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是流动的河(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2-04-13 19:44:4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学是一条流动的河(教师中心稿)

   郾城县实验中学      马永灿

教学是一条流动的河(教师中心稿)

    课程改革的施行,网络教育的发展,给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深深地影响着课堂教学。课程改革呼唤教育理念的更新,要求我们树立新的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课堂观。

下面,我就语文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传统的课堂是几乎与教室等同,教师只管自己的教,只管完成自己讲的任务,而不重视学生的自立学习,只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而现代课堂应是“具有开放性、整体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它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1、课堂是教与学的统一体。现代课堂,应既重教师的教,更重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传统的课堂上老师在“台”上,而学生在“台”下,师生界线森严。而创造力的发展需要民主平等的和谐氛围。教师应敢于走下讲台,学生也应敢于走上讲台。变学生“听”为学生“问”,变森严的师生关系为平等的教学合作关系,从而形成教学互动、和谐平衡的新型课堂。 

   2、课堂是师生的对话场。教学过程是师生多向对话的过程。对话是平等的、多样的、多向的交流。课堂不应是“一言堂”,也不应只有“单一”的所谓正确的声音,而应鼓励学生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建立“对话”式的课堂,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3、课堂是师生共同提升的园地。课堂不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场所,更应是师生精神生命共同提升的园地。教师的成长主要在课堂,教师的生命也主要在课堂;学生的成长主要在课堂,学生的生命也主要在课堂;教师在教学生学中学会如何教,从而成就自己。学生在教师教中学,从而得到发展。师生互依互存,共生共长。这才是“教学相长”的理想课堂。

   总之,现代的语文课堂是一个互动的“场”,更是一条流动“河”。在这个“场”、这条“河”中,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讲授者转化为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学生是这个“场”中的主体。

   既然,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条流动的“河”,那么,这条“河”在流动的过程中会激起怎样的波浪、产生怎样的旋涡,河水于何处湍急,在哪里滞留,都是不确定因素;既然,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互动的“场”,那么,生生互动中会产生怎样的局面,生发怎样的疑问,得出怎样的结论,哪些内容理解便当,哪些问题分歧严重,也具有不确定性。面对这诸多的不确定因素,我们应如何应对呢?

一、教师应牢记“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不是容器,而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课堂更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重视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

    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却常常为“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学进度不一致”而埋怨,于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老师们常常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尽快地将教案中设计的步骤“走”完。至于学生在此过程中是从容品读了还是走马观花,就顾不了那么多了。其实,这仍然是教师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没有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一篇文章,学生能理解多少,哪里有疑惑,可能于何处反复质疑讨论,即使教师在备课中“备”了学生,也仍难以完全确定。

    因而,笔者认为,教学中,教师应适时、适当调整教学设计方案,不能为了追求单位时间完成了多少“任务”而牵着学生走。如果学生明明在此有疑惑却置之不理,那么,即使教学设计中各环节都完成了,又怎能说是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教师应优化课堂设计,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以往我们在设计教学时,上级领导在检查教案时,常常强调“备课要细”,所谓“细”,即将每一个环节细化,细到每个问题分解为几个子问题,教学中每句话应当怎么说等等,甚至每一个环节所需的时间也要精密设计。这样的设计,恰恰把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课堂上的不确定性给忽略了。前文已经提及,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及学习过程,课堂中就充满了不确定因素。因而,设计教学时,在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我们只能设计教学的大致程序,而不可能将每个环节细化成条条框框。教学设计应当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留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1、教学设计要具有整体性。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教学设计要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文章本身也是一个整体,只有设计从整体着眼,学生才能整体把握、深入理解。

我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用了以下几个问题贯穿全文:

(1)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为什么?

(2)作者一点儿也不喜欢三味书屋吗?他不喜欢这里的什么?

(3)你怎么评价幼时的作者和三味书屋的先生?

三个问题,既有思考的深度,又有思维的广度,辐射全篇。

    2、教学设计应突出学生的活动

    学生的学习是活的,教学设计应多考虑怎样让学生在动中理解、体验、感悟,少考虑教师如何讲,教师的讲只是引导和点拨,不能代替学生的学。

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四课《草》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考虑到小说情节、主题都不复杂,我放手让学生排演课本剧。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排演,并由课代表主持评选。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表演,要求学生结合教材认真观看,之后,做“导演”给“演员”“说戏”。“说戏”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把握课文、深入理解的过程。教学中,学生笑声、掌声不断,有个性、有创意的观点层出,给我一个又一个惊喜。

三、教师应做好引导工作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非是教师撒手不管、任其自然。教学中,教师应做到的是调控、引导。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及时大家认真研讨;对岔出题外、没有意义的话题,应及时调控,避免跑题。

    在学习《我们家的男子汉》一文时,几个学生对“外甥”的年龄产生了兴趣,争论不休。我只以能告诉他们,课下结合写作时间去推算。如果在这儿纠缠不清,那就是本末倒置。

在学习《枣核》一文、谈及“朋友”思乡爱国之情时,有学生提问:“那她为什么不回国呢?”这一提问有些出乎意料,我就组织学生讨论:“朋友”为什么不回国定居?“朋友”有没有必要种枣核?意外的问题,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物的情感。

    总之,教学是一个互动的“场”,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场”;教学是一条流动的“河”,一条充满活力、张扬个性的“河”。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适时、适当引导,才能水到渠成,我们的课堂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