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学实录高一必修一

时间:2024-11-06 17:10:38 欧敏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师说》教学实录苏教版高一必修一(精选5篇)

  教学实录是一种记录教学过程、监控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效益的提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师说》教学实录苏教版高一必修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师说》教学实录苏教版高一必修一(精选5篇)

  《师说》教学实录高一必修一 1

  《师说》是文言文中王牌中的王牌,战斗机中的战斗机。当我们受到白眼冷遇,冷嘲热讽,不公平歧视时,我们总会从老祖宗的八宝箱中气宇轩昂的拿出这块《师说》的伤痕累累的盾牌和破烂不堪的遮羞布,来遮蔽自身的软弱和苍白。当《师说》彻底离开语文教材,不再让学生默写,背诵之时,便是我们老师彻底翻身,幸福像花儿开放时。尊严、幸福、公正、公平。

  设计的整体框架:《师说》议论文的特征,所谓“文章合为时而作”的特点,设计一个主问题:这篇《师说》写给谁看的?串联个个散落的点,完成一个文和言和谐统一的整体。

  师:荀子的《劝学》意在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学生,怎样做好学生。文章通过比喻和对比手法,勉励学生内心要有学习的冲动,即学不可以已。要善于借助外部力量,即善假于物也,另外必须端正学习态度,积累坚持再加专心,这样才能学业有成。今天要上的《师说》是论述怎样做老师,怎样做优秀老师的一篇论说文。标题中的“说”就是议论文体的标志。(从学过的知识引渡过来,把两篇的议论文打通,然后能找出这两篇文本的特性,即怎样说理或者说理的技法的解读)

  师:说到老师的话题,大家最熟悉不过了,如果说要给好老师定些标准?你会定哪些标准,(学生自由说,比如学识渊博,态度和蔼,公平公正。老师相机评)(问题设计贴近现实,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不流离于话题)

  师:优秀老师的标准各有各的不同。唐代特级教师,高考研究专家韩愈老师是怎样谈论这个话题的呢?我们先自由朗读《师说》,老师布置一个问题,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从书本中就可以找到答案(学生自由朗读)(初步熟悉文本,这里韩愈面前为何要加“高考专家”这样的现代感的修饰词,还是为下文打埋伏。)

  师:韩老师写给谁看的?

  生:李氏子蟠。

  师:这四个字怎么读?(学生很容易在氏后面断开,读错,师纠正)(这是教学细节处理,文言断句是一个重要知识点,怎样讲解这些知识点,通过语言实践,让学生犯错,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师:确实是写给李蟠的。李蟠是怎样一个人,和韩愈的关系?(两分钟背诵最后一节,开始)(两分钟后学生抽背,学生能背出,其中“传”读错,老师纠正,讲解)(为何要当堂背诵,文字较短,适合背诵,课通过背诵能基本理解句式、词语的大意。)

  师:找出划出有文言特色的难懂的词语、句子。并尝试翻译疏通。(学生找出了不拘于时这个句式,“贻”“嘉”字)(这是文言文最基层的词句解释,不要求字字句句翻译,有些跟现代汉语没区别的课放过,有些有明显文言句式的,要突出,深入。)

  师:能翻译这句话吗?

  生:(讨论)不被时代所拘束。

  师:这是一个

  生:被动句。

  师:哪个字表示被动?

  生:于。

  师:这还是一个倒装句,是状语后置。这是文言文的一个知识点。当然,于不仅仅表示被动,这里还有一处“于”(怎样把文言字词解释落到实处,老师的追问很关键,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以小的口子看见大的世界)

  生:学于余

  师:呵呵,读起来和拗口。这里的“于”是

  生:向的意思

  师:很明显,这是倒装句,具体说是状语后置。学于余,前面省略了主语李蟠。这些都是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不一样的地方。我们必须要掌握的内容。(这些是文言教学内容的干货,如果这些基本内容不落实,连文本的基本意义不理解,其他一切免谈,文言教学就是空对空,虚无缥缈。)

  师:刚才说道李蟠,谁是李蟠,李盘是蟠?

  生:韩愈的学生,17岁。喜欢古文。

  师:年轻啊,那为什么韩愈特意强调李蟠喜欢“古文”,这和韩愈有关吗?(停顿)(这里有难度,老师须有耐心和手法)首先解释一下唐代的古文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古文是不一样的,唐代的古人是相对于用词华丽,内容空洞的骈文而言的,要学习先秦和汉朝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一句话,就是接地气。(为什么要这样详细介绍古文这个点呢?其实有个《师说》这篇古文质朴自由特征的考量)再问一下,为何要强调李蟠好古文,这和韩愈有关吗?要不老师提示一下,看韩愈的解释(停顿)(学生看韩愈有关注解,发现了古文运动)

  师: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扛大旗者,冲锋陷阵的带头大哥,当然还有柳宗元等一帮小弟摇旗呐喊。

  生:李蟠好古文是说他理解并支持韩愈。

  师:也可理解为是韩愈忠实的

  生:粉丝。(学生思路阻塞时,要善于引来活水激活,用一些资料做支撑,让课堂重新流动,通畅)

  师:更厉害的是这位粉丝还是位学霸,读一读。

  (学生朗读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哪些字要重读?

  生:皆和通。因为李蟠厉害、牛逼。

  师:诗书礼乐易春秋,相当于语数外,政史地,科科优秀。厉害呀,更厉害的是这样的学霸还要向韩愈学习,让我们这些学渣情何以堪啊。

  师:更更可贵的是,这还是一位有自己见解,有自己判断的学生,哪一句?

  生:不拘于时,时就是时代。

  师:当时是怎样的时代风气?尊师重教吗,有没有9月10的教师节,领导给我们发发红包。

  生:注解告诉,李蟠没有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不以从师学习为耻,那么就是说跟老师学习是很羞耻的。

  师:如此一来,作为老师的韩愈,对李蟠这么多的优点更看重的是?

  生:不拘时时。(以上就是文言文的文本细读,善于通过对表示情感的词语如“皆、通”的细心品味看出韩愈的欣赏和欣慰之情)

  师:很好。《师说》写于802年,让韩愈感到欣慰的是,第二年803李蟠参加高考,就高中进士。这很不很不容易。唐代科举“五十少进士”说,五十岁考中进士还算年轻,你看杜甫永远没考中进士,当然像李白这样天众奇才不屑于这些科举。另一个大诗人白居易27岁白居易考中进士,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自我感觉良好。(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还是为下面蓄势)

  师:这一方面说明李蟠厉害,另一方面说明韩愈的学问大和教学质量高。你看,经过仅仅一年的辅导,学生就能进比北大清华还要难考的学校。可见老师是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的。(教学内容在暗暗的过渡,杀人于无形之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师:关于老师的作用,韩愈有一句精辟的定义。能找出来吗?并背诵记忆。(文言文中的精要关键句必须能当堂背诵)

  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到如今,在一些教师的表彰会上,还能经常听到这句话,成为了经典语录。这是一个判断句,标志是

  生:…….者….也。(这是文言知识落实的技巧)

  师:猜测一下,韩愈会用怎样的心情写下这句话?

  生:自然,很相信自己,有底气。

  师:就是自信,那我们读出自信的感觉来。让我感到幸福,教师的作用(学生朗读)

  师:你再猜一猜,教师这个行业会消失吗?(有学生说会消失,电脑可以替代,绝大部分说不会消失)

  师:大家基本上说不会消失,那我的幸福指数又升高了,可以继续为人民服务了。那如果要让你来讲,为什么教师这个行业不会消失?你会怎么讲(学生自由说)

  师:那我们看看韩愈怎么说?他这样说你同意吗?为什么同意?朗读相关句子。

  师:为什么需要老师?最关键的是哪个字?

  生:惑。

  师:说一说,这里的三个“惑”的解释词性是否一样(学生辨别,两个名词,疑惑,一个动词,有了疑惑)(落到实处)

  师:我们连起来疏通一下,注意三个惑(学生解释疏通)

  师:只要学生有疑惑,老师就有存在的必要。韩愈这样的分析是客观冷静,公正。那么问题又来了,那我凭什么当你们的老师?是不是我年纪比你们大,要么我天生就是老师吗?

  生:学问高,读书多。

  师:我们教师有句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呵呵,老师难当啊,尤其当你们的老师,我是好老师吗?

  师:刚才我说了老师的八字真经,在韩愈看来,可以浓缩两个字,我能当你老师的资本?哪两个字?

  生:闻道。

  师:闻道是

  生:懂得真理。

  师:孔子有句名言,叫朝闻道

  生:夕死可矣。

  师:什么意思(学生翻译理解,易错,老师纠正,早上听到真理,即使到了傍晚为这个真理而死,这也是值得的)

  师:因为学生有疑惑,而老师掌握了道,即知识真理。这里在有意识的强调“道”,真理。

  师:这几句话连起来读一遍,自己口头翻译。注意其中的“师”字。(共同解释)

  师:大家读了这些文字后,能不能体会韩愈老师写这些文字的心情?猜一猜。

  生:韩愈讲的理直气壮,气势很足。非常自信。

  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我们发现第一段的句子很连贯,自然。句子长短交叉,有些句子首尾相连,这样文章有气势,势如破竹,气势磅礴。

  师:刚才我们说,这篇文章写给学生李蟠看的,但如果从第一段来看,极力的写出教师的作用,教师的必要性,以及好教师的标准,韩愈自身是全国名师,那写给谁看的?

  生:写给老师,写给韩愈自己。

  师:是不是可以理解,韩愈作《师说》来激励自己,更激励所有像韩愈这样的老师,不仅仅鼓励李蟠。你看,韩愈的套路真深啊?留两个问题。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古之两字能去掉吗?这篇文章还写给谁看?下节课继续。

  《师说》教学实录高一必修一 2

  课前检测一些学过的知识点。“惑”“师”,“于”“乎”被动句、状后句,判断句,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文言文的教学特色,不要虚空要扎实)

  师:上节课我们围绕一个主问题,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开头就集中火力,攻其一点)

  从文章结尾可看出是写给学生李蟠的,表扬肯定这位好学生。从第一段我们又可以看出是写给

  生:韩愈自己看的,鼓励自己。(概括引入,不拖泥带水,用主问题带动学生思维,流程紧凑而不枝蔓)

  师:如果从第三段来说。你说又写给谁看的?自由朗读第三段,能口头疏通语言。注意其中的“师”的解释。(文言中朗读太重要了,通过朗读可以直观感知哪些字词学生不懂,是知识盲点,当然,老师自己要有预设,可以猜测学生的不易明白处)

  师:这一段的观点可以说颠覆了我们对传统老师的理解,甚至说革命性的。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停顿)如果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你觉得哪句话你读起来最爽?(这是一句学生能直接感受的句子,难度不大,问题设计的梯度要有体现,不能一下把学生闷死,有话可说,想一想有话可说,在无话可说处有话可说是课堂提问的梯度)

  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好吧,读出并背出的自豪感来。(学生兴奋读)读来很解气吗。为什么解气?

  生:是说学生能超越老师,老师不比生聪明。

  师:是学生一定能超越老师,还是老师一定比学生笨吗?这里的不必是(怎样讲解“不必”这样的文言异义,这也是一种方法,故意出错,

  加深理解)

  生:不必是不一定的意思

  师:看来“不必”现在的意义和古代不一样,这样解释我听了更舒服。

  师:能再说说颠覆你观念的句子吗?

  生:圣人无常师。就是说圣人没有平常的老师,

  生:是固定的老师。圣人老师不固定,有很多。

  师:对,说到圣人,我们第一个想到的是

  生:孔子。

  师:文章是怎样引进孔子的?

  生:孔子拜的老师很多,并且这些老师也比上孔子。

  师:这是举了著名的例子,叫例证法,很有用的。(及时总结)

  生:还引用孔子的说过话,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师:这是引用的手法,引用和举例简洁明了即可,因为孔子是大人物,在封建社会是神一样的存在的,有说服力,你不服不行。(这是对怎么写和写的怎么样的总结,是写作技法范畴)

  师:当然,这些观念在当时可能比较难以实现,是理想化的境界。(出示)后来有位大教育家叫陶行知的提出这样的观念: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引进外来资料,增加课堂教学深度和厚度,也可开拓视野)

  师:如此看来,这段文字最好写给谁看的?

  生:后来的老师的学生

  师:是,这是对未来的老师和学生的勉励,是一种期待和理想。我们再读一遍第三段,向1000多年的韩老师致敬。(学生朗读)(朗读的方法的方法最实用,简捷,短平快)

  师:重要的问题问三遍,这篇文章还写给谁看的呢?(停顿),答案就藏在剩下的段中,我们先读一读这个段,我们会发现这个段语气词很多,这是什么原因?找出相关语气词,自己揣摩,如有时间,可以做相关联系(在横线上加上不同的语气词,使句子表达不同的意思。

  1.______,这个人我见过?

  2.______,这个人我见过。

  3.______,这个人我见过!

  表现出疑问的样子 .

  嗯要表现出肯定的样子.

  啊,哈等语气词,要表现出惊奇的样子.(此环节是搭脚手架,让学生领会,语气词的作用和效果,可灵活机动)

  生:语气词有嗟乎,矣,乎,也与、呜呼。

  师:有些语气词是单用,有些是两个字连用,这一段作者似乎很有情绪?韩老师似乎很激动,小宇宙要爆发的感觉。这一种情绪怎么来的?如果我们联系一下结尾的“不拘于时”四个字,可能会新的发现。那当时的时代究竟是怎样的时代?能用原文中的话语来回答吗?

  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而耻学于师。(学生不传也的“也”停顿有错误,老师之处,文言的停顿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

  师:这里的耻是

  生:以什么为可耻。(重要的词语必须落实,不玩虚的,只来真的)

  师:韩愈对此的态度是,

  生:难过

  师:不仅仅是难过,还痛心,哪个语气词表示这种心态

  生:嗟乎

  师:你看,语气词背后站立这忧心忡忡,痛心疾首的韩老师。为了更有力的批判这样一个荒唐的时代,韩愈有了一种很有表达效果的杀手锏,很明显的`表达手法叫?

  生:对比

  师:找出对比手法的句子来,并找出与之相照应的表示情感和语气的句子(学生找出三处,和三处语气句,并疏通)(这是解读第二段最重要的一次设问,《师说》中最难讲的就是第二自然段,总是感觉没讲到点子上,在文本的表面滑行,文本的精彩和奥秘,作家的情绪、内在的不平和批判精神容易丢失,师说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浸染了韩愈的呐喊,尽管孤独而缺少知音,这种孤独类似于鲁迅的孤独,是传统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担当和责任。更是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延承。三处对比和三处重要的语气句照应,就是突破文本阵地最好的点)

  师:古代的圣人和今天的一般人比较,找出了圣人和一般的差距,不仅仅是天资,更主要的是情商,一个爱学习,一个以学习为耻。所以作者有个反问句,读一读?

  生:其皆出于此乎、

  师:哪两个词表示反问?(指向性明确,切口又小,效果很好)

  生:其。乎

  师:这里的“其”是猜测语气,实际上也可以理解韩愈对这样的结果是深信不疑的。对比手法,在我们平常太常见了,我们学习时,永远有个对手叫

  生:别人家的孩子。

  师:呵呵,别人家的优秀的孩子对我们幼小的心理是大大的刺激。第二处对比是?

  生:对自己孩子和对自己本身

  师:能不能在爱其子前加上合适的主语?

  生:家长。

  师:在这处对比中,我们发现一个表示转折对比的词语

  生:则,翻译为“但是”(重要文言虚词的落实和手法,内容融为一体,不是单纯的讲解虚词的用法,而是放到句子中让学生自己体会,和文章的章法联系起来,这是一种教学的大视野)

  师:第二处对比,我们可以理解为家长的家教观。即家长如何教育子女,这对我们现在也有借鉴意义。想想,我们的父母师怎样教育我们的((这里点到为止,否则很容易划入家庭教育讨论的话题,这不是语文的教学内容,而沦落为政治社会的话题,千万不要黄了自己的地。打住刹车)((停顿)家长对子女要求其好好读读,天天向上,而对自己却

  师:则耻师焉

  师:同样是学习,却采用双重标准,小孩的学习就很纠结了,我们看看,当时学生的学习内容是?用原话来回答?

  生:受之书而习句读者,就是一些文字的诵读。

  师:当时家教的观念也有问题,用原文回答(这些都是贴住文本教学,牛皮糖一样粘住)

  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师:这些学生学到的可以理解为一些基本知识,比如数理化中的一些公式定理,但是你不会用,这些知识的价值就不大,这些都是家长错误的观念导致。家长只要求子女学一些基本的知识,而放弃了了对道德追求,只注重智育,不忽视德育。这就是知识和智慧的区别,也是智商和情商的区别。(此处比较难懂,学生不易理解时,老师要及时灌输,讲解,提高课堂效率高。怎样灌输是一门学问,教学不仅仅是引导。千万不要被所谓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束缚手脚,水无定势,教无定法)

  师:“吾未见其明也”要读出怎样的语气。

  生:责备讽刺。

  师:最后一处比较,是--

  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

  师:这些人,用现代语言怎么说 ?

  生:手工业者和公务员比较。

  师:这能比吗?为什么韩愈偏偏要比?

  生:手工业者不耻相师,不以相互学习为耻辱,一直在学习

  师:而士大夫对于学习?

  生:则群聚而笑之

  师:这里的笑应该是?

  生:嘲笑、讥笑。

  师:嘲笑并且似乎有充分理由。(朗读相关句子,位卑则足羞一句)

  师:韩愈对于这样的嘲笑他人的士大夫是很

  生:生气,失望,

  师:甚至痛恨。你看他马上抓住这些人不放,又用了对比,关于士大夫用了两处对比,为何用两处对比?(学生讨论回答)

  师:韩老师的情绪激动到了极点,有一个词表示这种语气,

  生:乃,竟然

  师:出乎意料,严厉的表示出对你的鄙视。最后是两个语气词连用,读一读,其可怪也欤?(学生朗读)能体会其中的语气吗?(依然抓住语气句做文章)

  师:士大夫的智商竟然比不上打工者的智力,难道值得奇怪吗?言外之意是

  生:不奇怪,很正常。

  师:这里“其”和“也欤”三个虚词连用,我们感受到了韩愈对这些可笑的士大夫的自作自受的鄙夷和唾弃。

  在这一段三处对比中,韩愈更关注是第三处对比,一个国家士大夫也就是国家的知识分子,他代表了社会的良心、良知、正义。他们理应成为社会精英,国家栋梁。!如果社会精英、国家栋梁这样的代表人物都这么堕落,这么下浊,这么丑陋,这么卑鄙,这么寡廉鲜耻,欺世盗名。那么这样的社会,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民族,还有什么出息的呢?现在,你认为这是一篇写给谁看的文章?

  生:社会上的这些丑陋的人,尤其是不学无术的士大夫。

  师:这是一篇写给谁看的文章?表面上表扬李蟠,实际上在鼓励自己独自前行,还展望了未来的理想的师生关系,更不留情面的批判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和不学无术的所谓的社会精英,这哪怕是现在,也是发人深思的。

  文章开头之所以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其实韩愈在痛心的说今天的读书人已经没有老师,这是这个时代的悲哀,当一个时代以个人出生贵贱,地位高低,来评判衡量人的价值时,这又是一种更大的更深的悲哀。我们相信有朝一日,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对整个教学程序的浓缩总结,提升。)

  《师说》教学实录高一必修一 3

  师:先给大家讲一件真实的故事。咱们学校有一位叫xx的数学老师,[有人点头]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有一回,一个获奖学生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对这位家长的观点作何评价?

  生甲:我认为这位家长的观点是正确的!

  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就是靠毛泽东才名扬天下的,没有老师照样可以自学成才。

  生乙:我不赞成那位家长的意见,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辛勤培养,没有老师,就没有当代文明;没有老师,人类只能处在刀耕火种的原始蒙昧时期。

  师:同学们的发言说明了对教师的作用有不同的看法。现在我们先研读《师说》的第一自然段,看看韩愈对这个问题有何高见,然后再请同学们深入讨论。

  [学生看书。有的圈点课文,有的轻声议论,有的沉思。教师巡视课堂,不时停下来回答学生的提问,几分钟后,讨论开始。]

  师:好了,请同学们考虑,韩愈的观点是什么?你怎么看?

  生丙:韩愈认为老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个认识应该说是对的,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教师的本质特征。

  师:那个时候,老师传的什么道?授的什么业?

  生丁:传的是儒家之道,讲授的是六艺经传。

  师:非常好,儒家的鼻祖是谁?

  生众:孔子。

  师:儒家之道是谁提炼总结出来的?

  生众:也是孔子。

  师:后人学习孔子的发明,这说明师生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生戊: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师:如果说,现在的老师的作用仍然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说法对不对呢?

  生戊:也对也不对。

  师:(笑)能不能解释一下?

  生戊:现在的老师还是在做“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所不同的是“道”的含义、“业”的内容都发生了变化。韩愈所说的“道”指的是儒家之道。

  师:儒家之道的核心是什么?

  生戊:(摇头)

  师:其它同学有知道的么?

  生众:不知道。

  师:(板书)“仁”,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孟子也说过“杀身成仁”,“仁”是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境界。

  生戊:(若有所悟)噢。

  师:现在的“道”指的是什么?

  生戊:爱国主义教育吧?

  生乙:我认为是所有的思想品德教育。

  师:对。既然当代教师仍旧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

  那么老师的作用就不是可有可无的吧?

  生甲:我认为,普通的学生需要老师的培养,天才的学生靠自学就可以成才。

  师:你的意思是说,有些人不是学而知之,而是生而知之?

  生甲:不是,他不需要向别人学习,可以完全凭借自己的能力掌握知识。

  生乙:我不同意。韩愈在《师说》中开篇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我认为今之学者也一定有老师,天才的出现同样离不开老师,他与常人不同之处只是智商高些罢了。

  生甲:但你不能否认他们自学成才的事实。比如法布尔。

  生乙:法布尔虽然是自学成才,但不能说他没有老师,他的父母就是他的启蒙老师,他在研究自然的过程中不可能没有疑问,他请教的那些人就是他的老师。

  师:用韩愈的话就是闻道在先者为师,对吧?

  生乙:是。

  师:这样看来,老师不一定都有职称,不一定都站在讲台上。

  生众:(笑)

  师:凡在某一问题上对我们有启发、有帮助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

  生众:同意!

  师: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法布尔先生有老师!xx同学,你同意吗?

  生甲:(笑,点头)

  师:那么,我们可否得出这样的推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师?

  生众:可以。

  师:当然,“老师”这个概念的外延在这里得到了拓展,可以是人生方面,可以是文化科学的,也可以是劳动技术方面的。在我们中间,不是有大量的“一字之师”“一题之师”“一文之师”吗?

  生众:(笑)

  师:既然人人有老师,说明社会需要这个行业,说明老师确有存在的必要,不是可有可无的,对吧?

  生众:对!

  师:好了,现在我们讨论第二个问题:伟人和他的老师之间是什么关系?xx同学方才说,徐特立是靠毛泽东才名扬天下的,是吗?

  生甲:是。

  师:这句话怎么理解呀?

  生甲:如果毛泽东不成为一代伟人,人们也不会知道他的老师是徐特立。

  生乙:没有徐特立,毛泽东也不会成为伟人。

  生甲:按你的观点,徐特立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成为毛泽东那样的伟人。

  生乙:按你的观点,毛泽东成为伟人和徐特立没有丝毫关系了?那他当初为什么拜徐特立为师呢?

  [学生讨论,气氛热烈]

  师:(做暂停手势)谁知道小鸡崽儿是怎样来到人间的?

  生众:(愕然,感到问题突兀)

  生庚:是老母鸡孵出来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庚:我家孵过。

  师:那你有发言权。

  生众:(笑)

  师:还有别的办法吗?

  生辛:也可以用孵化器。

  师:你家有孵化器?

  生辛:没有,我从一本书上看到的。

  师:你也有发言权。

  生众:(大笑)

  师:就是说,先有鸡蛋,然后用老母鸡或孵化器,经过二十几天?

  生庚:21天。

  师:对,然后,小鸡崽儿就破壳而出了,是这样吗?

  生庚:是。

  师:如果把一堆鸡蛋大的石头放进孵化器或者放在老母鸡身子下面,21天后能孵出小鸡来吗?

  生众:(大笑)不能。

  师:时间再长一些,比如210天……

  生众:也不能。

  师:为什么?

  生乙:鸡蛋和石头的内部结构不同。

  生丙:鸡蛋和石头的化学性质不同。

  生乙:老师,我明白了:一个人能不能成才关键靠个人奋斗。

  师:那么,为什么小摊上卖的鸡蛋摆了20多天,还是出不来小

  鸡崽儿?

  生乙:因为缺少外部条件。

  师:缺少外部条件,鸡蛋就不会变成鸡崽儿?

  生乙:对。

  师:缺少外部条件,地下石油会自己冒出来么?

  生众:不能。

  师:成才固然离不开个人奋斗,它和一个人的志向、品德、才能有直接关系,这是事物变化的内部根据,是第一位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毛泽东成为一代伟人是因为他具有伟人的素质,除此之外也和机遇、和他的老师的教诲等外部条件不无关系。徐特立六十大寿的时候,毛泽东特意给他写了一封贺信,开头就说“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这说明毛泽东十分尊重自己的老师。这种尊重不是仅仅出于礼貌,出于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他认为在徐特立先生身上,不仅过去,就是现在乃至将来仍有很多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毛泽东的贺信,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对恩师作用的充分肯定和真诚的感谢。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思考:为什么说那位家长的观点是错误的呢?

  生甲:因为他错误地否认了老师在他儿子获奖中的重要作用。

  师:这就如同否认老母鸡和孵化器的作用一样。“没有你们,我自己也会变成小鸡崽儿!”这可能吗?

  生众:不能。

  师:这种否认既不符合客观现实,也抹杀了老师含辛茹苦的创造性劳动。这是一种忘恩负义的行为,是应该受到谴责和唾弃的。[一片寂静]

  师:xx同学,你现在有何感想?

  生甲:毛泽东成为伟人离不开教师的培养,我们要成为跨世纪人才同样需要老师的帮助!

  生众:(鼓掌)

  师:我们反对否定教师的观点,那样会导致社会的倒退。我们也不赞成过分夸大教师作用的主张。有些学生和家长错误地认为老师有“点石成金”的本事,只要分进“好班”,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从而放松了主观努力。刚才我们讨论了,主观努力是成才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教师只是外部的一个条件,外因要通内因起作用。你明明是一块石头,我怎么把你变成小鸡崽儿呀?就算你是个鸡蛋,可你不愿意变成小鸡崽儿,我这老母鸡一爬上去,你就滚得远远的,宁可“淌黄儿”也不转世,我也没有一点办法嘛!

  生众:(大笑)

  师:所以,我们要正确评估老师的作用,要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当然,尊重老师并不是惟师是从。前些天,我曾给大家抄过一则《论语》……

  生众:“当仁,不让于师。”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呀?

  生丁:在真理面前,对老师也不让步。

  生戊:用一位科学家的话就是“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师:对!我们师生面临同一个任务就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只有这样,我们的人格才会不断完善,我们的时代才会不断进步。这节课我们就讨论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师说》教学实录高一必修一 4

  一、导入

  师:在唐朝中期,门阀之风依然盛行,一些贵族子弟凭借出身门第天生就是统治者,在他们眼里知识学养毫无价值,自然更不把从师学习放在心上——据柳宗元介绍,如果有人从事学习,就会“哗笑之”。这时候一位大文学家拍案而起,用一篇力作抨击这种腐朽风气。此文一出,士林哗然,这位作者被士大夫阶层视为异类,视为狂人。此人就是唐朝大文学家韩愈,这篇奇文就是我们今天共同学习的《师说》。

  师:同学们在初中学过韩愈的作品,请同学简单介绍韩愈的情况。

  生:韩愈是唐朝文学家,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生: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对。而且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除此之外还要记住,他谥号“文”,世称“韩文公”。在诗歌创作上也卓有成就,和孟郊开创了“韩孟诗派”。注意题目中的“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议论,像《马说》;可以叙事,像《捕蛇者说》,但总体为了说理,属于议论文。

  师: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自由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的停顿读好。

  二、研读课文

  (一)学生大声读课文

  师:我们一起学习第一段。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还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还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说出你的观点并且说明理由。

  生:我认为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然后整篇文章围绕它展开论述。

  师:而且用一个“必”加以强调。同时“古之学者必有师”是有潜台词的,针对韩愈所处时代的风气,揭示了一种现实。

  生:现实中某些人是不从师学习的。

  生:我觉得应该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古之学者必有师”太笼统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更像一个论断,而且揭示了从师学习的原则,“从师”就是“学道”,更具体。

  师:两位同学说的都有道理。但这篇文章不同于我们平时写的议论文,这两句揭示了从师的必要性,揭示了从师的标准——学道,合在一起更全面更严密,更像一个总纲。“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气指数最高,但属于给老师一个权威的界定,不是中心论点。下面

  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课文,要声音洪亮,还要体现班级风貌。

  (二)学生再大声齐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从中找出五个重要词语——像典型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重点实词、虚词等等,再从翻译角度选一个典范句子。老师这里有一个信封,里面准备了几个词语和句子,测试一下我们师生的默契指数。(展示給学生)不是空白的。(学生笑)

  (三)学生默读课文

  生:我找的句子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你很勤奋,是个找句子的劳动模范。但老师要求找一个句子,请你再从中选一个最典型的,给我们解释一下。

  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首先“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用“之”字把宾语前置了,“小学”是个古今异义词,意思是“小的方面”。词语是“众人”课文中是“一般人”, “小学”也是古今异义词。

  生:我找的词语是“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中的第一个“圣”“愚”,都是形容词活用做名词。

  “或不焉”中的“不”是通假字,通“否”。 “士大夫之族”中的“族”是“类”的意思。

  “君子不齿”的“齿”是“并列” 之意。“其可怪也欤”中的“其”表示强调,“真是”“确实”之意。

  师:你对“其”的理解是准确的,课下注释的解释不够准确。你很扎实。

  生:我找的句子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因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是个省略句,省略宾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四)请一个学生读老师选取的词语句子。

  师:选的两个句子完全一致,我们非常默契。词语虽然不完全一致,但是类型也差不多。这些都我们平时学习需要重点积累的内容。

  师:韩愈写文章主张“不平则鸣”,所以在文中投入了大量的情感。请推荐一位同学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读出作者的感情。

  学生朗读课文,同学鼓掌

  师:你是带着怎样的情感读的'。

  生:韩愈对这种现象极端愤慨,我觉得应该体现这种情感。

  师:你是怎样体现的?

  生:像“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作者在愤慨中流露出一种失望之情,朗读的时候要体现,“惑”是个重点词语需要强调。

  师:请推荐的同学评价一下同学的朗读。

  生:他感情很投入,而且强调了一些重点的词语和句子。

  师:除去刚才两位同学强调的之外,韩愈在本文中运用了不少感情强烈的虚词,像“嗟乎”“呜呼”“矣”,我们朗读时也需要去体现、去强化。

  (五)教师范读。

  师:请同学们齐读第二段,注意体现我们所强调的重点。

  学生齐读第二段

  师:请同学们找出第二段的中心句,看看用了哪种手法进行论证。

  生:中心句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师:具体分析一下怎样进行对比的?

  生:首先将“古之圣人”“今之众人”做对比,指出圣和愚的区别就在于是否从师学习。再者还把士大夫对“其子”和“其身”的从师学习做了对比,对他进行了批判。

  师: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同学们的父母出于爱心,从小给你们报了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培训班,而自己却迫于各种各种压力没有时间学习,韩愈的观点到今天也仍然富含生命力啊。还有对比论证吗?

  生:作者还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做了对比,对“士大夫之族”不从师、不学道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和讽刺。

  师:这篇文章问世以后,引起了士大夫群体的嫉恨,假如你是一位士大夫,身处哪个时代,哪个地方最让你震怒?

  生:我觉得是最后一项,封建时代等级观念森严,韩愈竟然认为士大夫不如巫医百工,他的看法太大胆了。

  生:我也认为是最后的对比,他这种看法对当时的世风抨击非常猛烈,对抗的是整个世俗。

  师:这也从一个侧面读出韩愈不顾流俗的勇气,读出作者坚守真理的精神。读其文,品评其为人。请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用一句话评价一下韩愈的人格和精神,请到黑板上写一写,看看谁的更精彩。

  生:坚持真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生:勇于反抗世俗,敢于坚守真理。

  师:同学们都肯定了他的反抗与坚持,眼光很准。这位同学用了对偶的形式,既简明,又工整。文章写作至今,一千多年过去了,韩愈本文仍然闪烁着智慧和真理的光辉。请同学们课下好好品赏,背熟课文1、2两段,预习梳理3、四两段。下课!

  《师说》教学实录高一必修一 5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师说》,首先请同学解释一下课文标题。

  生:“说”是一种文体,我们学过《爱莲说》《马说》。

  师:温故知新,很好。能具体说说是怎样的文体吗?

  生:“说”是阐述某种道理的议论性文体。

  师:很好。那我们本课《师说》应该阐述什么道理呢?

  生:关于老师的道理。

  生:我觉得应该是从师的道理。

  师:两位同学的答案区别在对“师”的理解上,哪个更适合呢?

  生:从师,从文章最后可以看出来。

  生:文章开头说的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好像是“老师”啊。

  师:那我们到底采用哪种呢?这要看作者写作的中心目的。韩愈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呢?哪段告诉我们的呢?

  生:最后一段。

  师:我们齐读一遍,看看目的是什么。

  齐读。

  师:目的是什么?

  生:赞赏李蟠,赠送给李蟠。

  师:赞赏李蟠什么?为什么要赠送给李蟠?用原文语句回答。

  生: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

  师:重点在哪?

  生:不拘于时,能行古道。

  师:总结起来,说李蟠其实只是一个由头,而真正的目的在于批判时俗,提倡古代从师之道。所以题目中的“师”处理成“从师”更好一些。那么,作者批判的时俗是怎样的呢?倡导的古代从师之道又如何呢?我们先看时俗,哪段交代了时俗呢?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自读文章。

  生:时俗集中在第二段。因为第二段开头就是“嗟乎”,后边还有“呜呼”,这两个感叹词引出了作者的感叹,表达了对当时风俗的不满、感叹。

  师:我们一起读一下作者感叹的这几句话,体会一下作者的心情。

  生齐读“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师:读完之后,能感觉到前后两句情感上的不同吗?

  生:感觉“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情感更强烈,用了三个感叹号。

  师:咱们同学能关注到符号的使用,很好。但是不是感叹号多情感就一定强烈呢?我们还得根据内容来判定。我们翻译一下这两句话。

  生:唉!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很难了!

  生:唉!从师的风尚不能恢复,可以明白了。

  生:我感觉到第二句有一种很深的悲伤、无奈、痛苦感,这种感觉比前边一句强烈。

  其他同学点头。

  师: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如果前一句是慨叹的话,后一句就是——

  生:悲叹!

  师:那么,韩愈是怎样让自己的情绪向前推进的呢?具体怎样论证的呢?齐读一下本段。

  生齐读第二段。

  师:作者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生:对比。

  师:一共有几组对比?都是怎样的?

  生:三组: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爱其子——于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

  疏通此段大意(生结合注释翻译相关段落,提出困惑处,师生共同解决。)

  师:三组对比,有纵向对比,有横向对比,从三个方面批判了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请同学们重读这部分,思考作者情感有何变化。

  生自读。

  生:情感渐强,批判逐层深入。第一组对比后,用“其皆出于此乎?”结束,用的是揣测的语气;第二组对比后,用“吾未见其明也。”结束,用的是陈述的'语气;第三组对比后,用“其可怪也欤!”结束,用的是感叹的语气。

  师:同学的感悟很好!这也印证了前面咱们讲的“嗟乎”和“呜呼”的区别。看来,作者批判的矛头直指士大夫之族,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是为什么呢?

  生:应该跟韩愈本身的经历、身份有关,具体不太清楚。

  师:补充一下资料: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担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当时国子监学生约八百名,大多数是五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子弟或爵位拥有者。韩愈亲见士族子弟耻于向官阶不高的老师学习,对封建阶级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于是,写作了《师说》。当时社会风气也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师:我们由此可以看出文章的现实针对性。但是,在论证的过程中也有不足,请同学们发现发现。

  生沉默。

  师:论证就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要求论据正确,逻辑严密,如果某个环节出现漏洞,论证自然就会出问题。我们看第三组对比时,韩愈假定了一个事实,就是——

  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智”本身是不及“士大夫之族”的。这不一定成立。

  师:对的。当然,这有作者的局限性。这也提示我们同学写作时一定要慎重。

  师:总结一下这节课内容:我们明确了本文的写作目的,掌握了对比的论述方法,重点分析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可以明确地说从师已经非常必要了。那么,怎么从师呢?古代的从师之道又是什么样的呢?下节课我们再探讨。

  作业:整理文言知识点。

【《师说》教学实录高一必修一】相关文章:

高中必修一《师说》教案通用01-22

《庄周买水》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课堂实录)10-14

高一化学必修教学反思08-28

;边城(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8-30

高一数学必修1教学反思06-29

《张衡传》(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8-17

我与地坛(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10-21

《祝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0-23

高一数学必修五教学计划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