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令中的天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赏析
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是一篇著名的散曲作品,曾被王国维视为元人小令之最佳者。小令仅五句二十八字,题名《秋思》,但全篇却无一语道及其所“思”的内容。小令主人公将“思”孤零零的寄寓在 景物上,读者需借助于理解和想像,把景物与作 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一一挖掘出来,然后才能最终达到对作者“秋思”内容的认识。
在作者 铺染的一系列景物中,首先出现的形象是枯萎的蔓藤和僵老的古树,给人以毫无生机的萧瑟气象。此时,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跌落在光秃秃的树枝上,不停地嘎呀嘎呀的直叫,给已经十分败落的背景上又增添了一笔凄厉的色彩。
但是,随着画面的延伸,却出现了“小桥流水人家”这样极为明净的景色,潺潺流水,纤巧小桥,温暖的茅屋,显得多么的安谧,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声笑语也漂荡在幽静山谷中。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展示了一派勃勃生机。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乐哀”(《李笠翁曲话》)。这是我国传统的一种表现手法。那么, “枯藤老树昏鸦”点染出来的“哀景”,正与“小桥流水人家”展示出来的“乐景”形成极为鲜明的对照。但究竟是欲一倍增其哀,或一倍 增其乐呢?据下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古道西风瘦马”,冒着凛冽的西风,一匹筋疲力尽的瘦马在荒郊古道上踟蹰而行。蹒跚而行的瘦马,凸显了游子的凄苦之情,于是,前两句貌似对立的两组景物,在这位异乡羁旅人的眼底,便全然重叠起来。“枯藤老树昏鸦”不正是自己也像昏鸦栖落于枯枝一样寻觅归宿吗?也是游子悲苦凄凉情绪的写照。而“小桥流水人家”或许他的家乡也是这样温暖、安适、生意盎然,不过远在天边,可 望而不可即。以这种悲凉的心情来体味这一“乐景“,势必会更添一重悲伤。“古道西风瘦马”,只见他冒风策马而行,一心尽快离开这一“乐景”, 以免沉浸于更深沉的痛苦之中。
这一句中的“古”字,不仅点明了古代驿道年代之古而今日之荒废,更意味着此景为古往今来的羁旅中人所共 同感受。一个“古”字,把游子的个人凄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和共鸣。“夕阳夕下”,处在日暮途穷,尚未觅得归宿的时刻 ,作者不由得发出悲哀的叹喟:“断肠人在天涯!”人生的旅途在于寻求 理想的归宿,可是对于这 位游子来说,海角天涯,一切却是这样的渺茫;当思及此,怎不令人愁肠寸断呢?
要在这短短二十八字里凝结如此丰富而跌宕的感情,为此,作者在语言设计上颇费了一番心思。其一,作者精心选择九个景物分别排列在三句中,而不用半字谓语作说明,正所谓点到为止。同时,又把九个景物分成三组,每组景物里都有一 个活生生的主角,用它来决定这一组景物的情调和气氛。枯藤、老树、只有在昏鸦飞落下来的时候,才更显出其败落;小桥、流水,只有与人家连在一起,才显出其 生气;古道、西风,也只有在出现了瘦马之后,才更添其凄凉。其二,作者在篇末点题,“断肠人在天涯”,不仅直抒胸意,而且此句将三组画面看似孤立、静止、互不联系的景物联系起来,为读者提供子驰骋想象羁旅之情的典型环境和广阔空间。这样使对立的景物协调起来了,静止的物体浮动起来了,简单的名词也显示了极为丰富的内涵。景景相连,物物含情,情景交融,活脱而出了一幅游子断 肠的完整画卷。正如王国维说它“纯是天籁”,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称它为“秋思之祖”,这样的评语,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惜缘
【小令中的天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赏析】相关文章: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08-29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05-24
天净沙秋思教案02-21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05-16
【经典】天净沙秋思教案11-30
《天净沙秋思》教案07-02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08-30
天净沙秋思教案优秀05-30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