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国古典诗词的隐逸风格 (作品赏析)
中国古典诗词的隐逸风格
今天我们分享这样一个题目:中国古典诗词的隐逸风格,可以先从中国谈起。所谓中国可以是一个地理概念或是政治概念,但同时更应是一个文化概念。在古代,我们说东夷、西戎、北狄、南蛮,而中是什么呢,是中华,华其实就是有文化的意思,中国古人所居之处不但在地理位置上居中,更在文化上居中。中国人有文化一定程度体现在诗词上。
大家知道中国是个诗的国度,我们诗歌的历史几乎和我们的文明史是同步的。为什么说我们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可以从一下三个方面来看。
首先说我们的祖先为后人创作了浩如烟海的诗词作品。之所以会有这么多作品,这和我们的语言文字是息息相关的。大家知道诗歌是一种美文,它必须具有音律美,同时要高度精炼。我们汉语最大的特点是独体单音,这样可以很容易形成不同节奏的语句,同时又能很容易形成对仗,而且我们的文字又是表意文字,同音可以不同意,这样就非常有利于押韵,我们语言文字的这些特点都是利于诗歌创作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从前秦开始尤其到唐朝,中国各个阶层的人都会写诗,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有诗作传世,像《诗经》四分风、雅、颂,其中十五国风大部分都是老百姓的作品。而《全唐诗》共近五万首,李世民、李隆基、武则天都有不错的诗作,同时也有许多无名氏的作品,像一首《雪》:“天地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明显出自百姓之口,但是生动有趣,活泼自然,又浑然天成。历史上传世作品最多的诗人是宋代的陆游,有九千首诗作传世, 但也有人说作品最多的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传说他一生写了近四万首诗,不过人们对他的诗作实在不感冒,根本记不住几首,最有名的就是《落花》: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下面数不下去了,传说当时纪晓岚在场,给皇帝打圆场接了一句,“飞入草丛都不见”。另外传说乾隆皇帝还有两句诗很有名:“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是他晚年到天津盘山后的感慨。足见创作诗歌是中国人情有独钟的事情。这便使得我们的诗词作品浩如烟海。
其次我们自古以来无论是家庭还是国家都非常重视诗词的教育。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能背上几首古诗,这和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关。中国的妈妈们从孩子咿呀学语开始就会教孩子背诵骆宾王的“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从孔子时代甚至更早,人们就开始用诗教育子弟,孔门六艺中诗教是第一位的,著名的儒家典故“过庭之训”,孔子曾这样对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中国古代科举许多朝代都要考诗歌,因为有科举考试这个指挥棒,诗词教育变得非常重要,国家的一些学校要专门教,学子们要专门学,于是出现了许多关于诗词写作的书籍乃至专门的教材。可以说中国最多的书就是各类与诗相关的书了。这都与我们重视诗词教育有关。
其三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诗词被广泛地引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若干次诗词盛行的时候,如汉、南北朝、唐、宋、元、明末、清初等,中国一直都有崇尚诗词的风气,中国人以能赋诗填词为雅事。中国有句俗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这句话不单说明人们学习诗词的一个途径,更说明人们背诗背的多了,在很多场合会脱口而出一些诗句。诗词在很多时候最能表达人们的心情。比如遇到高兴的事会说:人逢喜事精神爽,遇到困难,并且预感形势不妙会说:山雨欲来风满楼。讽刺一个人利用自身条件谋利会说:近水楼台先得月。
传说当年大学士纪晓岚给一个学生批改文章,用了两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学生看了老师的批语搞不清怎么回事,不知自己到底写的怎么样,干脆去问纪晓岚,纪大学士告诉他:两个黄鹂鸣翠柳是说他的文章不知所云,一行白鹭上青天是说他的文章离题万里。所以说我们中国人对古典诗词的体悟是多方面的。
我们再看古典两个字,所谓古典诗词是和现代诗相对的。那么古代中国诗词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从诗经的四言诗开始,到楚辞体、再到乐府古诗,直至新体诗的形成,以至又出现了词,再形式是一个逐渐趋于完美的过程。同时也体现了中国语言发展的过程。这里需要澄清的是古诗和古典诗的概念。所谓古诗是和近体诗相对的,而近体诗是从唐朝开始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包括律诗、绝句、排律等形式的诗体。是要讲究平仄、押韵、对仗等诸多的技巧和规律的。而古典诗的范畴就宽泛的多了,起码要包括古诗和近体诗其中绝句又称截句,也就是从四联的律诗中截取四句的意思。
杜洪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