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17 19:32:1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陈果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竺可桢

教学目标:

一、了解科学小品科学性和文艺性相结合的特点。

二、掌握诠释说明和引用说明的方法。

三、理解“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的道理。

教学重点:

一、掌握科学小品的特点。

二、掌握诠释说明和引用说明。

教学难点:能科学解释沙漠里的怪异现象,并能解释生活当中和本文原理相同的怪异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引导、讨论。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做实验。

用玻璃杯装满水,中间放一根筷子。请学生解释筷子弯曲现象,用物理知识来阐明其中的道理。

二、导入:沙漠里的“海市蜃楼”同样可以用上面的知识进行解释,请大家仔细阅读全文,然后用自己的话解释“魔鬼的海”、“海市蜃楼”、“鸣沙”等现象。

三、讨论回答。

明确:1、海市蜃楼:沙漠地面由于酷夏烈日暴晒,上下层空气温差很大,加上光线的折射和反射的影响,使人们产生错觉,因而形成“海市蜃楼”。(找出阐释的语句,并能辅以图示)

2、鸣沙:沙漠面部的沙子细小而干燥,含有大部分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磨动磨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

四、思考:1、作者由此现象的解释得出什么结论?

2、作者是如何来阐明事理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单回顾上堂课内容。

二、解答思考题。

(一)、结论: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点明题旨,收揽全篇。

(二)、第4段:引用法国人孟奇的说法,解释沙漠里“海市蜃楼”现象的成因。

设问--说明现象出现的时间、地点--描述现象--说明成因(引用说明、作诠释)

第5段:用作者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解释“鸣沙”现象的成因。

过渡--介绍位置、形状(描述)--记叙亲身经历--说明成因(作诠释、引用说明)

三、阅读1-3段,概括内容,思考为什么要这些段?

明确:引述古代旅行家对沙漠鬼怪离奇现象的描述,引出说明对象。

引用见闻--现代人畅行无阻(相比较)--说明原因

形成对比,用叙事语言增强形象性。

四、写作特点:

1、说明与叙事相结合。科学小品既具有一般说明文的科学性,又具有文学作品生动形象的特点。因此,要求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用文学的笔法来表现科学的内容。

2、诠释说明和引用说明等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作诠释--逐一解说,使因果条件充分、事理逻辑严密,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 引用说明--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为突出文章中心服务。

3、语言准确周密而又生动活泼。运用科学术语,诠释准确、简练,同时运用形象化的描述,恰当地使用成语,又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

五、文体、作者

事理说明文,科学小品(文艺性说明文)

竺可桢--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地理学家、气象学家。《向沙漠进军》

六、作业:完成相应练习册。

 作者邮箱: chenguo9601.163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8-08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教案教学设计07-28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教案教学设计09-06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10-29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范文10-05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说课稿05-15

向沙漠进军(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6-30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片段教学(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0-07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8-06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