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相关题材诗歌作品的比较鉴赏--动物》

时间:2024-08-02 15:21:09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学相关题材诗歌作品的比较鉴赏--动物》

编者按: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语文教师在准备教学一篇课文的时候,常感缺乏的资料就是相关题材的作品和专家的解读。我们也曾试图自己编辑一些与中学语文的教学篇目相关的名家名作,但书海浩瀚,几乎令我们无所适从,这时候,我们十分幸运地发现了《中国新诗诗艺品鉴》(周金声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0),此书精选中国新诗分类编排,邀请我国知名的诗歌创作者和研究者精心撰写了鉴赏短文,无论是所选诗歌的质量还是鉴赏文章的水准,均堪称一流。我们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篇目,从中选取了部分章节,以供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师参考。同时代表广大语文教师向《中国新诗诗艺品鉴》的主编和各位编委的出色工作表示感谢。

《中学相关题材诗歌作品的比较鉴赏--动物》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的垂下!

  

这刻不知下刻的命,

他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臧克家《老马》

老马拉大车是我国北方农村常见的景象。《老马》截取了装车的片刻,像电影特写景头一样定格了一幅给人印象极为深刻的画面。全诗八行,除了首行写“主子”的内心世界外,其他七行都围绕老马着笔:第二行写老马默不吭声、逆来顺受的性格,第三、四行写老马的感受和形象,第五、六行写老马的内心活动,第七、八行写老马在鞭影威胁下的表情和形象。这首诗采用借题发挥的手法,表现旧中国统治者的凶狠毒辣和被压迫被剥削的中国人民的苦难深重,过着牛马般的生活,没有争得人的尊严和地位。诗人在自述创作经历时,说他写老马“实际上也就是写了自己”(《甘苦两心知》),当时作者也同样对周围的环境感到悲愤而又无力找到出路。老马感受到的重荷,也就是作者感受到的历史的重荷。

诗人笔下的老马,继承了杜甫的《瘦马行》、《病马》以及李纲《病牛》等咏物诗的传统,借物抒情,对负荷沉重的中国人民表示深切的同情。这首诗简练有力,用的是隔行押韵的格律体,它遵循“ABAB CDCD”的公式,显然接受了新月派的影响。但其题材的现实性和主题的积极性,则与后期新月派诗大异其趣。

(顾国柱)

它扑站在栏前,

它的凝注着悲愤的长啸

震撼着黑夜

在暗空中流过,

像光芒

流过!

铁栏锁着

火!

曾卓《铁栏与火》(节选)

老虎是兽中之王,历来为人称颂。此节诗先用拟人的手法,以“悲愤的长啸”突出虎之不屈;进而又以一个新奇的比喻(虎的长啸“像光芒流过”暗夜),强化虎的精神;最后点题“铁栏锁着/火!”,又是一个新奇巧妙的比喻,将虎的品格再一次强调。此诗名为写虎,实则写人的精神力量。(谢应光)

骆驼,你沙漠的船,

你,有生命的山!

在黑暗中,

你昂头天外,

导引着旅行者

走向黎明的地平线。

…………

骆驼,你星际火箭,

你,有生命的导弹!

你给予了旅行者

以天样的大胆。

你请导引着向前,

永远,永远!

郭沫若《骆驼》(节选)

骆驼是人类之友,善行于广漠的戈壁荒滩,以坚忍、顽强、执著的精神著称于世,素有“沙摸之舟”的美名。郭诗首节即以“船”(即“舟”)和“山”为喻联想开篇,热情地礼赞骆驼“在黑暗中”,“昂头天外”,“导引着旅行者/走向黎明的地平线”。历经半个世纪的奋斗,企盼着新中国强盛的五四狂飘诗人,其个中情感是不难解读的。尾节又用“火箭”和“导弹”(最新式的现代武器)比喻收篇,高声地呼唤骆驼“给予了旅行者/以天样的大胆”,“导引着向前”,“永远,永远”。综观诗人体物写志,诗中的“沙漠之舟”--骆驼应是共和国开拓者们坚忍不拔意志的象征:只要长征不歇脚,生活就有乐园,民族就有希望。首尾两节诗句回环递进,互相呼应,加强了诗歌艺术的表现力度,洋溢着时代前进乐观的情绪。(余水清)

大路上走过来一队骆驼,

骆驼骆驼背上驮的什么?

青绿青绿的是杨柳条儿吗?

千枝万枝要把春天插遍沙漠。

  

明年骆驼再从这条大路经过,

一路之上把柳絮杨花抖落,

没有风沙,也没有苦涩的气味,

人们会相信:跟着它走准能把春天追着。

公刘《运杨柳的骆驼》

千百年来,骆驼与遍地风沙、满眼荒凉相联系,然而诗人见骆驼驮着青绿青绿的杨柳条儿,不禁诗兴大发。的确,这里有诗意。诗意,往往与异向思维有关,打破传统,跳离思维定势,就是新颖,会导向诗的发现。有了诗的发现就有写诗的冲动,下一步的关键是诗的表达了。本诗在表达上有三个特点:(1)发挥想象,开拓诗路。诗人在看“杨柳条儿”后立即展开对沙漠的绿化效果的描写,“把春天插遍”,明年“没有风沙,也没有苦涩气味”。(2)为了诗的意境的统一,全诗始终扣住骆驼着笔。“明年骆驼再从这条大路经过,/一路之上把柳絮杨花抖落”,一幅骆驼生活的新形象图,是对绿化工作的切实赞美;“跟着它准能把春天追着”,赋予骆驼以崭新的使命,既是表白绿化工作的信心,也预示着这一工作的任重道远。(3)词语的诗意处理,如“骆驼骆驼”、“青绿青绿”等叠词,表露了诗人的喜悦,又增加了诗句的音乐性;又如全诗结尾一句,以虚笔使诗意升华了。(彭建明)

一匹

豹  在旷野之极

蹲着

不知为什么

  

许多花  香

许多树  绿

苍穹开放

涵容一切

这曾啸过

掠食过的

豹  不知什么是香着的花

或什么是绿着的树

不知为什么的

蹲着  一匹豹

苍穹默默

花树寂寂

旷野

消  失

[台湾]辛  郁《豹》

豹这种动物,天性刚烈,生命强悍,独往独来。而诗中的这一只,蹲在“旷野之极”,既不“啸”也不“掠食”,似乎对它所身处的世界毫无感知。过去,它也曾野性勃勃,建功立业;现如今,它对什么是“香着的花”、“绿着的树”,都无从了解,只能无所事事。这里,“豹”是诗人自喻,也是对整个人类生存现状的观照。诗人曾说:“这首诗写的是生命的关照,这豹,也许是我自己吗?然而,在对人生的整体观察中,我发觉,现代人类陷于物质文明拘限的桎桔下,生命的野性钝化退化,甚至失落殆尽,人不可能回到原始找回自我,就如同我生活中所获知的豹这种动物,它在已经逐步人工化的旷野中,又如何寻回它生命的完全自主性?”诗人渴望能够返璞归真,恢复人的自然本性,但他又明白这是不太可能的,于是,诗中充斥着生命的茫然和寂寥。这首诗构思精巧而别致,语言凝炼,拟人化的手法用得巧妙。(刘红林)

在桂林

小小的动物园里

我见到一只虎。

我挤在叽叽喳喳的入群中,

隔着两道铁栅栏

向笼里的老虎

张望了许久许久,

但一直没有瞧见

老虎斑斓的面孔

和火焰似的眼睛。

  

笼里的老虎

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

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

有人用石块砸它

有人向它厉声呵斥

有人还苦苦劝诱

它都一概不理!

  

又长又粗的尾巴

悠悠地在拂动,

哦,老虎,笼中的老虎,

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

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

还是想用尾巴鞭击那些可怜而可笑的观众?

  

你的健壮的腿

直挺挺地向四方伸开,

我看见你的每个趾爪

全都是破碎的,

凝结着浓浓的鲜血!

你的趾爪

是被人捆绑着

活活地铰掉的吗?

还是由干悲愤

你用同样破碎的牙齿

(听说你的牙齿是被钢锯锯掉的)

把它们和着热血咬碎……

  

我看见铁笼里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

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

像闪电那般耀眼刺目!

  

我终于明白……

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

恍惚中听见一声

石破天惊的咆哮,

有一个不羁的灵魂

掠过我的头顶

腾空而去,

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

火焰似的眼睛,

还有巨大而破碎的

滴血的趾爪!

牛汉《华南虎》

牛汉1973年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当时他是不能回京工作的“分子”。有一次,他心清沉重地到了桂林,在那里的动物园看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华南虎。诗人从这只虎的境况中看到了自己。回到干校,他写下了这首情绪忿激的《华南虎》。这只虎,虽遭囚禁,受到种种欺凌、折磨,但仍十分顽强。它“有一个不羁的灵魂”,它那“火焰似的眼睛”,不断向往着外边的世界。这是一个被压抑而失去自由的形象。这形象是虎的形象,诗人并没有把虎拟人化,但字里行间却有人的感情烙印。读者同情这虎的遭遇和不幸,敬仰它的不屈的个性、不羁的灵魂,仿佛听到了它颤栗的心跳,感受到它的痛楚。诗人之所以能写得如此动人,是因为他自己也处于半囚禁状态,他是从自己的心情推想虎的心灵的,因而这虎的境遇正是作者遭遇的写照。物(虎)我(诗人)之间境遇相似,是这首抒情诗成功的机缘。读《华南虎》时,令人想起奥地利诗人里尔克于1930年写的《豹》,那也是被囚禁在动物园的豹,诗人从客观角度表达“英雄末路”式的悲剧情绪,不像《华南虎》这样融汇着诗人的主观感情。因此,我们感到《豹》的哲理性较强,而《华南虎》抒情味更浓。(彭建明)

  

  

大山般巍峨的身躯

坍塌了

如秋雨泡软的泥团

  

不是败于浴血的拼搏

(至今不曾遇见真正的对手)

不是突然的一击

射穿了支撑生命的信念

  

不!甚至不曾有过

被囚进铁笼

任人观赏的羞辱

连猎人长着眼睛的子弹

见它也会逃遁

  

它光荣的旗帜上

从未沾过一丝污痕

  

垂下的额头上

深刻的那个“王”字

仍闪着威严的寒光

二十只伏地的指爪

仍如出鞘的不锈利剑

  

…………

  

唉!要是响起猎枪多好

它还会以响于三倍的吼声

重震整个山林

坠地的尾巴

还会像竖起的旗杆

猛扑向前的风声

会刮走衰病和怯懦

  

然而,只有沉寂

这难耐的死一样的沉寂

常青的群峰耸立着

看时间渐渐聚拢的网口

怎样合成一个完整的句号

王燕生《老虎》

老虎在中国诗文中是一个传统的象征性意象,但它的象征意义并不一致,有褒的,也有贬的。王燕生笔下的老虎的象征意义显然是属于褒义的。但到底象征什么呢?它是象征着生活中的某种人?是暗喻某种哲理的意义?是寄寓英雄末路的悲哀?是含蕴着某种战斗生活的追求?似乎都是,但又难于以一言来明确界定,反正诗人写的是山林中往日声威远播而今天已垂垂老矣的虎。他似乎是写自然界的老虎,但又不完全是,而是一象多意而一语多义。诗歌就是这样,它的语言富有弹性。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中说过:“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隐以复意为工……隐之为体,义生文外……深文隐蔚,余味曲包。”诗人写一首诗,可以让人作多方面的美的欣赏。《老虎》一诗妙在一象多意,能让读者因象悟意,思而得之。(彭建明)

何曾狂歌

只默默

吐千丝万缕

  

丝尽

乃长眠

痴情织进

人间锦绣画图

  

嘲笑的嘲笑

喧嚣的喧嚣

狂舞的狂舞

  

蚕写蚕的

--春赋

杨山《春蛾》

罗丹曾说:“美,就是性格和表现。”这首诗就鲜明地突现了蚕的性格:她体小柔软,却无比坚韧,吐尽最后一口丝才停止生命;她不张狂不自诩,只是默默地奉献;她对人无所求,食的是桑叶,却以小小生命“吐千丝万缕”;她不图荣华,任凭世俗的嘲笑,不羡他人的享乐喧嚣,却有自己崇高的追求;她为“人间锦绣画图”织进全部痴情,最终安静地长眠,无怨无悔。这是一种多么朴实而伟大的性格啊!全诗只48个字,无一句直接的夸赞,只抓住蚕的个性表现。生命历程来刻画,集中再现了她丰富的性格,语短情长,把真正的美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金声)

南国的马

梦见大雪封门

  

主人爬上床去

像熊一样冬眠

  

傍晚,母马生下

一匹小马

  

主人却不曾

提灯走来

  

于是三匹马

并排奔到雪原上

  

三颗亮星

在远方闪耀

  

清晨,那一路蹄迹

沿有人认得

西川《南国的马》

这首诗的智性因素占了绝对的位置,在语句上在布局上都显得很控制、很见巧智。它是以叙事的笔调抒写出来的。“金戈铁马”一般是北方的意象,正如第二句的“大雪封门”,而这里的马却是南国的。接下来三句写的是马在南国的遭遇。它的新主人是安于温暖适意的南方人,他根本无法适应突然到来的寒冷天气,被大雪吓得躲进了被窝。他宁愿像熊一样冬眠,因为他像熊一样懒惰。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母马依然保有创造的活力,生下了小马。作为主人,他有责任来照顾马匹,但他居然在这样关键的时刻,“不曾提灯走来”。三匹马终于忍无可忍,奔出马厩,来到旷野之上,以自由的声音仰头长啸。应和着它们的鸣叫的,是天边三颗耀眼的明星。这三颗星是它们灵魂的见证,将永远照耀它们去追求自由。但是,在与天国的亲近过程中,它们离人间越来越远了,或者说人离它们越来越远了,连它们的足迹都已辨认不出来。这是马的悲哀,更是人的悲哀。(徐伟锋)

马群跑过雪地

马群穿过丛林

马群冲过河流

马群在早晨的雾气中,到达

或者,远去

马蹄声,出现在沉静的山谷

  

我喜欢马群

喜欢观看大群的马,奔跑

没有骑马的人,只有马群

蓝天,与发绿的大地

  

马群的嘶鸣。没有骑马的人

马群奔腾,随意任性

马群的嘶鸣,响亮,此起彼伏,

回荡空中

  

雪地,丛林与河流的上空

夕阳已穿透大气

红色夕阳下,马群急速地

远去,或者到达

马蹄声,一再出现

马群的身影,停留天涯

南野《马群到达》

这是一首奇异的诗、纯净的诗、有力的诗。开头一个排比句宣示了马群的庞大和力量,第四行和第六行都以“马”起头,更加强了这份庞大和力量。“跑过”、“穿过”、“冲过”三个动词昭示的是速度,而“雪地”、“丛林”、“河流”三个地理名词互为联系和距离,展示了马群活动的范围之广阔。这个排比句中的三个分句都是六字句,都只有主语、谓语、宾语三个基本的语法成分,没有其他任何修饰语,节奏明快而有力,句法简洁而迅捷,是对奔马最逼真的描摹。整首诗的句子都以短句为主,也有相对较长的,长短相杂,富于变化,尤其富于跳跃感,给阅读带来很多的愉悦。

我们不妨说马群是自由、自然的象征,它们在自然里自由地奔跑,“没有骑马的人”,没有鞭子的抽打,也没有缰绳的拘牵,只有蓝天与绿地和它们相伴,为它们提供飞奔和向往的空间。阅读马群,使我们向往自然,更向往自由。《马群到达》的题旨很含蓄,它们到达的是自然,也是我们内心中的本性,向往自由就是这种本性的一份表露。马群唤醒了我们的本性,并且催促我们去争取自由,也就是追随马群;马群到达我们之时,我们也到达了马群。而这里的“到达”,是以抛弃人的因素为前提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与其说是“到达”,还不如说是“远去”。也许只有和马群一起“远去”,直到山谷和天涯,我们才能“到达”。但是如果我们将所有的一切都交给山谷和天涯,自由将随之消失,所以那停留在天涯的只是“马群的身影”,而不是马群本身。作为自由的精灵,马群是不会停止奔跑的。第一段中的“到达/或者,远去”变为末一段中的“远去,或者到达”,正是体现了“到达”和“远去”之间的辩证关系:只有“到达”才能“远去”,只有“远去”才能“到达”;在“远去”和“到达”之间,就是马群,就是自由。(徐伟锋)。

  

  

羊吃草的时候

不想别的

就是吃草

  

这片草地

从这边吃过去

从那边吃回来

  

这片草地

昨天吃过一遍

今天

又吃一遍

明天羊

还要吃

  

从夏天

吃到秋天

  

冬天了

这片草地

没有草了

可是羊

还在吃

  

羊吃得很认真

像夏天一样

一遍又一遍

姚振函《羊吃草》

这首充满现代气息的诗有三妙。一妙在如前人所云,淡到看不见诗。但它却的确是诗,有诗的内涵、诗的韵味。二妙在形象大于思想。诗人在这里只白描了一幅羊吃草的画面,但是生命的枯燥单调与乏味,生命的无意义的轮回,生命的简单重复的悲哀,都尽在这无情无义的无找之景的描绘中。三妙在诗人对羊吃草的状态的进入已超越了移情、感触与体悟的阶段,不是这羊成了诗人的化身,而是诗人直接化成了这只羊,才会有如此真切的再现,如此形象的表现。(刘忠阳)

听说古代猎人将自己退役的老马

总是放还大自然。而这样的老马

也定然不再还家

也定然不再回头

也定然不让人看到自己

奄奄一息时的丑陋。

向荒原走去的这样的老马的背影

我难于忘怀。

昌耀《诗的礼赞》(节选)

老诗人昌耀以直抒的方式,对放还大自然的退役的老马进行了“诗的礼赞”。诗人撷取了远古游猎生活的一个撼人心魄的镜头,所展现的画面和画面下的深刻内涵真的令人“难于忘怀”。诗的语言形式看似平朴甚至略嫌几分罗嗦,但诗篇却具有一种内在的凝炼的深刻,富于一种史诗般的感人力量。(刘忠阳)

 

【《中学相关题材诗歌作品的比较鉴赏--动物》】相关文章:

《中学相关题材诗歌的比较鉴赏--爱国》12-17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精选6篇)04-25

诗歌鉴赏 北岛《迷途》12-17

诗歌鉴赏教学反思02-18

知人论世 连类比较 巧解诗歌鉴赏题(网友来稿)12-16

诗歌鉴赏 冯至《蛇》12-17

诗歌鉴赏纲要(网友来稿)12-16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12-26

诗歌语言风格鉴赏教案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