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散步时的对话和遐想(网友来稿)
※ 潘天波
晚饭后,我像往常一样,独自一人静静地站在楼上的阳台上,托着下巴,凝视着外面的世界,思考我思考的视野。星星是满天的,微风树头上有,镇上的窄街小巷是寂寞的,马路旁的邮筒寂寞,蛙眼似的IP电话亭寂寞,偶尔行驶过的汽车尾巴上的阿拉伯数字也是寂寞的……但不时走过两个孩子,一个鲜红,一个淡蓝。在散步?好像是。上小学五年级的女儿考试得了个满分,也拉着我的手,要去散步。我欣然应许了,就自己解放一回吧!便走了出去。
那种独有的自由感让我惬意地忘我、忘她、忘掉了这个世界。我们父女俩边自由地聊起天来。孩子说:“路旁的电线杆和电话线,多么像五线谱的!不信,你看,电杆上的小鸟成了美妙的音符。”我也不甘落后,应到:“是啊!他们谱出了一支正待演奏的赞歌!电杆之间连着的几痕细线,分明是现代文明的血脉!向后看,它似乎连接着贫穷落后的昨天;向前看,它宛如通向文明富强的明天。” 父女俩诗意般的谈话自然使我们的散步增添了许多爽朗的笑声和惬意的情怀!女儿无拘无束地走着,率真和童趣洋溢在她的脸上,洋溢在欢快的空气里。我也似乎没有平时的世故和暮气,自由地谈话,自在的敞开心扉!散步的自由又触发了我阵阵思绪:是啊!散步的确是自由的,自由的就是没有系统的,它和逻辑的是相悖的。逻辑的是瞧不起自由的。但中国古时候有位哲学家--庄子,他似乎整天在山野里散步,细看飞禽走兽,描摹奇人怪状;巧得很,西方也有位逻辑学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因其理论多在散步交谈时而萌生,人们把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就唤做“散步学派”。可见自由的和逻辑的并不是绝对水火不容的。因此,可以说散步虽是自由的,无为的,但也是有为的。不料,女儿不同意我的观点,竞争辩起来。我就想说服我的孩子,就随口举了老子说的一句话:“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换句话说,散步虽是闲暇的,但又能学到很多知识,理解平常难理解的话语。难怪西文“学校”(school)是希腊文是“闲暇”(shule)派生出来的。孩子对我一连串的话,难免有些诧异。我们新的话题又谈开了。是的,诧异就是“好奇感”,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对宇宙起源和万物本原的诧异,后来产生了“诡辩派”的思辨哲学。这样看来,哲学的思辨最初表现为“诧异”。我对孩子的思辨表示原谅和称赞。因为我发现散步时的思辨是静观的、理智的。对事物的静观的理智的态度,是我们所需要的,在静观思辨中达到宁静和平衡嘛!在思辨中又可获得真知和智慧。这就是思辨的终极目标。思辨的终极目标即“至思”,“至思”才是我们文化人的终极关怀。这又想起前不久我在互联网上看到天津英华国际学校的校训:“至德至思,至学至行”。我先是“诧异”了一番,转而,我静观其义,发现:“至德”是儒家思想所崇尚的,“至思”是古希腊“诡辩派”的核心思想。他们既秉承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又传承了西方古希腊的思辨传统。可谓把中西教育思想相互融合,相互贯通。不能不被校训的的文化底蕴所折服!
……不知不觉中,我们被莫大的静包裹着,孩子也有些倦意,一阵凉风把我们吹回了家,孩子回到了书房。突然,我有写些什么的念头,乘孩子读书的那刹那,我欣然起笔,便把今晚的谈话如实记了下来。谨此献给天下的中学生们!(作者系安徽省无为县六店中心小学)
作者邮箱: ptb234@etang.com
【散步时的对话和遐想(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散步》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2-16
鞠躬(网友来稿)12-16
红薯(网友来稿)12-16
语感浅说(网友来稿)12-16
感悟读书(网友来稿)12-16
教育感悟(网友来稿)12-16
十五的月亮(网友来稿)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