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语文新教材作文教学的思考(网友来稿)

时间:2024-05-14 17:54:1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对高中语文新教材作文教学的思考(网友来稿)

古蔺中学  陈坚

对高中语文新教材作文教学的思考(网友来稿)

这里的高中语文新教材是指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今年(2003年)秋季学期在我县高一年级正式使用,现就本期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新教材作文教学的思考。

思考之一:新教材的训练仍然呈螺旋形上升。高中三年的确良作文训练教材结构如下:

第一册 第二册 第三册 第四册 第五册 第六册

第一单元 感受与思考 写出人物的个性 议论要有理有据 作点辨证分析 综述 立意与选材

第二单元 想象与联想 写出事件的波澜 议论要有条有理 札记、随笔 科学小品 思路与结构

第三单元 再现与表现 条理清楚地说 散文 小小说 自然科学小论文 文体与文风

第四单元 个性与创新 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 诗歌 寓言故事与科幻小说 自然科学小论文 本色与文采

第五单元 自由写作实践 自由写作实践 自由写作实践 自由写作实践 自由写作实践 自由写作实践

从表中可见,新教材将高中三年的写作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册),按照写作心理的几个方面编排,力图使学生把握写作运动的内部规律,以便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第二阶段(第二至五册),主要培养写作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的能力,培养写作几种常用文体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尝试文学创作。第三阶段(第六册),按照写作过程的几个方面编排,力求使学生把握书面表达的规律,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水平。

从编者划分的三个阶段来看,很容易看出其界线的模糊,第一阶段,主要训练学生把握写作的内部规律,但实际写作中,也要求学生注意写作的文体,学生不注意写作的文体,往往写出的文章“四不象”(既没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等的文体特征),学生的习作中往往也有文学创作的成分,这就和第二阶段分文体写作,尝试文学创作混在了一起,而第一、二阶段的训练,也是力求使学生把握书面语言表达的规律的,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水平。再从每一阶段的每次训练来看,如第一册,第一次是要训练学生“感受与思考”,但学生作起文章来,难道就不能有第二次作文训练的“想象与联想”吗?就没有第三次训练的“表现与再现”了吗?这些界线的模糊实际上反映的写作的复杂性,写作是习作者的语文综合能力的反映,要写好一篇文章,就得调动各方面的知识储备,就得进行各种心理活动,就得遵循各种写作规律。因此,把训练学生写作过程说成是螺旋形上升是形象而准确的。如果在教学中过分注意训练的阶段性,每次侧重于一点,你就会发现,整个训练过程显得前后不连贯,甚至支离破碎。

思考之二:新教材的写作教学仍然体现了读写结合的思想,但读写衔接不够紧密。下面是新教材阅读结构表:

第一册 第二册 第三册 第四册 第五册 第六册

第一单元 中国现当代诗歌、外国诗歌 中国现当代小说、外国小说(一) 《诗经》《离骚》汉魏晋诗歌 中国现当代小说、外国小说(二) 哲学论文

、随笔 科技论文、说明文

第二单元 中国现当代散文、外国散文 杂文 唐诗、宋词 中国古代白话小说 文艺论文、随笔 语言学论文

第三单元 演讲词 科技文 中国现当代散文(二) 中国现当代戏剧、外国戏剧 《阿Q正传》 《红楼梦》

第四单元 序言 随笔 中国现当代散文、外国散文 中国古代戏曲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史记》

第五单元 先秦史传散文 汉魏晋散文 宋代散文 古代散文 李白、杜甫诗歌

第六单元 先秦诸子散文 唐代散文 明清散文 古代散文文言小说 《孟子》

编者说:“在阅读教材中,兼顾写作、口语交际;在写作、口语交际教材中,兼顾阅读。”但,由于教材将写作与阅读分开编排,阅读与写作各有自己的训练体系,教师与学生常常有意无意地将两者割裂开来,甚至使写作训练严重脱离前面的阅读教学。以第一册为例:作文训练单元与阅读单元基本对等,可以每教完一个阅读单元后进行第一次作文训练,如教完了第一单元“中国现当代诗歌、外国诗歌”后,进行“感受与思考”作文训练,这是比较恰当的,诗歌是诗人在广泛深入感受与思考生活的基础上写出来的,学生在深入学习领会的基础上,让学生去运用,是会取得较好的效果的,但学了“先秦史传、诸子散文”后,训练学生进行“个性与创新”似乎就显得有些勉强,何况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根据实际需要,打乱了阅读的编排顺序,如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先将文言文作为第一个单元上,然后再进行第一单元的作文教学,阅读与作文训练结合得就不够紧密了。又比如说第三册的第四单元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外国散文”,与其相应的作文训练是“诗歌”的写作,读和写的联系就更远了。这样的例子是还可以举出的,就不再一一赘述。

思考之三:教学中应高度注意读写结合。新教材读写结合不是很紧密,是一个客观存在,这体现了编写教材的困难,做任何事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教者不能因为教材的缺陷就成为我们不注意读写结合的理由。朱光潜先生在《谈谈写作》中说:“写作教学从古到今都不行。怎么办?没有别的窍门,只有多读多写。写作和别的学科不同。如数学和历史,都是知识性的东西,它们可以传授,你不知道,你不知道我可以告诉你,但写文章就不可以传授。写文章是一种修养,不是一种知识。它具有综合性,牵扯的东西非常多,比如运用文字的能力、知识面、文化水平,等等。所以,写文章还得多读多练。”这实在是肺俯之言。学生作文往往从模仿开始,模仿的对象就是读过的文章,模仿结构,模仿立意,模仿遣词造句,模仿修辞,模仿是学生作文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将前面的阅读和后面的写作训练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在阅读教学中强化作文训练的写作要求:如在教第一册第二单元的《荷塘月色》一文,就应做到心中有第二单作文训练的“想象与联想”,引导学生注意其中想象与联想的成分,分析其作用,为后面的作文训练打下基础。

思考之四:在注意读写结合的基础上,打破框框套套,在兼顾课本作文训练序列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融入自己的训练体系。新教材的作文训练体系联系不够紧密还表现在每一个单元的作文命题上,如第一册第一单元提供的整篇作文题目有:1、河边漫步;2、写于深夜;3、我望着万家灯火;4、望星空;5、俯视大地。单从这一单元来看,这些题目,是恰当的。但如果看了第二单元的作文题目后,或者你亲自去写一写,你就会发现前后的训练是如此的孤立,这些作文题目是:1、如果的时间机器;2、我想飞;3、假如记忆可以移植;4、假如出现了克隆人;5、我在月球上的一天;学生不能从上一次的作文训练和老师的指导评讲中获得下一次作文的经验,我认为这样的训练效果是极其低下的。我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地放弃了这此作文题目,结合读和写作训练的要求,拟出了一些有内在联系的题目来,如进行了第一单元的训练后,在教第二单元阅读课文《我与地坛》时,就充分引导学生体会史铁生对母亲的爱,以应证第一单元作文训练“感受与思考”生活,然后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文题目《感受父爱》,到了第三单作文训练时,又在《感受父爱》的基础上,出了一道以“体验师爱”为话题作文的题目,学生沿着这个思路,一步一步地将以前积累的经验运用到后面的作文中,既符合本次作文训练的要求,又环环相扣,作文水平不断地提高了,我认为这样的训练是很有成效的。

思考之五:抓本质,去枝叶,以不变应万变。要写好一篇作文,实际上需要这样一些能力:遣词造句的能力,提炼主题的能力,篇章结构的能力,熟练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的能力,想象和联想的能力等。新教材这样多的训练,实际上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这些作文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选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这些方面如何体现在课文中,然后再试着将这些认识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当然这样的训练不能拘泥于每一次的大作文,可在一课一得的基础上及时让学生运用,也不必拘泥于长短,作文训练和考试时往往都规定了字数,但实际上文章是不能以长短论高低的,只要学生将学到的方法成功地运用到训练中就行。这样,一学期下来,训练量是非常可观的,也是富有成效的。如学了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后,可以让学生运用这种漫谈式的笔法写一下《×××文化》,学完了序言单元后可以提前布置自由写作训练,给自己本期的作文或日记作序,学了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词后可以让学生学习课文大量运用排比的方法写一篇演讲词,学了第一册的诗歌单元后,就可以让学生学写诗歌,为什么一定要等到安排诗歌写作的作文训练时才写呢?那时,学生通过学习调动起来的热情和激发出来的灵感已消逝,只得别起炉灶,学生又得叫苦连天了。

以上五点是我的粗浅的体会和思考,不嫌贻笑大方,写出来供同行参考。

2003年12月

 作者邮箱: lzcj666@yahoo.com.cn

【对高中语文新教材作文教学的思考(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思考(网友来稿)05-26

质疑高中语文新教材注释(网友来稿)09-25

语文教学新思考(网友来稿)10-07

关于语文教学的思考(网友来稿)06-24

高中语文读写的特色教学(网友来稿)08-04

初中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与思考(网友来稿)11-01

高中语文文体教学初探(网友来稿)09-15

关于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文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网友来稿)09-27

高中语文新教材中的四个错别字(网友来稿)05-16

语文新教材德育解读(网友来稿)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