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天敌--阳虎

时间:2022-04-13 19:52:5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孔子的天敌--阳虎

凡对孔子生平有所了解的人大约都知道,孔子有个命中的克星叫阳虎。阳虎,姬姓,又名阳货,也有人说是,名虎,字货,鲁国季孙氏家臣,一度执掌鲁国国政。此人不仅直接羞辱过孔子,还间接造成孔子被匡人围困五日,差点性命不保,原因只是孔子与阳虎长得极像,被匡人误认作了“恶霸”阳虎。

孔子的天敌--阳虎

《论语》记载,孔子与阳虎有过一次交锋。阳虎执掌鲁国之政时,想要笼络孔子,就派人送给孔子一只烤猪,按他的计划,好礼的孔子必然回拜,届时就可以好好接纳,俗话说“吃了人家的嘴软”,孔子怎么的也得顾全这点面子上的事儿。孔子识破阳虎诡计,不肯轻易就范,他让弟子们侦察阳虎行踪,打算趁其外出时登门拜访,这样既回了礼,也避免了直接见面,两全其美。结果冤家路窄,二人在路上碰了个正着。遇上了,总得说话吧。

阳虎叫过窘迫的孔子,问道:“明明有治国之才,却不肯为邦国效力,听任邦国迷乱,能叫‘仁’吗?”

孔子回答说:“不能。”

阳虎再问:“想要做出一番事业却坐失良机,能叫‘智’吗?”

孔子只好再答:“不能。”

阳虎最后说:“岁月在流失,时不我与啊!”

孔子最后表态:“是的,我同意出来做事了。”

孔子不是不想从政,而是在当时鲁国的政坛根本无法施展抱负,所以他明知阳虎的意图却故意避而不见。只是天不从人愿,还是让阳虎给逮住了。一番交锋下来,天纵圣明、学究天人的孔子,处处落于下风,被阳虎挤兑得避无可避,只好答应出来做官。而阳虎则显得高高在上,游刃有余。他向孔子的三次发难,显然是摸透了孔子的心理:你不标榜仁、义、礼、智吗?现在我就以邦国大义相责,看你如何解套?恰好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阳虎不仅对孔子晓之以理,还不忘动之以情,他说的“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可谓精辟、动人。

孔子“诺诺”连声,答应出来做官。好在阳虎很快因为颠覆“三桓”失败而出逃到了晋国,孔子由此躲过了在其手下讨生活的尬尴,得以保全圣人名节。

为了自己所信守的“礼”,为了与乱臣贼子划清界线,也许还为了不能释怀于在阳虎那里所吃的苦头,孔子对阳虎是深恶而痛绝之的。阳虎在鲁国得势时,孔子说他是“陪臣执国命”;阳虎失势败逃时,孔子骂他是“盗” ;阳虎入晋被赵简子重用时,孔子诅咒说“赵氏其世有乱乎”。

下边我们就结合左氏所载,看看阳虎的三段经历及其为人。

陪臣执国命

什么叫“陪臣”?简言之就是臣子的臣子。阳虎是季孙氏家臣,对鲁国君主而言,自然是“臣子的臣子”。臣子的臣子,按理说地位低下,可怎么就能执了鲁国的国命呢?说来还真是话长。

季孙氏在季平子一代,联合孟孙氏和叔孙氏,及乎完全掌控了鲁国,搞得连鲁昭公都不能在鲁国立足。鲁昭公死后,季平子立鲁定公,更加是权重势尊。季平子掌控鲁国,需要人才,阳虎就是因为才能卓著而被季平子依为心膂。阳虎虽是姬姓,并没有什么显赫的家世做根基,在季平子手下也完全是靠着才华和实干而赢得尊重和信任,功勋所积,做到了季氏家臣中的“老大”。

季平子死时,确定季孙斯(季桓子)为接班人,季孙氏一族中的干员阳虎和仲梁怀成了托孤大臣。一山难容二虎,阳虎与仲梁怀原本不和,为了攫取更大的权力,他想挤掉仲梁怀。正好在这个时候,仲梁怀得罪了季氏老巢费邑的邑宰--公山不狃,公山不狃嫉恨仲梁怀,就彻底站在了阳虎一边。于是,两个实力派人物结合起来,软禁季桓子,召开季孙氏家族大会,明确权力分配,驱逐一些碍手碍脚的人。等到尘埃落定,季桓子被释放,表面上仍是家主,实际上已经成为傀儡。就这样,阳虎在季孙氏家族中干起了“挟天子令诸侯”的勾当。要知道,季孙氏控制着鲁国军队财赋的一半,阳虎控制了季氏,也就相当于控制了鲁国。

当然还有孟孙氏和叔孙氏,可是,二氏的势力不如季氏,二氏家主孟懿子和叔孙州仇也还很嫩,也没有足以抗衡阳虎和公山不狃的人才。木已成舟,阳虎也没有把季桓子怎么的,二氏也就乐得清净。就这样,阳虎开始陪臣执国命。

窃国之“盗”

阳虎这人做事干练,作风强硬,执政鲁国其间,自然不肯闲着。鲁国号称礼仪之邦,现在由一个“陪臣”掌国,不服气的人当然很多,阳虎为了稳定政权,也不能不实行高压政策。在国内,阳虎与“三桓”盟誓,与国人盟誓,仍觉不可靠,又举行诅咒仪式;在国都曲阜之外,他经营郓和阳关二城,作为后防。在国外,由于当时晋国内乱,齐国想趁机称霸,鲁国去从两难,所以阳虎先后有伐郑、与卫交恶、对齐作战等举动。虽说国家多故,鲁国各方势力间还能相安无事。

但“三桓”树大根深,季孙氏、叔孙氏的家主也日渐成熟,阳虎的危机感越来越强了。正好这时候,在“三桓”家族中有几个不得志的人物如季寤、公锄极、公山不狃、叔孙辄、叔仲志,想要咸鱼翻身。他们投靠阳虎这颗平地崛起的政治新星,结成一股新锐势力,谋划了一场巨大的政治变局。他们想彻底铲除“三桓”,然后由季寤取代季孙氏,叔孙辄取代叔孙氏,阳虎自己则取代孟孙氏。计议停当,他们在曲阜东门外的蒲圃馈享季桓子,准备先把季孙氏连根拔起。

部署这件事需要调动人马,不可能遮盖得严严实实,早就在提防着阳虎的孟孙氏家臣公敛处父是个人才,他发现了季氏的异常,提醒孟懿子做了周密的应变准备。季桓子在赴蒲圃的途中,也感受到了浓重的杀机,他成功策反车御林楚,驾车狂奔到孟孙氏伪装起的临时建筑工地。阳虎之弟阳越殿后,看押季桓子,眼见季桓子逃逸,猛追,弯弓射箭,不中。追到孟孙氏建筑工地,孟孙氏放入季桓子,闭门抵御阳越。孟孙氏家兵自门缝内发箭,射杀阳越。

阳虎劫持鲁定公和叔孙州仇,发兵攻打孟孙氏,先胜后败。其间,阳虎跑入鲁国宫室,窃取了鲁国的镇国之器宝玉和大弓,然后退守阳关(今山东泰安东)和讙(今山东宁阳县北而稍西),继续顽抗。

次年,阳虎主动归还宝玉和大弓,希望和解,但是没有用。重新执政的“三桓”发兵进攻阳关,阳虎自知不敌,烧毁城门,趁乱逃出,投靠了齐景公。

齐景公当时正忙于称霸,很希望争取到鲁国的支持。现在有能人阳虎来投奔,自然乐于接纳。阳虎建议齐景公伐鲁,并预言,三次加兵于鲁,鲁国必然屈服。齐景公犹豫不决,就去请教鲍文子鲍国。鲍国谏曰:“我对鲁国很了解,鲁国是不可以攻打的,原因有三个,一是上下犹和,二是与晋国关系好,三是没有天灾,社会稳定。阳虎劝您攻打鲁国,别有用心,他想让齐国国库空虚,将士疲弱,然后行其奸谋。您看,季氏对阳虎很好,但阳虎差点颠覆它。现在鲁国赶跑了这个祸害,您却当宝贝加以收留。阳虎这人是亲富不亲仁,他的名言是‘为仁不富,为富不仁’。现在您比季氏富,齐国比鲁国大,所以阳虎才要托庇于此,您可要小心了!” 齐景公一想,有理,就让人把阳虎抓了起来,准备囚禁于边境之地。这时,阳虎的聪明就来了。他想去西部边境,但经过揣度齐国上下心理,故意表示想去东部。齐景公中计,把他放入西部,为他以后逃奔晋国开了方便之门。

区区一个边邑,如何能困着智谋过人的阳虎?他略施小计,就跑到了宋国,后来又经宋国跑到了晋国,投入赵简子赵鞅门下。

这里边阳虎的“盗”,就是盗了镇国之宝。其本意,并没有打算居为己有,只是想为自己贴上一道护身符,关键时可以作为与“三桓”讨价还价的筹码而已。事后证明也是这样,宝玉和大弓是阳虎主动还给鲁国的。尽管如此,孔子编《春秋》时下断语定之为“盗”,那他就得是盗,被后儒足足骂了两千多年。

“赵氏其世有乱乎”

阳虎到了晋国,拜见赵简子赵鞅,这二人相见恨晚。赵简子对阳虎委以重任,且能够言听计从;阳虎则对赵简子死心塌地,竭智尽忠。主明臣能,相得益彰,不仅没有祸乱,阳虎还帮助赵氏走向强盛,“几至于霸”。

据《韩非子外储说》,赵简子身边熟悉阳虎的人,力劝赵简子不可重用阳虎,说他“善窃人国政”。赵简子没有听从,他认为臣下的贤与不肖,不全在其本人,更重要的是在于为主上者如何驾御。阳虎权力欲强,有野心,没错;但赵简子正好是利用他这一点,让他建功立业。鹰是凶猛的,驯养得宜,是打猎的好帮手;鸽子是温驯的,再怎么努力培养,也不可能让它去抓兔子。

赵简子所处身的晋国,当时暗流汹涌,范氏、中行氏与他死磕,知氏也是虎视眈眈,身为家主,他很明白自己的处境,也更明白需要有一流才干的人帮自己击败对手,化解危机。阳虎,聪明机智,又刚刚在险境中有过一番搏杀,经验老到,正是帮助自己的不二人选。再说,这样的人才如果不能揽入门下,让他投入别人怀抱,那无疑是多一劲敌。赵简子是要把阳虎当鹰来用,而不是要拿他当和平鸽来装点门面。所以他立排众议,任命阳虎为赵氏家宰。

这事既显示了赵简子的胸怀气度和御人之术,也显示了阳虎过人才能。据韩非子,阳虎自己说:“主贤明,则悉心以事之;不肖,则饰奸而试之。”看来,赵简子是贤主,最终降服了阳虎这一混世魔王。

只可惜,孔子的诅咒落了空,更足见,孔子对阳虎的成见之深。

通观阳虎大起大落的一生,可以用一句话加以概括,那就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阳虎在季平子手下显然是名干才,积功而至家宰,决非幸致;在赵简子手下,更是才华尽展,不仅帮助赵氏历尽劫波,还使其在群雄逐鹿中日益强大:此二事,足见其为“能臣”的一面。季平子死,季桓子幼弱,鲁国公卿间矛盾重叠交错,此时的阳虎如处囊之锥,锋芒立现,不仅趁机攫取国政,还整顿得鲁国上下服服帖帖,如果不是他太急于取代“三桓”,且事有不密,只怕鲁国的历史早就是另一番面目,能不能轮到孔子删定《春秋》,恐怕也将两说。阳虎败逃前入宫取宝,在阳关时焚门脱身,到齐国不被信任时使计西迁,以及巧妙避过众多耳目、躲过搜捕而离齐入宋再入晋,均显示出其过人的机智和才干,实在无愧其“乱世奸雄”的称号。

这样一个不循常理、智计百出的人,让孔子吃点苦头十分正常;孔子立身端方持正,主张周公的万世家法,他讨厌阳虎这样的救时之才,那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后世,有很多这样类似的例子,如汉代的董仲舒与桑弘羊,宋代的二程与王安石,至到近代,仍有复古派与洋务派、维新派在那斗得你死我活,其实说穿了,就是政见的分岐、思想的冲突。不同的是,越到后世,历史文献越全面,也就越有公论,至于孔阳之间,孔子笔削《春秋》,再加弟子三千,话语权自然一边倒,阳虎只能淹没在历代的唾沫中,屈死,没地方说理去。

孔子其实应该跟阳虎说一声:对不起!

姚丰辉/文

你不懂的历史多着呢?我告诉你一件历史事实,你别又说我是虚构的。知道鲁国有个叫阳虎的人嘛,此人以前是鲁国的国卿季氏的家臣,孔子年轻时候就认识他,后来成了不错的朋友。要说孔子当时在鲁国是最下层人物,没有一丝一毫的社会背景,他及其低微的身份要想挤进鲁国上层社会谈何容易,幸亏有阳虎这个朋友帮忙,经常得到阳虎的照顾,他才有机会与上层社会接触,去不住巴结。

作为一个无依无靠的,也很精明的青年人,无疑得到了同病相怜的阳虎的好感和同情的,因为阳虎也是一位很精明的人,在鲁国也是没有背景,与孔子生世极其相似,应该说阳虎与孔子并非利益交换的关系而是纯洁的友谊关系。当时孔子不少为难事是托付阳虎帮忙的!比方说他去学礼,替人家办祭祀、以至办学都得到阳虎的支持和帮助。因为孔子从小很穷,父亲去世得早,和母亲相依为命,孤儿寡母,在鲁国无亲无故,生活真的不容易!许多事需要成功完全需要靠朋友帮忙和资助,这里阳虎出了不少力。不但如此,阳虎对孔子生活也很照顾,比方说孔子家里穷,平时非常嘴馋,阳虎经常送好吃的(烤乳猪)给他解馋;孔子母亲过世,阳虎亲自来为他母亲主持祭奠;孔子的在办理上层社会葬礼祭祀生意基本上是阳虎跟他拉的,后老孔子办学的一些手续门道都是阳虎替他打通的。那时候,阳虎是国卿季氏的家臣,的确也有些门道,但他也是很有些本事的人。

直到后来,阳虎在鲁国从家臣做到第一国卿,飞黄腾达了,他也没有忘记孔子这个朋友,立马推荐孔子并亲自上门请孔子去做官。从此以后,孔子才由一个教书匠一下子进入鲁国官场从事他朝思暮想官僚生活,正式挤进上层社会。孔子后来爱好说是阳虎逼迫他出来做官的。其真实的历史是孔子从年轻时候就与阳虎是不错的朋友,只是由于后来阳虎在鲁国政治内乱中被打到,成了斗争的对象,孔子为了撇清与阳虎的私人关系,忘恩负义不惜落井下石。把过去阳虎对他的好处全说成坏处,把阳虎对他的帮助污蔑成不怀好意。比方说,阳虎给他送烤乳猪吃,他就说人家不怀好意;阳虎给他母亲吊念,他诬陷,说阳虎在吊念时说过侮辱他的话。阳虎几十年对他的帮助他并不记得,并不感恩,反倒鸡蛋里挑骨头去找阳虎有对不起他的事!我确信历史上有个成语是暗指这件事的:阳虎落平阳被犬欺!据说阳虎在鲁国政治斗争中失势后败逃平阳城据守,全国都掀起打倒阳虎的斗争高潮,而孔子终究是惊弓之鸟,因为他当时的官职毕竟是阳虎保荐提拔的,为了自保,孔子当然有的是办法,在政治路线上与阳虎撇清界线,亲自带兵捉拿搜索阳虎,再用钱财去巴结上层打通关系,最后保住了中都宰这个官位,后一直做到大司寇的职位为止 。

附《左传定公八年》

季寤、公锄极、公山不狃皆不得志于季氏,叔孙辄无宠于叔孙氏,叔仲志不得志于鲁。故五人因阳虎。阳虎欲去三桓,以季寤更季氏,以叔孙辄更叔孙氏,己更孟氏。冬十月,顺祀先公而祈焉。辛卯,禘于僖公。壬辰,将享季氏于蒲圃而杀之,戒都车曰:“癸巳至。”

成宰公敛处父告孟孙,曰:“季氏戒都车,何故?”孟孙曰:“吾弗闻。”处父曰:“然则乱也,必及于子,先备诸。”与孟孙以壬辰为期。

阳虎前驱。林楚御桓子,虞人以铍、盾夹之,阳越殿。将如蒲圃。桓子咋谓林楚曰:“而先皆季氏之良也,尔以是继之。”对曰:“臣闻命后。阳虎为政,鲁国服焉。违之征死,死无益于主。”桓子曰:“何后之有?而能以我适孟氏乎?”对曰:“不敢爱死,惧不免主。”桓子曰:“往也!”孟氏选圉人之壮者三百人以为公期筑室于门外。林楚怒马,及衢而骋。阳越射之,不中。筑者阖门。有自门间射阳越,杀之。阳虎劫公与武叔,以伐孟氏。公敛处父帅成人自上东门入,与阳氏战于南门之内,弗胜;又战于棘下,阳氏败。阳虎说甲如公宫,取宝玉、大弓以出,舍于五父之衢,寝而为食。其徒曰:“追其将至。”虎曰:“鲁人闻余出,喜于征死,何暇追余?”从者曰:“嘻!速驾!公敛阳在。”公敛阳请追之,孟孙弗许。阳欲杀桓子,孟孙惧而归之。子言辨舍爵于季氏之庙而出。阳虎入于讙、阳关以叛。

定公九年

六月,伐阳关。阳虎使焚莱门。师惊,犯之而出,奔齐,请师以伐鲁,曰:“三加,必取之。”齐侯将许之。鲍文子谏曰:“臣尝为隶于施氏矣,鲁未可取也。上下犹和,众庶犹睦,能事大国,而无天菑,若之何取之?阳虎欲勤齐师也,齐师罢,大臣必多死亡,己于是乎奋其诈谋。夫阳虎有宠于季氏,而将杀季孙,以不利鲁国,而求容焉。亲富不亲仁,君焉用之?君富于季氏,而大于鲁国,兹阳虎所欲倾覆也。鲁免其疾,而君又收之,无乃害乎!”齐侯执阳虎,将东之。阳虎愿东,乃囚诸西鄙。尽借邑人之车,锲其轴,麻约而归之。载葱灵,寝于其中而逃。追而得之,囚于齐。又以葱灵逃,奔宋,遂奔晋,适赵氏。仲尼曰:“赵氏其世有乱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