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解读及译文

时间:2024-09-12 22:55:53 秀雯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语》十二章解读及译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十二章解读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十二章解读及译文

  《论语》十二章解读及译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作者与课文解读】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也一再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 文宣帝君”等。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其中以山东曲阜的孔府为代表。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其中所记载的孔子言论,意趣深远,有不少篇章形象而精警。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本文辑选的12则,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教育的方法,有的谈做人的道理,都给人以很强的教育意义。

  [注释]:

  1、《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属语录体的散文集,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2、子:先生,古时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在《论语》里“子曰”都是指孔子。

  3、而:连接,表示顺承,然后。

  4、时习:时常地复习。习,本指鸟多次飞行,这里引申为诵习,复习,温习等。

  5、亦yì:同样,也是。

  6、说yuè:“说”的古字,愉快。

  7、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作“吗”。

  8、曾子:即曾参(前505-前436),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平邑)孔子的学生。

  9、吾:人称代词,我。

  10、日:每天。

  11、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

  12、为:替。

  13、谋:出主意,谋划。

  14、忠:忠诚。

  15、信:真诚,诚实。

  16、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17、有,通“又”,即十五岁。

  18、而,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词的相承关系。

  19、志,在此为“立志”之意。朱熹《集注》曰:心之所之谓之志。又曰:志乎此,则念念在此而为之不厌矣。

  20、学,学道。杨树达《论语疏证》曰:此独言志学,不言志道者。孔子之谦辞,实则志学即志道也。

  21、立:能立于世,指知道按理的规定去立身行事。

  22、惑:迷惑

  23、天命:含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禀性与天性、人生的道义和职责等多重含义。

  24、耳顺:意思是听到的话能够辨别其真伪是非。

  25.不逾(yú)矩(jǚ):指不超越礼法。

  26、温:温习,复习。

  27、故:指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28、而:连词,表顺承。

  29、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知识。

  30、以:介词,凭借。

  31、为:动词,成为,做。

  32、矣:语气助词,表肯定。

  33、而:连词,表转折。

  34、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35、罔:迷惑。

  36、殆:有害。

  37、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38、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9、乐:乐于学。

  40、好:爱好。

  41、乐:以……为乐

  42三人:几个人,不一定实指三人。

  43、行:走路。

  44、焉:于此,在这里,指在这几个人当中。

  45、择:选择。

  46、善者:指优点。

  47、之;代词,指代“善者”

  48、而:连词,表顺承,就。

  49、之:代词,指代“不善者”。

  50、逝者:指流逝的时光。

  51、斯:这里指“川”,即河水。

  52、夫:助词。

  a)用在一句话的开始:夫战,勇气也。

  b)用在一句话的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感叹:人定胜天,信夫

  53、舍:停

  54、三军:军队的通称。

  55、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

  56、博,广也。

  57、切问:问与切身有关的问题。

  《论语》介绍

  《论语》(lún yǔ),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论语》自宋代以后,被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古代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

  成书过程

  《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论语》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传,首先商量起草以纪念老师。然后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

  清代学者崔述注意到今本《论语》前后十篇在文体和称谓上存在差异,前十篇记孔子答定公、哀公之问,皆变文称“孔子对曰”,以表示尊君。答大夫之问则称“子曰”,表示有别于君,“以辨上下而定民志”。而后十篇中的《先进》《颜渊》等篇,答大夫之问也皆作“孔子对曰”,故怀疑“前十篇皆有子、曾子门人所记,去圣未远,礼制方明;后十篇则后人所续记,其时卿位益尊,卿权益重,盖有习于当世所称而未尝详考其体例者,故不能无异同也”。又如,前十篇中孔子一般称“子”不称“孔子”,门人问学也不作“问于孔子”。而后十篇中的《季氏》《微子》多称孔子,《阳货》篇子张问仁,《尧曰》篇子张问政,皆称“问于孔子”,与《论语》其他篇不同,“其非孔氏遗书明甚,盖皆后人采之他书者”。受崔述的影响,以后学者继续从《论语》前后十篇用语、称谓的差异对其成书作出判断,有学者甚至认为《论语》最初只有单独的篇,其编定成书,要在汉代以后。

  唐代抄本《论语》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转引郑玄注云:《论语》“仲弓、子游、子夏等撰。”这一说法在郭店简中得到旁证。郭店一号墓不晚于公元前300年。郭店简“《语丛·三》简引述《论语》,更确证该书之早”。《语丛·一》引用子思子《坊记》内容,而《坊记》还引用过《论语》的内容。“《语丛》摘录《坊记》,证明《坊记》早于战国中期之末,而《坊记》又引述《论语》,看来《论语》为孔子门人仲弓、子夏等撰定之说还是可信的。”孔子弟子中,有子代孔子,以所事孔子事之,称子并不奇怪,子指老师,对儒家学子除了师承之外亦有掌门人之意。除了孔子,有子、曾子、冉子、闵子亦称子,冉子、闵子早逝,故师承的儒家掌门,只能是曾参,故代有子者只剩曾子有可能。颜回,虽然被尊奉,但由于早死,没来得及收徒,不是弟子记载,故不称子,可能是家人所记。原宪、漆雕开,虽然收徒,世称子思子、漆雕子,但《论语》所记,亦不是弟子记载,故亦不称子,多半是师兄弟偶而提及。

  《论语》既是语录体又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合体。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就是前后两章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而且这些断片的篇章绝不是一个人的手笔。《论语》一书,篇幅不多,却出现了不少次的重复的章节。其中有字句完全相同的,如“巧言令色鲜矣仁”一章,先见于《学而篇第一》,又重出于《阳货篇第十七》;“博学于文”一章,先见于《雍也篇第六》,又重出于《颜渊篇第十二》。又有基本上是重复只是详略不同的,如“君子不重”章,《学而篇第一》多出十一字,《子罕篇第九》只载“主忠信”以下的十四个字;“父在观其志”章,《学而篇第一》多出十字,《里仁篇第四》只载“三年”以下的十二字。还有一个意思,却有各种记载的,如《里仁篇第四》说:“不患莫己知,求可为也。”《宪问篇第十四》又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卫灵公篇第十五》又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如果加上《学而篇第一》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便是重复四次。这种现象只能作一个合理的推论:孔子的言论,当时弟子各有记载,后来才汇集成书。

  《论语》的作者中当然有孔子的学生。《论语》的篇章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学生之手,而且还出自他不同的再传弟子之手。这里面不少是曾参的学生的记载。如《泰伯篇第八》第一章:“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又如《子张篇第十九》:“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欤,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欤,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这一段又像子张或者子夏的学生的记载。又如《先进篇第十一》的第五章和第十三章:“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孔子称学生从来直呼其名,独独这里对闵损称字。有人说,这是“孔子述时人之言”,崔述在《论语余说》中对这一解释加以驳斥。这一章可能就是闵损的学生所追记的,因而有这一不经意的失实。至于《闵子侍侧》一章,不但闵子骞称“子”,而且列在子路、冉有、子贡三人之前,都是难以理解的,以年龄而论,子路最长;以仕宦而论,闵子更赶不上这三人。他凭什么能在这一段记载上居于首位而且得着“子”的尊称呢?合理的推论是,这也是闵子骞的学生把平日闻于老师之言追记下来而成的。

  《论语》一书有孔子弟子的笔墨,也有孔子再传弟子的笔墨,其著作年代有先有后。崔述《洙泗信录》断定《论语》的少数篇章的“驳杂”。从词义的运用上可反映出《论语》的著笔先后间相距或者不止于三、五十年。

  思想内容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这种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原则。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又如,孔子回答子路和冉有的同一个问题,内容完全不同。答子路的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的是:“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艺术特色

  《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不仅篇幅较长,而且注重记述,算得上一篇结构完整的记叙文,人物形象鲜明,思想倾向通过人物表情、动作、对话自然地显露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论语》知识点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同悦,喜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

  1.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 ;凭借

  今:可能、许可

  3.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4.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5.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6.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数词,三

  三、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4.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四、一词多义

  1.为:

  可以为师矣 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2.知:

  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温故而知新 懂得

  3.而:

  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 表顺承

  博学而笃志 表并列

  4.其:

  仁在其中矣 它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人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2.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十二章解读及译文】相关文章:

论语十二章教案05-30

《论语》十二章教案12-28

论语十二章教案03-29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04-22

论语十二章教案模板11-18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04-01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02-08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04-21

论语十二章教案15篇04-02

人教版最新《论语》十二章教案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