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谈语文新课程与师生发展(网友来稿)
陈平
一、新课程与学生的发展
什么是发展? 在心理学里,所谓发展,有多种含义:一是泛指某种事物的增长、变化和进步;二是与生长为同义语;三是指成熟;四是较为严格地指一种持续的系列变化,尤其指有机体在整个生命期的持续变化。在新课程中,师生都面临着发展问题。此次课改的目标和口号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所谓学生发展?学生的发展,指的是学生身心的生长和变化。教育、教学、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身心方面获得良好的发展。发展是教育、教学、学习的目的和结果,也是衡量其水平和质量的主要标志。
学生发展的目标是什么呢?即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意味着学习方式的变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任务,在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中,有一条是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还有一条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显然,要达到这一目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是无法胜任的。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是以学会学习为基础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习得养成的,是学习的根本目的。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此,我们今天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学习是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解释的过程。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是指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质量的学习。而合作学习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与“竞争的学习”。探究学习又叫发现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具体说来,什么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什么新课程要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呢?
什么是自主学习呢?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具体地说,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并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自主学习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所有的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只有在如下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会是真正有效的学习:(1)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⑵对他们正学习的内容很好奇;(3)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⑷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⑸看到了成功的机会;(6)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7)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努力创设最大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什么是合作学习呢?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要素: 1.积极承担共同任务中的个人的责任; 2.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3.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4.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5.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有效性的途径。
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如果学生长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之中,久而久之,学生就很可能变得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而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分别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定位,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研究表明,如果学校强调的是合作,而非竞争--既不按智力水平分班,又不采取体罚的措施,那么这种学校就不太会发生以大欺小、打架斗殴甚至违法犯罪等事件,同时也不会因为强调竞争而降低学习成绩。事实证明,要提高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更有效的办法是促进他的情感和社会意识,而不是单纯集中力量猛抓他的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共同工作来实践社会技能,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和民主价值观。
什么是探究学习呢?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与探究学习相对的是接受学习。接受学习的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这番话很好地道出了探究学习的重要价值。探究学习也有助于发展学生优秀的智慧品质,如:热爱和珍惜学习的机会,尊重事实,客观、审慎地对待批判性思维,客观、谦虚地接受自己的不足,关注好的事物等。
国外学者将探究学习分为六种基本类型:实验性探究、逻辑推理任务、基于测量的研究、工程性设计、技术性设计、开放性的研究。
这里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探究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之间的关系。研究性学习,也叫主题探究的学习。探究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上位概念。也就是说,研究性学习一定是探究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探究学习都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一般为长周期的作业。研究性学习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发现和提出问题:根据日常经验和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收集证据:根据问题搜集事实和证据--学习者重视证据在解释问题中的作用。形成解释:根据搜集到的证据形成解释或假设。 评价结果:根据其他解释对自己的解释进行评价--学习者重视思考的独立性与思想的开放性。检验结果:学习者交流和验证自己提出的解释。
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T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问题就是以我们原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解释、理解和说明的现象,因而问题也就是思想的资源、思想的推动力,也就是我们心灵的财富。研究性学习的价值不仅在于更为坚实地建构知识,也在于很好地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生活态度。
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呢?所有的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不仅个体学习的组织形式是必不可少的,接受学习对一些学习内容来说也是必要的。只是在我们过去的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由于教学大纲规定了过多的知识点,使得教师只能用简单的“授一受”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今天,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减少了知识点,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了更多的空间,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更多地强调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而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只有自主学习才能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样做的理由也在于并不是所有的教学都是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有的教学可能是无效
的,甚至可能是负效的。何种教学就可称为有效教学?也就是说,满足何种条件或具有哪些特征,就可算作有效教学?不同的教学观,对此会有不问的理解。基于自主学习的观念,有效教学应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3.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4.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5.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6.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这样做的理由还在于:我们不能对“课堂上的收获”作狭隘的理解,收获不仅包括认知的:概念、定义、原理(公理、定理)、公式、基本事实等等的掌握以及认知策略的完善,也应包括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与提升,所经受到的理智的挑战和内心的震撼,所获得的感动和鼓舞,以及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等等。具体地说,至少包括以下 6个方面:经验的激活、丰富与提升,知识的建构与运用,认知策略与学习策略的改善,情感的丰富、细腻和净化,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改变与完善,技能的形成、巩固和熟练。
二、新课程与教师发展
新课程需要新教师,新教师必须由旧教师转化,这个转化过程就是发展问题。主要包括:1. 了解新课程的特点与要求; 2. 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3. 树立为学学习服务的思想,以“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4. 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积极利用教育学,心理学的新思想,新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同时也要继承传统教育中合理内容。在教改中发挥主体优势,边学边教,边教边改,与学生一起学习,与新课程一同成长。5. 注意教师基本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素质教育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素质生动活泼地、全面地发展。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这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无疑要落在教师肩上。根据语文学科“有法”而“无定法”的特点,特别要求语文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心理素质上及教学技能上脱胎换骨,全面更新提高,做素质教育的先行者。
第一、素质改育对中学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一) 心理素质要求--具备健康。完善的人格。教育教学过程首先是感化人、启迪人的思想的过程,这就是教师的“传道”职能。著名语文教师魏书生也强调指出,语文教学,首先是门“人学”。这就是说,必须按照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使学生首先学会做人。如果一名语文教师连自身的心理、思想素质都不健康、不完善,何言能教育出一个品质高尚的学生?
( 二)文化素质要求--具备渊博的知识。教师的天职是传授给学生知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即所谓的“解惑”。语文教师不仅应具备丰厚、系统、纯熟、全面的专业知识,即扎实的基本知识,而且还应积极探索、研究相邻学科知识。蔡元培先生早在20年代就曾经提出:“习文科各门者,不可不兼习理科中的某种。”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作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就应体现它的实用性,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衔接。再则,语文的学习也不可能不借助其他学科知识,诸如历史、地理、生物等,它们与语文密不可分。另外,语文教师还应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积极利用教育学、教育新思想、新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总之,语文教师在为学生“解惑”之前,应先尽量做到自身“无感”。
素质教育对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技能的要求就是:(一)全面的审美能力。根据素质教育要“教会学生正确审美”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培养自己感受美,外化美,创造美的能力;(二)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是一门研究语言的科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普通话要标准、清晰、流利,更重要的是声音还应具有美感,语言还应精练传神,体现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而且要能把这种美融于教学的情景中。从声音上发挥语文教师的个性优势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有时是制作精良的范读录音带无法比拟的;(三)辩证地处理教材的能力。语文教材是统一的,但教育实际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灵活地取舍该学的课文、该掌握的基本知识、该精讲的重要语段,该精练的典型题目,甚至该补充的课外知识,做教材改革的热心人。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这样才能辩证地驾驭教材;(四)积极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叶圣陶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确培养学生兴趣的最佳方法是从活动中学知识,即寓教于乐。语文科得法干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在强化课内教学的同时,语文教师必须活跃第二课堂,以课外活动促进课内教学,使内外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特别是处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的中学生,其思想、行为各方面也日益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他们再也不是那种什么话都很听的“乖孩子”,他们再也不喜欢那种照本宣科的“好老师”。他们要“玩”,要“乐”,并从中学到知识。这也正符合教育心理学、生理学的根本要求;(五)扎实的写作能力。语文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写作,还应亲自“下水”作文,亲身体验选材、立意、谋篇各方面的甘苦,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写作;(六)卓越的组织导学能力。语文教师更应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精心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自主性,使学生当“演员”,使他们“学会求知”,做学习的主人;(七)不断的创造能力。处在世纪之交,各种信息在不断变化。作为为时代生活服务的语文,一方面应摒弃或调整一些陈旧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更应吸纳一些新的信息,不断充实自己 的知识体系。为此,语文教师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勇敢地、创造性地“拿来”一些新的信息“为我所用”。
总之,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推进,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应具有紧迫感,全面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肩负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的重任。
2003.12.15
作者邮箱: chenping050607@yahoo.com.cn
【浅谈语文新课程与师生发展(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师生同批同改(网友来稿)12-16
中学师生距离刍议(网友来稿)12-16
新时代师生关系(网友来稿)12-16
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地位(网友来稿)12-16
浅谈书法教学中的思维训练(网友来稿)12-16
浅谈关系型话题作文审题(网友来稿)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