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朱自清《春》教案设计及延伸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直至背诵。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3.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2.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1.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土。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五四”初年即创作新诗。后来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转向散文写作,并开始研究三国古典文学。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
3.“一年之计在子春”这句话的含义是:
A.春天伊始,方紫千红,充满活力。
B.春是一年之始,干劲最足,工作最出色。
C.春天是计划安排一年工作的关键。
D.春天风和日丽,天气暖和,是充满浪漫和希望的季节。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散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文眼等,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找出作者描绘的五幅春景图,体会作者对“春”的感情变化,在此基础上理解散文的结构与中心。
一、指导学生理解散文的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散文 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指导学生划分段落,概括大意,教师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归纳: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盼春。
春草图
春花图
第二部分(“从土里钻出来”到“有的是希望。”):绘春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第三部分(从“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到完):赞春
小结:这三个部分的顺序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天尚未来临,热切地盼望她的到来:待到她降临人间之后,则尽情地欣赏这美好的大地回春的景象,最后以赞美作结,用三个比喻句颂扬春天,深化题旨。
二、理解散文表达的中心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指导学生概括中心
明确:作者通过描绘各种春景图,表达了对春天的深情赞美,表达了积极乐观的精神。
2.指导学生理解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现的
总结固趣:
本节课,我们要了解作者,了解如何阅读写景散文的基本方法,从整体上理解课文。
布置作业
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解读。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积累语言,深入理解课文。
2.对课文进行个性化解读。
教学内容与步聚
情景激趣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长期在清华大学任教,深受师生爱戴。他在51岁时因积劳成疾不幸逝世,当时许德珩为他撰写了一副挽联:
教书三十年,一面教,一面学,向时代学,向青年学,生能如斯,君诚健者;
生存五一载,愈艰苦,愈奋斗,与丑恶斗,与暴力斗,死而后已,我哭斯人。
此联简括了朱自清先生的生平和性格,诚挚感人。
唐朝李商隐有两句名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流露出一种日暮途穷、悲观颓唐、无可奈何的情绪。朱自清先生巧妙地翻新改造,写作“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惘怅近黄昏”,完全改变了原意,思想开朗,感情健康,令人激昂兴奋。
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不仅要学习他运用语言精巧,还要学习从文 中表现的积极乐观的精神。
探究固趣
第二步,精读课文。理解散文的要素及语言。
一、指导学生理解散文的要素
㈠理解散文描写的对象。本文的对象是景,理解景物的特征时,要注意体会融入其中的作者情感。
学法指导:结合要积累的语言与要学习的技巧,体会作者描写的春景及在其中表达的情感。
㈡指导学生理解散文的语言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语言,并分析其是怎样表达的,有什么妙处;指导学生通过默读或抄写的方式积累语句或词语;指导学生运用所积累的语句或词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本课可通过理解语言的方式,理解景物: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字词
(1)朗润:明朗润泽。
(2)润湿;(土壤、空气等)潮湿而润泽。
(3)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4)卖弄:炫耀。
(5)应和;本课指声音相呼应。
(6)宛转;同“婉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7)嚎亮;(声音)清晰响亮。
(8)黄晕:昏黄不明亮。
(9)烘托:画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周围涂抹淡墨或者浅的颜色,使画的主要部分更鲜明,更突出。这里是“衬托”的意思。
(10)静默:不出声。
(11)舒活;舒展,活动。
(12)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13)繁花嫩叶:密密地开着的花和嫩绿的叶子。
(14)呼朋引伴;指招引同类的人。
(15)抖擞精神:振作精神。
(16)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课堂探究一:
1.第一自然段写盼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讨论并归纳:
(1)“盼望着,盼望着”
明确: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盼春心切的强烈感情。
(2)“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明确:把物当作人的动作行为来写,这叫拟人。宣告春天将到的喜悦之情。
2.“一切……”这个自然段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
这个自然段宏观勾勒春天。先写“一切”画出春的万物苏醒的轮廓,再用“朗润”写春山的光泽,用“涨”写春水涣涣,用“红”写春日暖人。这三个“起来了”照应“刚睡醒“张开了眼”。为下文细致的描绘张本。
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3.春草图中作者怎样描绘小草的?
讨论并归纳:
(1)用“偷偷”钻”写春草的情态;
(2)用“嫩嫩的”写春草的质地;
(3)用“绿绿的”写春草的色泽;
(4)用“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春草的长势。
4.“钻”和“偷偷地”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5.“嫩嫩的、绿绿的”是修饰小草的,按正常的语序应该放在“小草”的前边,作者却将它们放在句末,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把它们放在句末,强调小草的质地和颜色的特征。
6.探究质疑:写春草为什么又写“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讨论并归纳:通过小孩在草上兴致勃勃地嬉戏侧面衬托春草勃发给人的欢乐。
7.“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写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人在草上的感受,表达喜爱春草的感情。
8.作者是怎样描绘春花图的?
讨论并归纳:
(1)“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写花朵多;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花色艳;
(3)“花里带着甜味儿”写花味甜;
(4)“闭了眼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由眼前的春花,联想到秋实;
(5)写蜂闹蝶舞侧面衬托春花的竞相开放,万紫千红、香味浓郁;
(6)“野花遍地是”写野花的多,“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不仅写出野花的多,而且描绘出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明丽色彩。
9.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
(1)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用拟人,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的情景。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比喻、排比,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情景。
(3)“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用比喻、拟人,写出野花多、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情景。
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把春花描绘得更加生动、形象、具体。
10.“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如果把“闹”换成“叫”好不好?
讨论并归纳:不好。因为蜜蜂的嗡嗡声音不是从嘴巴里“叫”出来的,而是振动翅膀发出的声音,所以不能用“叫”;而且用“闹”不仅有声响,还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热闹景象,一个“闹”字,境界全出。
11.如果把这段文字分成两层,应怎样分?各写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第一层:从开头到“大小蝴蝶飞来飞去”。写树上的花(木本的花)。第二层:从“野花遍地是”到本段完。写遍地野花(草本的花)。
小结:
描写景物要抓住特征,如春草图,抓住春草的情态、质地、色泽、长势采写。如春花图,则抓住春花的多、艳、甜的特征来写。还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 法,描绘景物特点,抒发作者的感情。
课堂探究二:
1.观察景物必须“五官开放”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受景物的美。如“春花图”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是视觉感受;“花里带着甜味儿”是嗅觉感受;“蜜蜂嗡嗡地闹着”是听觉感受;“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则是幻觉。请分析,“春风图”从哪些感觉写出春风的什么特征?
讨 论并归纳:
(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触觉写出春风的温柔 。
(2)“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空气里酝酿”从嗅觉写出春风的芳香。
(3)“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成天嘹亮地响着”从视觉、听觉写出春风的和悦。
这段文字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
2.“春风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1)“吹面不寒杨柳风”运用引用、借代,写出春风的温暖。
(2)“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比喻,拟人,写出春风的温柔。
(3)“(鸟儿)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 水应和着”运用拟人,写鸟儿迎春的欢悦。
3.“春雨图”如何抓住春雨的特征来写的?
讨论并归纳:
(1)“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写出春雨的经常;
(2)“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写出春雨的细密;
(3)“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写出春雨的轻盈;
(4)“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写春雨的润物。
4.“春雨图”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讨论并归纳:从静景到动态,从物到人,由近到远。
5.“春雨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
(1)“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用博喻、排比,写出春雨多、细、密的特征。
(2)“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用拟人烘托出乡村的安静而和平。
6.文章怎样描写“迎春图”?
讨论并归纳:由景及人,从天上的风筝写到地上的孩子,蜗居在屋子里一冬的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 都出来了。春到人欢,舒活舒活筋骨,抖搂抖搂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春天充满着希望,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
7.文章引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俗语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引用俗语启迪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体现了文章的主旨。
8.探究质疑:末尾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
9.这三个比喻各自成段,看看它们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这三句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进程。所以顺序不能颠倒。
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读写结合。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1.你还能用别的比喻赞美春天吗?
讨论并归纳:可各抒己见。
2.你对本课有哪些不同的见解?
3. 你学了本课有怎样的收获?
二、读写结合。
学法指导: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体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你认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运用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2.以“旌湖之春”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注意借鉴朱自清先生在《春》中的写作技巧。
布置作业:
预习《济南的冬天》,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趣味语文教学资料
1.朱自清的最后岁月
逝世前半年,常年劳累的朱自清体力衰弱,经常连走一点路都很吃力。他感到自己骤然衰老,不过并不因此而消极。他把唐人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反其意而用之,改成“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作为对自己的鞭策,压在书桌的玻璃板下。每天一清早就坐在桌前,读书勤奋不息,工作毫不减轻。
在生命的最后两个月,朱自清的身体已极度衰弱,体重低到77.6斤,且又“彻夜胃痛不止”,“不断大量呕吐”,病情日益危重。可他仍然编辑《闻一多全集》,编写教科书,备课讲授,演讲呐喊。在这两个月的日记中,他直接写到读书、买书、选书的日记竟有17篇之多。其中有他认真阅读瞿秋白同志的《鲁迅杂感集序言》和《大众哲学》的记载。甚至在逝世前26天,他还在日记中订了一个阅读计划,要求自己除星期六下午和星期日外,每天坚持轮流读一本英文书和中文书,利用休息时间读诗。说到做到,此后两天,即订出计划的第一个星期一,他开始读布尔芬奇的《神话集》和《波罗克夫的眼界》一文。
2.朱自清先生的一则逸事
根据上个世纪30年代清华的规定,教授们在校工作五年,就有一年的学术休假,由学校资助去外国访问 进修。朱自清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于1931年利用学术休假,在英国伦敦皇家学院和伦敦大学注册旁听。据《朱自清日记》于该年记述,他有两次夜梦清华未能继续聘他为教授,理由是他在外国文学上的学养上尚有不足;梦醒,全身冷汗,深感不发聘书颇有道理,于是他更加努力利用在伦敦的一切便利条件,来提高自己。俗语云: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谓“不足”,并非真的来自清华校方的压力,而是朱先生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反映。
3.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当时,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那时他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合给的美国面粉!”
吴晗1960年写的《关于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说:“这时候,他的胃病已经很严重了,只能吃很少的东西,多一点就要吐。面庞瘦削,说话声音低沉。他有大小 七个孩子,日子比谁过得都困难。但是他一看了稿子,毫不迟疑,立刻签了名。”朱自清夫人也写道:“我们家人口多,尤其困难。为了生活,佩弦(朱自清字佩弦)不得不带着一身重病,拼命多写文章,经常写到深夜,甚至到天明。那时家里一天两顿粗粮,有时为照顾他有胃病,给他做一点细粮,他都从不一个人吃,总要分给孩子们吃。”在吴晗找朱签名时,“他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呕吐得厉害--医生说应尽快动手术。”当天朱自清的日记中写道:“此事每月须损失六百万法币,影响家中甚大,但余仍决定签名。因余等既反美扶日,自应直接由自身做起,此虽只为精神上之抗议,但决不应逃避个人责任。”由此可见,吴晗说“毫不迟疑,立刻签了名”显然有夸张之嫌,朱自清至少也是咬牙决定的,以身作则的观念使他决定牺牲家庭的生活必需。
4.函请接济家父
鲁修贤
芦沟桥事变发生之后,朱自清先生转往大后方,他写信给当时在上海教书的李健吾,请他就近接济自己住在扬州的老父亲,李健吾自然不会让老师失望。那么,朱自清先生何以有信心如此重托他人呢?原来,这二人之间早已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1925年暑假过后,朱自清先生应聘来到清华大学担任了中国文学系的教授。李健吾这时刚好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毕业,考取了清华大学中文系。上第一堂课,朱自清先生点名,点到李健吾时,问道:“李健吾,这个名字怪熟的,是不是常在报纸上写文章的那个李健吾?”李健吾回答:“不敢瞒老师,是我。”确实是在师大附中读书时,李健吾就和蹇先艾等组织了爝火社,从事新文学活动了。“那我早认识你啦!”朱先生高兴地说。下课后,朱自清先生劝李健吾:“你是要学创作的,念中文系不相宜,还是转到外文系去吧。”当时中文系只念古书,所以朱自清先生这么说。李健吾听了朱自清先生的话,第二年就转到外文系去了。师生虽不在一个系,但李健吾写了作品,都先送给朱先生看,始终把朱自清先生当作导师。朱自清先生也每次都字斟句酌地帮李健吾定稿。多年互动,使他们真挚的师生情笃定终生。
5.朱自清的读书生活
朱自清在上中学时,就极喜欢读书。当时家里每月给他一元零花钱,他大部分都交给家乡一家广益书局了,而且还常常欠账。引发他对哲学兴趣的一部《佛学易解》,就是从这家书局得到的。
1920年,是朱自清在大学最后一年。一次,他到琉璃厂去逛书店,在华洋书庄见到一部新版的《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要14元。这钱对这部大书说来虽不算太贵,可对一个念书的学生却实在不是个小数目。自己手头没这么多钱,可书又实在舍不得,思来想去,就自己的一件皮大氅还值点钱了。
这件大氅,是父亲在朱自清结婚时为他做的,水獭领,紫貂皮。大氅虽是布面,样式有点土气,领子还是用两副“马蹄袖”拼凑起来,可毕竟是皮衣,在制作的时候,父亲还很费了些心力。可当时实在舍不得那本“大字典”,又想到将来准能将大氅赎出,便在踌躇许久后,毅然将它拿到了当铺。
当铺在学校后门,转身就到。朱自清并没有过多考虑。因为想到将来赎回,便以书价作当价:14块。大氅当然不止这个价,所以当铺柜上的人一点不为难,即刻付款。
拿上钱,朱自清马上去把那本《韦伯斯特大字典》抱了回来。不料那件费了父亲许多心力的大氅,却终于没有赎回来。
侯晓旭
【朱自清《春》教案设计及延伸 (七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朱自清《春》的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09-14
朱自清《春》教案04-20
朱自清春教案10-28
朱自清《春》教学反思08-31
朱自清《春》教案优秀12-18
朱自清的春教学反思10-04
朱自清课文《春》教案优秀10-16
朱自清春教案板书07-08
于漪《春》教案设计09-20
七年级上册春教学反思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