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悲苦社会,凄美人生--以对比解读《促织》点滴 (网友来稿)
四川省中江中学校 邹红军
蒲松龄的短篇小说《促织》,叙写了明宣德年间童生成名,被“猾胥报充里正”后,与促织相关的一系列悲酸故事。小说情节曲折跌宕,人物心理刻画细致入微,特别是对比手法的充分应用,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表现力、主题思想。下面,笔者试从小说中对比手法的应用分析入手,探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促织盛产地与稀有地征收促织成对比:“此物故非西产”,实际上,这是作者故意在用陕西征促织之举与盛产征促织作对比。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陕西之为政者却都偏偏这样做,而且陕西官僚的征促织之举还偏要胜过盛产促织之处(从“上嘉悦”可看出)。故“倾数家之产”为平常,“迂纳”之人被“报充里正役”为必然,“游侠儿得佳者”“昂其直”为可能。作者之憎恶犹然在目,弄权者无视民生之丑态亦毕现。
成名前后职业、命运状况作对比:成名“操童子业,久不售”时的清贫、苦读,宁静平和的人生与“充里正役”时的惟思自尽、曲折跌宕、几番沉伏的命运,极尽痛楚的辛酸成为鲜明的对比,祥略异常突出,当朝者的喜怒哀乐和为政者“媚上官”支配、控制着老百姓的悲苦。可以说,老百姓的悲苦就是他们创造出来的。
成名自身前后际遇的殊异,是最鲜明的对比:“操童子业”变成“充里正役”;“久不售”之“久”与“不终岁”后的“赏成”“免成役”及“后岁余”之“厚赉成”;“迂讷”之成名的“久不售”、“百计不能脱”“思自尽”等与“不数岁”后巨富,数岁余的“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各千计”、“过世家焉”等更是变化之大,实难意料,而这些变化、对比恰恰又是为政者湖涂为政所为。看似辛酸得来,顺理成章,然于民何益?相反,“乌纱之横”、“皂隶之俗”(袁宏道语)却隐可见之。
另外,成名无意中“成名”富贵,与前番“操童子业”形成鲜明对比,走“正道”“久不售”,走“媚上”之道却可以数岁“过世贾”,那“正道”何以申扬?
成名的无能与驼背巫的妙算的对比:成名之无可奈何和驼背巫的“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又是一组对比。凡夫俗子只能看天过日子,随意生活的逼迫,驼背巫却能游戏人间,吃人钱财。这又反比出普通人生存之艰难。同时,这又曲折地暗示了老百姓希望有一种力量可以超越一切规矩,给人指一条出路。
成名与村中好事者形成对比:成名与“村中少年好事者”在斗促织中神情、动作对比鲜明。起始,一方“掩口胡卢而笑”,一方“自增惭怍,不敢与较”;继而,一方爽朗“大笑”,一方无奈应斗,最后,“大骇”对“大喜”。其中,成名自己前后神情、动作等也对比鲜明。这是小说的故事高潮,细致地对比刻画,才能真实、生动地再现那种既现实,又离奇的“人生”,才能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成名的辛酸和苦痛。
诸多官僚的征促织、奖成名形成对比:“上”、“抚军”、“宰”等见成名所献之促织,“大悦”并“赏成”、“诏赐”、“免成役”、“厚赉成”等,此等官僚赏罚分明,大举赏赐与其征促织的残忍,与民众所期待的“德政”、“仁政”等对比中美丑自见。为政者不计民生,不理民事,不谋其位的丑态尽现。
成名之子一个人两个形象又是对比:成名之子的“窃发盆”,导致促织“斯须就毙”后“惧”“面色灰死”与其化成促织之后的大智若愚,“轻捷善斗”、“应节而舞”等形成鲜明对比,仿佛一夜之间成熟了,思想上有行孝之意,行为上有献身之举,策略上有超凡之举,胜过普通人!这是成名人生际遇转变的关键,但靠的却是自己年幼的儿子身化促织,一夜成熟的“促织儿子”之勇武伶俐,这与多数人所期望的寒窗苦读,“学而优则仕”是多大的反差。这对当朝者又何尝不是最绝妙的嘲讽,对成名的无能更是嘲讽。同时,这又是对另一种力量的期盼,特别是抛下自己的臭皮囊,换一种行头(抛下世俗的,科举的等行头),说不定就可以更充分地展现人之价值!
文章的喜剧结局与其情感基调对比深刻:以成名的成名显贵,富耀一方结局,是典型性地中国式喜剧结局。但掩卷而思,却难有欣慰、喜悦之感,个中辛酸、悲楚却萦绕于胸,难以释怀。这是典型的以乐写哀,犹如在凄美的笑声中触摸难以愈合的伤口,这种 叙事的外在完美结局和主题情感的强烈伤怀又形成一组对比。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促织》一文处处应用对比手法,对比中借古讽今,深刻揭示了为政者之贪婪、凶残、自私,批判了封建官僚制度的腐朽,横征暴敛的罪恶,表现了老百姓为生计奔波的劳苦、辛酸和艰难,也寄托了作者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联系电话:0838-8977533
邮编:618100
作者邮箱: zhj8977533@126.com
【悲苦社会,凄美人生--以对比解读《促织》点滴 (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绮怀诗的解读(网友来稿)12-16
解读《约客》的蒙太奇(网友来稿)12-16
《上枢密韩太尉书》解读(网友来稿)12-16
鞠躬(网友来稿)12-16
红薯(网友来稿)12-16
《游褒禅山记》疑点解读(网友来稿)12-16
语感浅说(网友来稿)12-16
感悟读书(网友来稿)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