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论语》十二章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6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十二章教案及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十二章教案及教学反思 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2、通过理解,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重点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二章内容。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二章内蕴。
教材分析与教法设想
《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学生接触古代经典文化的开始,可以说肩负着使学生学习并热爱古典文化的使命。教师应精心备课、厚积薄发,真正开启学生的智慧。《论语》十二章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论语》十二章谈的是学习方法、求知态度、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论语》十二章保留了《论语》十则中的6章,新添了6章,分别是3、6、8、10、11、12章。从中可以看出在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方面上所占增加更多。因此,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阶段的初中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学情分析: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看学情:这是学生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前面接触的是《世说新语》两则,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理解尚且存在较大难度,而且学习兴趣比较低。
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四书:
五经: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知识准备展示课前搜集的文学常识
(二)预习指导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1:翻译课文。
三、达标测评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2、《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3、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一般是在姓之后加“子”,以表示尊敬,是敬词。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著作。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自己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圈出不能理解的词句。
2、划出节奏,读出韵味。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笃
一箪食士不可以不弘毅
知松柏之后凋曲肱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五日三省吾身博学而笃志
不堪其忧曲肱而枕之
问题1:小组互译互评,将不太理解的字词找出,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不能解决的请同学们先作好记录,全班同学一起来解决。
省略句:可以为师矣。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判断句: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问题2:重点字词积累。
通假字:
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本课出现的成语:
教学反思
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会按节奏读,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积累语言的习惯、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她离我们很近,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论语》十二章教案及教学反思 2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2、通过理解,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重点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二章内容。
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二章内蕴。
教材分析与教法设想
《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学生接触古代经典文化的开始,可以说肩负着使学生学习并热爱古典文化的使命。教师应精心备课、厚积薄发,真正开启学生的智慧。《论语》十二章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论语》十二章谈的是学习方法、求知态度、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论语》十二章保留了《论语》十则中的6章,新添了6章,分别是3、6、8、10、11、12章。从中可以看出在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方面上所占增加更多。因此,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阶段的初中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学情分析: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看学情:这是学生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前面接触的是《世说新语》两则,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理解尚且存在较大难度,而且学习兴趣比较低。
板书设计:《论语》十二章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修身养性: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预习指导
(二)预习检测
二、合作探究
(一)学始于疑
(二)质疑探究
探究点1:孔子思想
三、达标测评
熟读课文,试着理解孔子的思想。
1、提醒人们应该注意对朋友守信用的句子是:
2、认为应该虚心求教、博采众长的句子是:
3、关于培养宽厚胸怀的句子是:
4、论述学习和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通过这十二章《论语》,你觉得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问题1:孔子在学习方法上有哪些主张,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问题2:孔子在学习态度上有哪些主张,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问题3:找出课文中有关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论述,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教学反思
教学中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由于古文中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多,毕竟是初一学生,有的同学在个别知识点可能还不够理解。
2、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但质疑能力还比较差,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讨论来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
《论语》十二章教案及教学反思 3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背诵《论语》十二章,并理解每章的基本含义。
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如“说”“愠”“罔”“殆”等,掌握常见文言句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体会《论语》中思想的现实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孔子及其弟子的人格魅力,领会儒家积极入世、谦虚好学等思想内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背诵《论语》十二章,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
理解各章所阐述的思想观点,如“仁”“礼”“义”“智”等。
2.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并能将其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 分钟)
通过播放有关孔子生平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简单介绍孔子,从而引入新课《论语》十二章。
2. 知识讲解(15 分钟)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讲解重点文言字词,如“时习”(按时温习)、“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愠”(生气,恼怒)等,并举例说明。
分析文言句式,如“贤哉,回也!”(主谓倒装句)。
3. 诵读理解(20 分钟)
学生自由诵读,尝试翻译每一章内容,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内互相交流翻译成果,解决疑难问题,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准备发言。
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讲解,确保学生理解每章的`准确含义。
4. 深入探究(20 分钟)
提出问题:“从《论语》十二章中,你能体会到孔子的哪些思想?这些思想对我们当今社会和个人有什么启示?”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生活实际思考问题,每组整理讨论结果。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其他小组进行质疑、补充,共同深入探究儒家思想的内涵和价值。例如,“吾日三省吾身”启示我们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5. 课堂小结(5 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重点字词、句子和儒家思想观点。
强调《论语》作为儒家经典的重要地位,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和思考。
6. 布置作业(5 分钟)
背诵并默写《论语》十二章。
写一篇短文,谈谈《论语》中的某一思想对你的启发。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论语》十二章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篇经典文言文。
在导入环节,视频的使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孔子和《论语》有了初步的直观认识。在知识讲解过程中,注重对重点字词和句式的详细讲解,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文言字词的理解仍然存在困难,可能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更多的练习和巩固环节。
诵读理解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文的翻译和理解中,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但也存在一些小组讨论效率不高,个别学生参与度不够的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小组分组和引导方式。
深入探究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们能够积极思考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但在表达观点时,有些学生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缺乏将理论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
总体而言,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对《论语》十二章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但在教学方法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方面还有待改进,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论语》十二章教案及教学反思 4
一、教学目标
1. 文化传承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论语》这部儒家经典著作的文化价值,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帮助学生理解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2. 知识积累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识别、理解和运用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如“知”(通“智”)、“其”(代词、语气词等多种用法)。
掌握文中的特殊句式,如省略句、判断句等,并能准确翻译。
3. 思维发展目标
通过对《论语》十二章内容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对儒家思想进行客观评价。
提高学生从古代经典中汲取智慧、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能力。
4. 情感教育目标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如诚信、仁爱、好学等品质。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系统梳理《论语》十二章中的文言知识体系,包括字词、句式等。
引导学生理解每一章所蕴含的儒家思想核心概念,如“仁”在不同情境下的体现。
2.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突破时空限制,理解儒家思想在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不同内涵和价值,避免简单的古板解读。
培养学生运用儒家思想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道德、学习等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比较分析法、拓展延伸法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创设(5 分钟)
以一个现代生活中的道德困境故事(如在考试中发现好朋友作弊该怎么办)引入,询问学生的看法,然后引出孔子所处时代也面临类似的道德抉择问题,从而导入《论语》十二章的学习。
2. 文化背景介绍(5 分钟)
简要介绍孔子的生平、《论语》的成书过程和其在儒家文化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让学生对其有更直观的认识。
3. 初读文本(10 分钟)
教师播放《论语》十二章的音频朗读,要求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尝试初步理解文意。教师巡视,解答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读音问题。
4. 文言知识讲解(15 分钟)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找出文中的疑难字词和句式,每组派代表汇报。
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重点文言知识进行集中讲解,如“有朋自远方来”中“朋”的古今异义,“而”字作为连词的多种用法等。同时,通过例句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5. 文本解读与思想分析(20 分钟)
逐章解读文本,引导学生分析每一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内涵。例如,在讲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与学生讨论学习的方法和乐趣;在解读“吾日三省吾身”时,引导学生思考自我反思的重要性和内容。
运用问题驱动法,提出一些思考问题,如“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礼’有什么新的.含义?”让学生深入思考儒家思想与现代生活的联系。
6. 比较与拓展(15 分钟)
将儒家思想与其他诸子百家思想(如道家、墨家)进行简单对比,让学生了解儒家思想的独特之处。
拓展延伸,让学生分享在生活中见到的体现儒家思想的事例,或者讨论如何在学校、家庭等环境中践行儒家思想。
7. 课堂总结(5 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文言知识、《论语》十二章的主要内容和儒家思想的核心要点。
强调《论语》对我们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
8. 作业布置(5 分钟)
背诵《论语》十二章,并录制自己的背诵音频。
选择《论语》中的两章,写一篇短文分析其在现代教育中的启示。
五、教学反思
本次《论语》十二章的教学,从情境创设入手,试图拉近学生与古代经典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自主发现文言知识问题,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文化背景介绍环节,虽然使用了多种形式,但部分学生对孔子和《论语》的历史背景理解仍然不够深入,这可能影响他们对儒家思想的准确把握,后续可以增加更多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拓展阅读。
在文言知识讲解时,尽管采用了小组汇报和集中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但对于一些虚词的用法,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上还是存在混淆,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更多有针对性的练习和案例分析。
在文本解读与思想分析环节,学生的讨论较为热烈,但在引导学生将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进行联系时,部分学生的思维还不够开阔,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停留在表面。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时代思考能力,多提供一些现代社会的案例供学生分析,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经典文言文教学的复杂性和挑战性,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论语》十二章教案及教学反思 5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背诵、翻译《论语》十二章内容。
掌握重点字词,如“愠”“说”“逾矩”等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每章的思想内涵。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论语》对个人修养和社会生活的指导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背诵和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
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
2.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论语》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尤其是关于“仁”“礼”“义”“信”等观念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3 分钟)
通过讲述孔子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论语》对中国人思想的深远影响,引起学生兴趣,如讲述“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他的思想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而《论语》则是记录这盏明灯光芒的宝典”。
2. 知识讲解(12 分钟)
教师范读《论语》十二章,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停顿。
讲解重点字词,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通“悦”,愉快的意思;“吾日三省吾身”中“三省”的解释为多次反省。结合字词解释,逐句翻译各章内容。
3. 诵读与理解(15 分钟)
学生自由诵读,然后分组诵读,互相检查。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交友观?”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指出这体现了孔子对志同道合朋友的重视和欢迎。
4. 思想内涵探究(15 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每章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如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探讨君子的修养;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一章中理解孔子的人生规划和终身学习理念。
组织学生讨论《论语》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意义,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发言。
5. 总结与拓展(10 分钟)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论语》十二章内容、重点字词和思想内涵。
布置课后作业:背诵《论语》十二章,写一篇短文,谈谈《论语》中某一句话对自己的'启发。
五、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重点字词:愠、说、逾矩、三省、笃志等
思想内涵:学习方法、交友之道、个人修养、人生理想
教学反思
本次《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诵读法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反复诵读,学生能够初步感受《论语》的语言节奏和韵律,这为理解文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讲解字词和翻译句子时,学生们表现出了较高的积极性,大部分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节奏,掌握重点知识。
然而,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思想内涵探究环节,虽然学生能够理解儒家思想的表面含义,但在引导学生将这些思想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例如,在讨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现代社交中的意义时,一些学生的回答比较肤浅,没有充分挖掘出其中蕴含的对真挚友谊和人际交往的重视。这可能是因为在教学中没有提供足够丰富的现代社会情境案例供学生分析。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多引入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经典文化的现代价值。同时,可以增加一些拓展阅读材料,如现代学者对《论语》的解读文章,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他们对儒家思想的理解。
《论语》十二章教案及教学反思 6
一、教学目标
1. 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生能准确理解《论语》十二章中的文言字词、句式,积累文言文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比较等思维能力,理解儒家思想的内涵和价值。
3. 审美鉴赏与创造
感受《论语》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之美,体会其中蕴含的道德美和智慧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4. 文化传承与理解
让学生深入了解儒家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引导学生用儒家思想指导生活实践。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梳理《论语》十二章的内容,掌握其中的文言知识和语言特点。
理解儒家思想中关于修身、为学、处世等方面的核心观点。
2.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将《论语》中的思想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在现代社会情境中对儒家思想进行批判性继承和发展。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合作探究法、诵读感悟法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 分钟)
展示古代学堂中先生讲学、弟子诵读《论语》的画面,配以古典音乐,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然后提问学生对孔子和《论语》的了解,引入新课。
2.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10 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文意。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停顿错误。
请几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教师强调易错字的读音和停顿规则,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中“好”的读音为“hào”。
3. 精读文本,知识梳理(15 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逐章解读,讲解重点字词和句式,如“贤哉,回也!”是主谓倒装句。同时,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中“义”的含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梳理每章的主要内容,制作知识卡片,包括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和章节主旨。
4. 研读文本,思想探究(15 分钟)
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儒家思想,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蕴含了怎样的学习方法和教育理念?”“‘仁在其中矣’,结合全文,说说你对‘仁’的理解”。
小组讨论问题,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补充和评价,梳理出儒家思想在为学、修身、处世等方面的观点。
5. 拓展延伸,联系实际(10 分钟)
展示一些现代社会中的现象,如诚信缺失、人际关系冷漠等,让学生运用《论语》中的思想进行分析和讨论,思考儒家思想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启示。
组织学生分享生活中践行《论语》思想的案例,如在与朋友相处中做到“与朋友交而不信乎”,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传承和发扬儒家文化。
6. 总结归纳,布置作业(5 分钟)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文言知识、儒家思想和现实意义。
布置作业:背诵《论语》十二章;选择其中一章,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读后感,阐述自己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五、板书设计
|章节|关键词|思想内涵|
|:--:|:--:|:--:|
|学而时习之|学、习、悦|学习的乐趣与方法|
|吾日三省吾身|三省、忠、信|自我反省与品德修养|
|……|……|……|
教学反思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从教学方法上看,多种方法的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古代文化氛围中,问题驱动法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合作探究法则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内容方面,对文言知识的讲解较为扎实,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梳理字词和句子,有效地掌握了基础知识。但在儒家思想的传承与理解上,还可以进一步优化。例如,在探讨《论语》中关于“仁”的思想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更深入的.分析,而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中的内容。
在引导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时,发现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参差不齐。部分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联系实际,提出独到的见解,但也有一些学生存在困惑。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更有针对性的问题和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经典文化的学习中有所收获,真正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中。同时,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可以增加一些实践活动,如儒家思想主题的辩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化对《论语》的理解。
【《论语》十二章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06-04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08-23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07-18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04-01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通用11篇)08-25
论语十二章教案10-04
《论语》十二章教案12-28
论语十二章教案05-30
《论语》十二章教案_人教版10-09
论语十二章教案模板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