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把世界还给孩子,把生活还给孩子
白宇极
前一段去听一节“自主学习课”,教师打开PPT,上面有一幅大大的南沙群岛图,然后开始按实施步骤推进。
我打开手机里的地图,问身边的小朋友:“请问,能不能帮个忙,你们老师讲的地方在哪呢?”他扫了两眼,说,“额,不知道啊。”“离这远吗?”“应该远吧。”“它有多大啊?很重要吗?”“大概很大吧。肯定。”
他眼神迷茫,我猜他一定心中腹诽,这跟我TM有什么关系呢?我想他一点也不喜欢这堂课,更不清楚这样的课程设置出来是什么意思。
这种自主学习的课,我还曾在山东杜郎口中学见过类似的样式。
我站在杜郎口倘大的操场上给李玉龙打电话:“你觉得杜郎口的课怎么样?“他反问:“你觉得呢?”“不怎么样吧。”“哈哈,对啊。”
我经历过多次狂热的事件,因此,一进那些教室,我就对学生们的亢奋非常反感。这种奇怪的氛围让我特别特别警惕。一个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尤其是在读书学习的时候?据我的经验,还从未见到有几个孩子对上学表现出狂热的。
这种方式据说来自欧美,他们都主张教师少说,学生多做。一节课,大量的时间都应该留给孩子,而不是教师满堂灌。这被称之为改革。但我在各种资料中所见,海外所学却并非如此。我也很难在视频上看到一群孩子的脸整齐划一。也许区别就在于,这些知识是学校主动提供的,还是学生自我选择的?
无论是在杜郎口,还是在其他地区,我发现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实际上没有本质的变动,他们所做,仍然是在重复学习考点,对知识点进行大量的无意义的机械化记忆。
杜郎口从上到下(包括教师)都洋溢着这种亢奋的气息,可能大部分孩子早已习惯如此,或许他们的内心还有考试失败后的命运转折的驱动(因为中考高考对他们并不公平,他们只有这个唯一出口,且不得不与发达地区的学生在不同的条件下遵循同一学习体系),但那些在发达地区的自主课堂里,孩子们的驱动性在哪里?
类似南沙群岛这样的课程,完全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强制灌输,在那个年龄,即使不用灌输的手法教书,他们也根本不能理解这一切。所接受的,不过是盲目的服从,并内化为自以为之的基础性真理,最终形成条件反射。就像一位著名的美国学者所说,“最愚蠢的教育改变的不是人的思想,而是行为。”
为什么不等到他们成年再来教这些呢?
这些自主课堂又被辅以“小组学习”,从中选出小组长,并按照成绩优劣、积极分子与否分别对待。我在杜郎口的教室后面看到两个男生念念有词,懒懒的趴在桌子上,明显百无聊赖。发现我盯着他们不放,冷冷的看了我一眼,然后开始表现亢奋。
圣经上说,我们本是一出戏,演给世人和天使看。但这样的课堂是谁演给谁看的呢?
盖托说:只要给予它们机会,学生们会越来越愿意承担教育自己的机会,自己教自己,那才是一场革命。
这必须寄希望于孩子们自主意识的萌发。但怎么办?依靠现有的教法教材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这一年来,我们尝试去改变学校的课程及其教法,究其根本,就是希望“把世界还给孩子”,“把生活还给孩子”。
如果不让孩子们接触到真实的生活,学会真实的社会技能、观察方式和思维角度,教育的目的究竟何在?既如此,为什么不干脆承认无论怎么改,虽然方式不同但其实都是在灌输呢?
我最近又不断看到有人提课堂改革、教育改革的口号,希望解放课堂、解放教育,但恰恰缺了其中的主角,为什么不提“解放孩子”?我总觉得,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当你满怀希望去看待孩子一生要走的路,也许会发现,现在所做的一切灌输和捆绑,是一件多么造孽的事情。
据说有位作者在哈佛大学的告示栏里贴了教育所需的九种品质:
1.对数据提出尖锐问题的能力,不管这些数据是出自政府还是书本,或是其他专家。换言之,我们是否教授逻辑说理。
2.独立定义问题的能力,避免臣服于官方定义。
3.能够迅速处理大量看似不相关的信息,并迅速从中提取有用的内容。
4.归纳的能力。
5.将信息重新组合,以崭新的而非常规的视角去看待。
6.在不同的思想之间,能够自由出入,推理式的、归纳式的、启发式的、直觉的等等。
7.与伙伴或团队合作的能力。
8.讨论问题的能力。
9.修辞的技巧,使自己的理论令人信服。
这九种品质,现在大多公认为是现代社会的必要技能。如果你们所教的教育中没有,那么,是的,你成功毁掉了他们的路。
【把世界还给孩子,把生活还给孩子】相关文章:
教育随笔:把游戏还给孩子08-25
教育随笔:把游戏还给孩子(5篇)08-18
教育随笔:把游戏还给孩子5篇10-08
教育随笔:把游戏还给孩子2篇10-07
幼儿教育随笔:把犯错误权利还给孩子05-24
还给学生自尊09-25
把课堂还给学生10-27
把童年还给童年(网友来稿)09-10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人教版必修)09-30
将对联引入课堂,把乐趣还给学生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