找,本文写作表达方面有没有值得学习借鉴的突出优点。可以从用词、修辞、过渡、开头、结尾、全文结构等等方面考虑。

(学生自主学习,或讨论交流。)

师:找到的同学给大家说说好吗?

生:我从用词的角度说说。我认为本文成语运用得恰当,例如:“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持之以恒、自言自语、不言而喻、轻而易举、锲而不舍”,等等,使得文章言简意丰,语言典雅,有文化气息。

师:翻译外国作品,能够恰当地运用这么多成语,译者真了不起,文化底蕴深厚。

生:我认为文中多处使用设问句很好。像“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须的要素呢?”,“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这些设问句提醒读者注意,引导思考,然后作者又对此作了回答,突出了下面的内容。

师:这位同学是从设问句的角度讲的,很好。

生:我很喜欢文章的开头。作者先给出一道画有四幅图的选择题,引人注意;又讲“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就更加吸引读者了。这样的开头新颖独特,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师:写文章讲究“凤头”,“凤头”可以先声夺人,由本文看来,的确如此。

生:由“凤头”我想到写文章还讲究“猪肚”和“豹尾”,我认为这篇课文的结尾就是“豹尾”。最后一段总结全文,表明作者观点,重申创造性思维的三个要素,告诉读者“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引人深思,给人鼓舞。

师:你的知识面真广呀,希望你以后写文章也要注意给文章安个“豹尾”。

生:本文过渡也好,有用过渡词过渡的,例如第三段用“不过”引出下文;有用过渡句的,例如第七段开头“对此我完全赞同”,第十三段“由此看来”;而第五段和第十段就是过渡段。这使得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

师:是呀,我们平时写文章也要注意过渡。

生:课文结构也好。先讲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很重要。再讲寻求第二种答案靠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必要因素有:渊博的知识,会运用知识持之以恒地进行尝试。接着讲有创造力的人自以为有创造力,并关注自己的细小想法。最后总结,人人都有创造力。层层推进,结构严谨。

师:这种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结构,易于读者接受。由此看来,这篇文章表达也很好,应该算作一篇好文章了吧?

生(齐):是的。

四、学习新知

师:现在老师讲一点文体知识。象这样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内容既不写人记事,也不写景状物,也不介绍事物的特点或原理,而是表达作者对某事物的看法或见解,这样的文章就是议论文。作者要表达的看法或见解就是论点,有时候作者为了把自己的论点论述得更加透彻,更加有说服力,常常把自己的论点分成几部分分别论述,总论点就叫做中心论点,分别论述的论点叫做分论点。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就是论据,常见的论据有作者举的例子和讲的道理。请同学们找一找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哪些分论点?论据是什么?

生: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生:“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一个分论点,论据就是那道四个答案都正确的选择题。

生:还有一个分论点,就是“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论据有两个,一是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另一个是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

师:看来同学们掌握的不错。议论文就是用论据论证论点是正确的。最后一段三个关键点都可以看成一个分论点,你能列举一两个事例证明它是正确的吗?

生:我来证明有创造力的人“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瓦特看见开水把水壶的壶盖顶起来了,他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和研究,终于改良了蒸气机。

生:我再补充一个例子,牛顿看见熟透的苹果落下来了,他想苹果为什么不落向天空呢?他抓住这个细小的想法,认真研究,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

五、课堂总结

师:说得很好。今天我们学习了美国实业家逻迦费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我相信每个同学都有收获,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好吗?

生:现在我认为自己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我还知道了判断一篇文章优劣的标准,快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还学习了一些议论文的知识。

师:说得很好,很全面。语文能够给人们以智慧,我衷心地祝愿同学们学好语文,增长智慧。下课!

评课:用语文的方式让学生爱上语文

评课者:肖培东

黄厚江老师把本色语文的内涵概括为两句话:把语文当语文教,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吴如厂老师的课也是本色的,改用黄老师的话说,是用语文的方式让学生爱上语文。

一、爱,需要语文的理由。

正如,课堂伊始,那位同学所说的“说实话,我不喜欢这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确实不是一篇受学生欢迎的文章,事实上,作为教师,好多也不太喜欢教学此课。这篇美国实业家逻迦费因格写的文章,虽说是一篇议论文,但在论述上是比较复杂的,论点、分论点的理解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实在有点难度。再加上议论文本身的特点,“既没写动人的故事,也没写生动的人物,也没写优美的景物,只讲道理,比较枯燥”,学生说不喜欢也有他们的理由。

但教师知道,这是标准的问题,是学生还没有理解课文的问题。所以,教师就和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制定了两条标准,归结为“文质兼美”,这两条标准不是一般的标准,它紧扣的是“语文”二字,体现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于是整个教学就是围绕着这两个方面展开了,先是“把握内容”,通过梳理文章,把握文章中心,一致认为,作者阐述的“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这一观点很重要,给人以启迪,值得一读;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从表达的角度,“分析写法”,学生从“用词、修辞、过渡、开头、结尾、全文结构等等方面”读出了文章语言形式的美,并爱上了这种美;最后教师又引入“学习新知”,从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三个方面进一步清晰文章的论述之美,让学生爱上课文。可以说,吴老师在课堂上所做的,就是在语文的标准之下,带领学生寻找语文的理由,由“不喜欢”走向“喜欢”,用语文的魅力吸引学生关注的目光。

让学生爱上课文的理由可以很多,但吴老师选择的是语文的理由,这是对语文本体的坚守,是对语文课堂的坚守!

二、爱,要用语文的方式。

用怎样的方式寻找“语文的理由”?答案是语文的方式。在“把握内容”这个环节,有些教师会让学生大谈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但吴老师不是这样,虽然寻找的“内容”值得一读,但是寻找的方式必须是语文的。课堂上,吴老师说了这么几句话:“有的文章读一遍,同学们就可以知道它写了什么人,或者记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状了什么物、介绍了什么知识,可是这篇文章与前面几类文章都不一样,它到底写了什么内容呢?你们有什么好的读书方法可以快速把握课文内容吗?”这几句话在指出“这一篇”文章特质的同时,引导学生寻找的是读“这一篇”文章的方法。也就是说,“内容”固然重要,但寻找的方法更重要。正如钱梦龙老师所说的,语文就是老老实实教会学生读书。教师要授之以渔,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接着,吴老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用做批注或者划中心句的方法,提取文章各段关键信息”,用PPT提供方法的支架,指出“这样提取了各段关键信息以后,再把这些信息串起来,可以加一些过渡词句,就成了本文的‘浓缩版’,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就容易把握了”。在“分析写法”、“学习新知”等环节中,吴老师也都是从“怎么读”的角度切入教学,让学生读而有法。

一把钥匙打开一把锁,教师带领学生用这把语文的钥匙,打开了这篇文章的大门,读懂了文章的内容。从“隔”到“融”, 教师立足于读懂写什么,初步了解论说文进行教学,学生收获的不仅是文章的内容,更是读懂课文的方法,真正是在“用教材教”。

吴老师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课,值得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对学生的充分尊重,承认学生的“不喜欢”,正视学生的“不喜欢”,并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变得“喜欢”,这种尊重本身需要极大的教学勇气和教学智慧,这在语文饱受诟病的今天,尤其值得称道。但最值得称道的应该还是,这种对“不喜欢”的转化,是用语文的方式让学生爱上语文的,因为这是一个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该做的,必须做的,但却还有很多教师没做到的。

【用语文的方式让学生爱上语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实录及点评肖】相关文章: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教案07-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09-18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03-11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教案教学设计09-22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范文05-11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15篇08-05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精华2篇】05-08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设计范文10-26

我说我家教学实录及点评 教案教学设计08-11

《感悟生命》课堂实录--七年级语文综合性活动教学实录及点评(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