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生命之线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中对比的作用。
2、 通过两次登山的对比,理解“生命之线”的含义。
3、 学习勇于挑战极限,在困境中生死与共、团结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两次登山的对比,领会、学习勇于挑战极限,在困境中生死与共、团结互助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生命之线”的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齐背古诗《望岳》,引出“登山”这一话题。
2、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登山感受,引出探险登山。
3、揭题, 学生对文题自由质疑。如“生命之线”指的是什么?为何称之为“生命之线”?等
二、 新授:
1、学生在明确了文中提到了两次登山经历之后,以四人为一小组展开分析讨论:比较两次登山的不同之处。教师出示提示表格:
次序 时间、地点、人物 遭遇险情 同伴行为 遇险结果
2、重点分析两次登山中遭遇的险情和两个同伴的不同行为。
学生交流:描写遇险场面的语句,抓住关键词并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下山途中……抛到半空中”。
“我头朝下……跌入马尔倒下的那个陡坡”。
“我腰间的绳子……脚下寻找支撑点”。
“下山途中,我不慎摔伤……一下子栽入40米深的冰隙里”。
3、 分析两次登山中我的同伴 的不同行为。
找出描写西蒙和马尔的语句,并进行分析概括。
着重理解描写马尔 照顾抚慰我的语句(语言和动作的描写) `
关键句“马尔把我拖进那顶在风中摇曳的帐篷,他不停地跟我说着话,调动自己全部的精力和经验使我保持生命的火焰不过早 地熄灭”。
结合我当时的受伤情况,说说马尔这一举动的目的。
4、明确插叙的作用
两次登山经历,哪一次作为重点?另一次是以怎样的写作顺序来介绍的?
明确:写作顺序分为三类:顺叙、倒叙、插叙
什么是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使用插叙时,要安排好与中心内容的衔接,使过渡自然,内容贯通一气。
找出文中衔接两次登山的过渡句。“蓦地,我的思绪回到了那场挥之不去的噩梦之中”。“而今,命运似乎又一次拉开了悲剧的序幕”。
5、明确对比的作用
作者为何要描写两次不同的登山经历?有何作用?
作用:将两次登山过 程作对比, 突出马尔在患难之时对我无私救助的精神。
6、理解“生命之线 ”的含义?
表层含义--联结登山者身体和命运的绳索
深层含义--登山者生死与共,同甘共苦的精神
三、拓展延伸
现实生活中,你遇到困难 ,处于逆境时你是怎样面对的?怎样解决的?当你周围人遇到困难,处于逆境时,你会怎么做?
教师总结,勉励学生们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挫折,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解决困难。
四、作业:点击
板书设计: 生命之线
乔.辛普森
次序 时间、地点、人物 遭遇险情 同伴行为 遇险结果
第一次 1985年 不慎摔伤 砍断绳索 栽入冰隙
修拉格安峰西坡 寸步难行 自私逃生
我和西蒙
第二次 1992年4月 接连摔落 拉紧绳索 最终得救
帕杰尔墨峰 身受重伤 无私救助
我和马尔
含 义
表层--物质之线 联结登山者身体和命运的绳索
深层--精神之线 登山者生死与共,同甘共苦的精神
【生命之线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生命 生命》探究学习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9-01
生命(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0-13
桥之美(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7-05
桥之美(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8-07
《登上地球之颠》 教案教学设计04-29
生命,生命(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9-04
生命,生命(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9-23
《生命生命》教案设计最新02-14
《生命,生命》教案设计709-17
再塑生命(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