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谈节约与浪费 (教师随笔)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待节约和浪费
彭成霖
一个理性进食的人,要比一个鲸吞豪饮的人更可能理性面对其它的消费,因此,要建设节约型的社会,要从学习理性饮食开始。
和亲戚朋友一同吃饭,餐座常有多出一些食物的时候,这时多半就会有人提议:“多吃一点别浪费”,更有甚者要求给大家分任务,实行“三光”政策。如此做法,我认为是不对的,为什么呢?一方面是因吃多了如果有消化不良,还会生病,不但身体垮下了还要服一些药,那将消耗更多的钱财。另一方面,即使消化了,但由于吸收了过多的营养,长胖了,“三高”的病又上了身,而一些女孩子为了追求身材时尚的美又忙于减肥,这些岂不是更大的浪费?
这道理很简单,为什么人们却总这要样做呢?可能是遵从了习惯在思维上懒惰了吧。 过去以多吃一口来避免浪费是合符道理,符合国情的,因为在过去的社会里,人们的食品是普遍欠缺,经常过着的是吃不饱的日子,所以人们偶尔多吃了一些就既不会肥胖也不会不消化的,只不过是当时感觉胀肚子罢了。
现在的情况全变了:国家富裕了,整个社会的食物供应是长期充足,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地提高了,肚子里的油脂多了,再多吃一口的话,不是撑出毛病就是长胖了,可实际上我们在就餐时仍然还是多做多叫多吃,于是就会出现两种浪费:一种是“简单型的浪费”,一种是“复杂型的浪费”而“简单型浪费”就是扔掉剩下的食物。“复杂型浪费”就是把食物过多地吃入胃肠,以后则会产生更多的浪费。
人为什么会贪食好吃?这是一种本能,是与生俱来的天性。进化论认为,人的感官特征和生理倾向都是自然选择的产物,如果它们不利于生存就早被淘汰的了,换言之,未被淘汰的是因为在漫长的岁月中它们是有利于生存的工具,在此之前的人类历史,甚至可追溯到动物的全部历史,人类和动物都是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之中,胃口好,能多吃些,有助于它们多储存一些食物,应付尔后的饥饿。进化是缓慢的,我们的身体,肠胃和感官与祖先一样的,而技术的进展太快:袁隆平研制出杂交水稻,使粮食产量成倍地增加,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以及生产技术地不断科学化,从根本上解决了食物的供给问题。迈过了一个跨时代的门槛。
感觉是帮助我们生存的工具,是久经考验的东西。“跟着感觉走”,曾经是不错的,但是今天不行了,因为环境变了,我们已被丰盈的美食所包围,伸手可及。
多吃不仅是浪费物质(浪费食品本身,耗费减肥药,运动器材等),还是浪费生命,这是怎么讲的呢?生物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证明:节食老鼠寿命长,饱食的老鼠寿命短,微观的解释要过于专业,宏观上的解释会更通俗一些。祖先与动物都是半饥半饱中走过来的,他们的身体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与食物相对匮乏的环境相适应,过多食物反倒令他们不能适应,导致肥胖,疾病,乃至折寿。
民以食为天,生以食为本,吃是个体生活,乃至社会交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吃的方式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其它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祖先那样的世界已消失了,我们处在全新的环境中,必须学会抵御美食的气味和商人叫卖声的诱惑。
又如,在煤矿开发劣质煤,表面上看起来是为了节约资源,其实这种节约也是极其不好的,因为开采劣质的煤需要相应的洗煤等措施配合,大量的劣质煤外运的话,不仅使用单位增加了煤耗,而且浪费了运输力量,总算起来一定不合算。据报导,现在我国每年都要在铁路运输上为此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再如,上一次我到了学校周边的一个小饭馆吃饭,老板上完菜后,给我盛饭所用的碗竟然是连碗口边都有些破损的土碗,用的筷子也是多人用过的塑料筷,当时我就不敢吃了,因为塑料筷是无法在消毒柜里消毒的,经多人用过的餐具上面不可能没细菌,对这店的老板来说是一种节约,可这种节约是极不可取的,是严重违背道德以及《卫生法》的行为。要知道不卫生的饮食会得传染病的,会危害家庭危害社会呀!在美国,美国人总喜欢把用过的纸制桌布,餐巾,杯盘都包起来,一古脑儿地扔进垃圾箱。现在这我们中国有广州,深圳及江西等省一些城市也开始这样去做了,在一般人看来这是一种浪费,但他们的做法不是没有道理,因为这样会更卫生,可防止疾病的传染,会更节省时间,赢得更多的顾客,所以我们在谈论节约与浪费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来考虑,但无论如何,我们一定不能离开经济学的角度谈节约,也不要陶醉于中国人固有的节约美德,要看一看我们做的是不是属于那种捡到芝麻丢了西瓜,得到的是眼前的利益损失的是长远利益的愚蠢之事。
还有,针对现在大学生校园就餐浪费一事的探究,有报到讲,前几年武汉科技大学学生胡帆,王毅等15人组成调查小组对本学校食堂的浪费情况进行调查。其结果让人吃惊不小呀,“一楼每天有5到6桶的剩饭菜被倒掉,每桶饭菜若是按正常价格售卖的话,至少是200元一桶,一楼每天的收入1万元,最终倒掉的有1000元,浪费的比例高到10%加上二楼和三楼,这个餐厅每天有11至12桶被倒掉,浪费可谓不小呀。”说实话,这报道是真实的也是正义的,可我认为社会观念变迁了,这报道要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应该是难的,因为大学生倒掉剩饭剩菜属不属于浪费一事很难说,因为浪费和消费这个界线本来就很难区分,在调查人员看来剩下的饭菜被倒掉是浪费,而对当事人大学生来说则是一种消费,这是因为他们从饭菜中得到了效用满足--所剩的饭菜按照边际效用递减理论,对他们来说已经完全没有意义了。
再说,消费大家都知道有时候消费的是实物,有时候消费的是购买的这一过程和购买后的快感和满足感,还有,消费纯属个人的私事,只要是消费的钱来自个人合法所得,别人是很难干涉的,即便是浪费那也是个人品德的问题,谁又能保证说自己购买的商品已经完全被消费了的没有一点的浪费呢?
批评者会说,富裕家庭的大学生应该心系天下,因为全国还有数千万的贫困人口温饱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呢。其实,这是一种理想主义信念在作怪,这是受到了过去旧思维的束缚太深的原因,读过《多收了三五斗》小说的人,想必都深深体会了“谷贱伤农”这词的意义了,你看,在丰收的年景,虽然获得了大丰收,但正是由于谷物太多--商品供大于求,所以价格下降,家民反而被迫贱价出售谷物,希望落空。
如此看来,如果呼吁甚至动用力量强迫大学生以及其他的各群体节俭,在国库已满的情况之下,那么谷物必定丰盈,这就间接地人为地造成了“谷贱伤农”的局面,那么就与国家政策--减小农村与城市差别,帮扶农民富裕起来的做法相背了,这样做反而害了粮农,菜农呀。
其实,这一问题,追溯历史在清朝鼎盛时期同样出现过,当时在江南一代的富商大户以及一般的家庭他们在生活上都是很铺张浪费奢侈讲阔气的,当时有一位官员很看不习惯,想杀一杀这所谓的“不正之风”可县令颁布下来总是禁不住,有些地方却毫不效果,他为了达到目的,于是写了一本奏折上书给皇帝,要求皇帝下旨敦促天下节俭,结果,被皇帝训斥了一顿,说他此见解甚鄙,并帮他分析说,正是这些富商大户的高消费才养活了农民,养活了手工业者和商人,促成了江南一代的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当前,这我们一些发达地区,在一些大的城市里,建旅游胜地,建娱乐城,沐足城,五星级酒店等,就是为富人的高消费建立消费场所呀,也正因为多了这些场所才多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正由于富人的高消费才活跃了经济,这不也正是促进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吗?
消费是市场经济带来的新名词,新现象,而浪费则是过去思维下的旧事物,我也承认浪费是不对的,但谁又能分清什么是浪费什么是消费呢?现在国家频频出台政策刺激内需扩大内需鼓励消费,也正是因为我们的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脱节,按新经济学的理论,所有商品的价值是在买卖的过程中实现的,至于这个商品是不是被消费,是不是被浪费,则不在经济学研究的范畴之内-原因就在于谁也分不清消费和浪费的界限,因为购买商品的满足感是无法衡量的。
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节约不一定是好事,浪费也不一定是坏事。
彭成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