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15 16:18:0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咏怀古迹(其三) 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王昭君的故事及其命运的悲剧性;品悟王昭君于和亲使命中蕴藏的复杂情感。

  过程与方法:赏析诗歌意象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体会诗人吟咏昭君同时寄托的深沉悲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汲取诗人对古人尊敬与赞美的朴素情怀;学习诗人表现人之性情的真实精神。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意象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吟咏昭君同时寄托的深沉悲慨。

  教学方法:预习法;诵读法;揣摩法。

  教学准备:课件与视频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名人导入:三峡风光,地杰人灵。荆楚之地,湖北秭归,不仅孕育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也生长着一位倾国倾城的姑娘,她就是王昭君。(板书课题)

  诗人回眸:杜甫,字子美。亲历“安史之乱”,诗怀忧国忧民。人称“诗圣”,赞誉其“穷也兼济天下”的高尚情怀,褒扬他登峰造极的七律艺术。

  背景剪影:因好友严武突然病逝,失去了生活依靠的杜甫离开了成都草堂,乘舟沿江直至夔州,绘山川之壮阔之美,抒忧国忧民之思。

  初读感知:

  1.视频朗读。

  2.集体朗读(配乐)

  3.自由朗读,思考:

  1)诗人从哪些方面追怀王昭君的故事?

  2)故事中你读出了王昭君哪些情感?

  3)诗人咏怀王昭君的用意有哪些?

  精读揣摩:

  一.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钟灵毓秀之乡,山水奔腾之势,为昭君村的展现勾勒出阔远壮盛的背景,表现不同于寻常闺阁女子的身世遭遇,突出其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联的特殊性。

  赴:极富动态和气势,表现了荆门山的雄奇美丽,引出昭君的不同凡响。

  二.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为了祖国民族的安宁和平,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大漠的征途,昭君用美丽的青春和生命维系着中原与匈奴几十年的友好往来。

  紫台:壮丽繁华的汉宫 朔漠:荒寒萧索的大漠

  青冢:青春容颜的埋葬 黄昏:黯淡无边的凄凉

  艺术效果:色彩鲜明,两两对应。

  一“连”字诉说了昭君关山迢递的`迷茫凄伤与生命荒寒的岁月悠长;

  一“独”字勾勒出昭君背影的孤独寂寞,寓形象于意象之中,两相衬托,旷古凄凉;

  一“向”字透露出永恒的怅恨,以渐进的动态感传达了玩味不已的神韵。

  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貌若天仙却不受宠幸,被遣匈奴仍怀念故国;生命已逝却魂归故乡,清冷幽寂只闻环珮作响。

  画工的颠倒妍媸,元帝的昏庸大意,造成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一个“空”字流传着昭君绵绵不尽的深沉遗恨。

  四.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琵琶声响,亘古悠长;挥泪泣血,幽怨情长。王嫱,不仅是一个深明大义舍小为大的和亲使者,而且是一名日夜思乡借曲抒怨的悲苦宫女。这才是血肉丰满真实可信的明妃,才是有性格有情结的中原姑娘。

  怨恨:诗眼。一怨元帝昏庸,二怨远赴他域,三怨终老番邦。

  千百年中世代累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和乡土最深厚的共同情感在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身上表现的尤是深沉悲凉。

  写作用意:

  借古抒怀:诗人着眼昭君被统治者所远遣所抛弃的那种悲慨和寂寞孤独,借她想念故土夜月归魂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课堂小结:“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咏怀古迹,表达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悲。

  板书设计:

  昭君 杜甫

  绝代佳人 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 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 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 无辜遭贬

  异域终生 空归环珮 西南漂泊 有家难归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二、学情分析

  教参按时间顺序第一次入编唐代杜甫诗歌,所以务必详细介绍杜甫那个时代的时代特点,文化特征及其时代精神,便于横向迁移到其他作家作品的阅读,能够很好的知人论世。

  三、重点难点

  1.背诵诗歌、品味语言、领悟情境。

  2.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

  四、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情感体验法、朗读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板书)

  (二)题解及背景介绍

  《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三)学生齐读诗歌

  品味诗歌,体会情感;教师正音。(省xing)

  (四)诗歌大意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五)赏析诗歌

  提问: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词?(解释“诗眼”的含义)

  怨恨。

  提问:虽然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呢?

  不是。

  提问:那写的是什么?

  写景。

  提问:描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描写了群山起伏,连绵不绝;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的壮阔景象。

  提问: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小组讨论1: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参考回答:不同意。其一,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

  提问:颔联对仗很工整,它是怎样对仗的?效果如何?

  “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十分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表明昭君难以回到家乡。“朔漠”对“黄昏”,无边的大漠和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连在一起,显得十分空旷凄清!

  “朔漠”是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无边的大漠与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连在一起,着重突出了大漠的空旷凄清。无边的大漠与小小的青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渲染出孤独凄凉的氛围。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小组讨论2:

  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1、民族观念的局限,“贵华夏贱夷狄”。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

  2、华夏纲常伦理观与匈奴的婚姻习俗相悖,“一女不侍二夫”。昭君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

  3、个人情感无所寄托,回国无望。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

  昭君先后嫁给了呼韩邪单于、复株累单于,复株累单于死后,她又被命嫁给新单于,复株累的长子,也就是呼韩邪的孙子。在多次改嫁与回乡无望的绝望的双重打击之下,昭君终于承受不住,彻底崩溃了,最后选择了服毒自尽。

  提问:昭君的悲剧究竟是怎样造成的?(请学生复述典故)

  王昭君因为不愿意收买画工毛延寿,毛延寿怀恨在心故意把昭君的画像丑化,导致昭君没有被汉皇帝选中,冷落深宫。

  提问:昭君的悲剧真的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PPT展示王安石的《明妃曲》)

  不是。

  对于昭君悲剧的制造者,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那般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根本上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提问: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那她对元帝的态度是怎样的?

  怨恨。

  “怨恨”两字点明了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远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的怨恨!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小组讨论3: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呢?(展示杜甫个人经历)

  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诗人在此时深深怀念昭君不是偶然的,他的遭遇跟昭君太相似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飘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其二》)。更何况这一年他已有55岁了,“美人迟暮”之感与日俱增,但他不敢怨君,所以借王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板书)

  (六)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七)补充,鉴赏咏史诗的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描写古人的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3、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

  (八)作业布置

  1、熟读背诵这首诗。

  2、运用鉴赏咏史诗的三个步骤自学《咏怀古迹(其一)》。

  下面请同学们静静地听一首《出塞曲》,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想象长城外才盛开的那些清香,想象风沙呼啸的沙漠下,骑马的英雄,还有那,夕阳下的青冢,望向故乡。(播放蔡琴的《出塞曲》)

  六、板书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

  昭君怨恨杜甫

  悲昭君以自悲钟文婷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能力目标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德育目标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重点:

  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难点:

  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流程:

  (包括: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吗?[美貌]知道都是在说谁么?[西施。杨玉环。貂禅。昭君]。不用说她们都是很美的,但美就能给人带来好运么?[不]哦,大家想起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自古红颜多薄命”,《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学过的《马嵬》中的杨贵妃不也是这样吗?还有<<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不都是这样吗?今天,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看看昭君的悲剧是否也是这样的……

  二、设疑自探

  (一)学始于疑

  大家有哪些疑问?请提出来。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3、作者表面上叙写了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实质上在写什么?试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加以分析。

  教师可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为:1、景物?2、情感?3、拓展?

  (二)自探要求

  1、请大家针对以上问题先进行独立探究

  2、时间三分钟

  三、解疑合探

  大家在小组内交流对以上问题的看法,形成统一的意见,做好展示评价的准备。

  展示——两分钟后,出示展示任务分配及要求

  例:问题一:——第一组展示(前黑板)

  问题二:——第四组展示(前黑板)

  问题三:——第五组展示(前黑板)

  评价——展示接近尾声时出示评价任务分配及要求:

  例:问题一:第二组评价

  问题二:第六组评价

  问题三:第七组评价

  答案解析:

  问题一: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问题二:

  【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问题三:

  【明确】作者借昭君其人其事,除了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了自己的怨愤之情。作者运用了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四、课堂小结

  杜甫《咏怀古迹》组诗借古人古事寄托感慨,将自身之感、时事之情融入诗中。显然诗人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怨愤之情的。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一评论确是说出了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珮空归夜月魂”的昭君悲剧形象,总会时时地萦绕在我们的心间。

  五、质疑再探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到这里我们都已解决了,大家在探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新的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现在提出来。

  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

  【明确】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

  六、运用拓展

  自主编题——我做小老师,我来考考你

  小组推荐优秀习题,由出题人领着同学们完成。

  请学生阅读白居易的《王昭君(二首)》,试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作比较,说说二者在风格上有什么异同。

  王昭君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其二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七、课堂总结:

  1、由学科班长对本节课作点评总结。

  2、师总结:我们学了借古人古事寄托感慨,大家以后也可自己作诗并引用典故

  补充修改

  “秀出我的风采”——

  展示要求:

  1、书写要认真、规范,答案要点要清晰全面;

  2、口头表述声音要洪亮、清楚;讲解完后要问:“大家是否还有什么补充?”

  3、非展示的同学继续讨论,做好补充评价准备。

  评价要求:

  1、评价同学声音要洪亮、清楚;

  2、先点评展示同学应该注意的问题;再点评展示的答案,力争进行补充或必要的拓展;最后对展示组进行评判打分

  3、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大胆质疑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杜甫与王昭君的生平经历并明确其共性

  2、掌握咏史诗的基本特征与鉴赏方法

  3、通过对诗歌的整体感知与品读感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预习、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探讨诗歌内涵

  2、掌握咏史诗的一般特征与鉴赏方法,最后以课堂实战巩固所学知识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味诗人蕴涵于诗歌中的深沉情感

  2、培养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美感鉴赏

  二、教学策略设计

  本教学设计以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旨在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对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等学习能力的培养。从新知识的预习、知识的问题化以及合作探究的设计等处着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注重课堂的连贯性,使得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并且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掌握咏史诗特征,运用咏史诗知识赏析具体诗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图片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讨论王昭君的生平经历。

  2、多媒体展示王昭君与杜甫的图片

  3、学生表达自己对四大美女个人或整体的看法,着重明确王昭君的生平经历。

  4、思考杜甫诗中以王昭君为人物的用意

  运用多媒体展示让内容形象直观,激趣导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探究的主动性

  (二)知人论世

  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元在预习的基础上分享王昭君、杜甫的基本情况,其他小组适当补充

  2、教师强调重点知识的积累1、以小组为单元在预习的基础上分享王昭君、杜甫的基本情况,其余小组适当补充

  3、知识的归纳整合。学生积累知识,为诗歌分析奠定基础

  (三)《咏怀古迹》诗题分析

  1、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解题

  2、教师补充完善,并要求学生积累相关知识

  3、学生在预习基础上分享积累知识,明确组诗体例

  4、学生了解《咏怀古迹》其余四首诗歌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古典诗词组诗体例,并培养学生积累知识,分享知识的习惯

  (四)文本把握

  1、引导学生诵读诗歌,纠正诵读断句、读音等

  2、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把握情感基调

  3、与学生一起串讲诗歌,达到文白互换的效果

  4、预留时间,要求背诵

  (1)学生诵读诗歌,个别诵读、集体诵读,把握断句以及个别字音

  (2)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把握情感基调。

  (3)与教师一起串讲诗歌,能够用优美的语言对诗歌进行文白互换。

  (4)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全诗。

  师生通力合作,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之上把握诗歌情感基调,了解诗歌内容,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最终达到背诵诗歌的'目的

  (五)品读感悟(多媒体呈现问题)

  1、找出点明昭君情感的词语。

  2、文本赏析(采取知识问题化的模式,以问题形式+小组探究的方式进行鉴赏)

  3、这首律诗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①、首联写景用意何在?

  ②、颔联主要写了昭君的那些事?突出昭君怎样的命运?抓住重点词语进行鉴赏。

  ③、赏析颈联中的“空”字,并思考昭君的悲剧到底是谁造成的?

  ④、尾联的“怨恨”点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这到底是谁的“怨恨”?请说明理由。

  4、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对品读感悟进行小结

  (1)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认真审读题干,深入思考问题,逐步完成教师多媒体呈现的问题

  (2)学生采取小组讨论的模式,逐个发言,互相学习,打开思路,以达到合作探究的目的

  (3)讨论结束以后,小组代表代表小组发言

  (4)针对小组发言,全班进行讨论整合,形成合理恰当的认知

  (5)学生对品读感悟环节进行小结

  设计意图:教师将知识进行问题化的设置,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对诗歌进行有效解读。

  注:

  1、本环节基本无预设答案,由学生个人、小组探讨交流归纳整理,适当时教师可予以引导点拨。

  2、知识问题化以教师设置的问题为引导,倡导学生自提问题,在课堂设置中给学生预留提问时间,要求。

  (六)合作探究(由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总结)

  问题:题为咏怀,可诗歌通篇只写昭君,似乎并无作者个人情怀,是不是诗歌本身与标题不符?小组探究,把握诗歌寓意设置问题,由表及里,了解诗歌通过咏史怀古以抒发自己身世之感的主旨

  (七)咏史怀古诗的介绍

  教师以合作探究为契机,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适时提出咏史诗这一诗歌类型,并对其基本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明确诗歌类型,掌握咏史诗的涵义以及鉴赏步骤。使得学生从具体的咏史诗出发,掌握咏史诗的一般知识,并能以此指导咏史诗的鉴赏

  (八)课堂实战

  教师设置同类咏史怀古诗《蜀相》,多媒体展现诗歌以及设置的问题

  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诗歌鉴赏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且对知识进行巩固

  五、板书设计

  昭君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被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辨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旨在极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前一节课结束后布置相应的与课程相关的预习内容,如王昭君、杜甫的人生经历,自己对两者的情感体悟,重在使得学生动脑动手,同时引发学生的兴趣,这主要体现在课程导入中。在导入之后,对情感基调的把握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小,基本能得出答案。对于文本的把握以问题方式引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又可以采取小组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小组探究能力。本教学设计合作探究中将讨论核心由王昭君转入杜甫,从而归纳梳理出咏史怀古这一诗歌类型,最后以课堂实战对于所学进行巩固。本教学设计环环相扣,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但是在时间的分配与把握上存在问题,实战内容只进行了一半,因此细分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是必要的。同时由于学生预习的有限性使得课程进度缓慢,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当对于学生预习内容进行有效指导。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咏怀古迹(其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07-14

《咏怀古迹(其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08-22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08-30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0-31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赏析(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9-17

咏怀古迹(其三)(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案例)07-17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09-27

《咏怀古迹》(其三)拓展阅读(人教版高一必修三教案教学设计)07-03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8-11

《旅夜抒怀》、《客至》、《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