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网友来稿)

时间:2024-07-25 04:53:5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浅谈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网友来稿)

河北玉田   刘志刚

浅谈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网友来稿)

思维能力(也叫思考力)是智力的核心。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的思维,是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主要手段,也是必要手段。

语文学科以其综合性、实践性及其人文内涵,为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供了极其广阔的空间,对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思考。“思源于疑”。教师要从启发性原则出发,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于无颖处生疑,引发积极的思考,以求自悟、自得。

下面是程东文老师《小桔灯》教学公开课的一个片断:

师:请大家找出描写小姑娘行动的词语,并体会这些词语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生(很快地):这些词语有:“登上(凳子),想摘(电话),爬下(凳子),缩回(小手),(对我)点头、摇头”。我认这这些行动描写表现了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师:你很聪明!不过,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跟大家说说好吗?

生(笑)......

师:为什么这些就能表明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呢?你认为这些动作很特别吗?

生:没有什么特别......-我是从课文中找的现成的话:“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能够认真预习课文,并充分利用课本和资料,你们的答案确实是正确的。但是,为什么这些并不特别的行动描写,就会表现出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呢?从“是什么”到“为什么”,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去思考。好,老师先问一个简单的问题:小姑娘打电话是干什么呢?

生:找大夫为妈妈看病,文章中说:“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

师:停!大家齐读“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这句话。

生(齐读):“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

师:同学们,请大家认认真真读一遍这句话,一个词一个词分开想一想--妈妈,对于一个小女孩儿意味着什么?

生(讨论)是小女孩最亲近的人。从文章中看,还是和小姑娘相依为命的人。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那首大家都熟悉的赞颂妈妈的歌。

生(齐答):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那么,“刚才”这个词呢?

生:时间短,事情刚刚发生。

师:吐血?

生:生了重病,才会吐血。

师:吐了许多血?

生:小姑娘的妈妈生了非常严重的病。

师:大家把整句话的意思连起来,再理解一下。

语文课代表:小姑娘至亲至爱的妈妈在刚过去的时间里生了非常严重的病。

师: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来说,一个九岁的小女孩,会怎么样的举动呢?

生(疑惑,既而恍然大悟,兴奋):在危急的情况下不慌乱,就是镇定;遇到危险不害怕,就是勇敢;在艰难困苦中不绝望,就是乐观。

师:好的,同学们经过自己的思考,终于理解了小姑娘为什么会有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也就是说,不仅能知道“是什么”,还能知其“为什么”,对于语文学习来说,这比知道标准答案重要的多。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是转述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同样是正确答案,前边的是学生不假思索得到的,教师没有满足这表面的“流畅”与“和谐”,而是打破平静,巧妙设疑,引发学生去积极思考,去探究。还是这个答案,但它是学生思维活动的结晶。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山穷水尽”到“柳暗花明”的困惑和喜悦,思维得到了训练。

第二,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让学生享受思考的乐趣。

王红老师讲了她教学《荷塘月色》的一段经历:在讲解《荷塘月色》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个经典名句时,一位学生举起了手,试探着说:“老师,我觉得朱自清把荷香比作歌声似乎并不最好,文章通篇的意境都有极为宁谧,除了作者之外,没有第二个人,如果用‘歌声’有点破坏整体效果,照我看来,改成‘笛声’更好,既无人声渗杂,也符合当时的意境。”

震惊之余,王老师先是表扬了这个学生的“独特发现”,然后推翻了原先准备好讲解“通感”的教案,当即决定让学生装来唱主角改写这句经典名句。结果涌现了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天外飘来的悠远的钟声似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摇篮边母亲轻轻地抚拍似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蒙娜丽莎嘴角的绵绵微笑似的”等等。学生思如泉涌,兴奋异常。

学生积极的思维,独特的发现往往孕育着创造,教师朵尊重学生的发现,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也是教师最具备的教学素养。

第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 分析--综合的能力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综合则是把整体的各个部分联系并结合起来。如上文中程老师抓住“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这句话,让学生逐词分开想,然后学生得出“小姑娘至亲至爱的妈妈在刚过去的时间里生了非常严重的病”。这就是一个分析与综合的过程,再比如在《孔乙己》的教学中,抓住“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让学生对“站着喝酒”、“穿长衫”“唯一”这些关键词进行分析,然后把分析结果整合起来,从而认识孔乙己的内在特质:穷困潦倒而自命清高。这既是一个分析综合的过程,也是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

2、 概括--抽象的能力

概括是把各个事物的共同属性综合起来,是思维由个别通向一般的过程。抽象是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的过程。语文教学中,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内容和提炼中心思想的过程,就是概括和抽象的过程。宁鸿彬老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给课文《七根火柴》重新拟题,用一个字概括《皇帝的新装》的主要内容,这都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3、 具体化的能力

与抽象概括这种思维方式正好相反。具体化是把抽象概括的东西,直观化、感性化的思维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让学生去体会作者写景状物、记事、写人及论理的过程中是怎样把抽象概括的东西具体化的。

朱自清写春,抓住景物特征,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画面,写春风分别从触觉、嗅觉、听觉三方面,将难以状写的春风写的神韵透彻、具体可感。

   在写作教学中要力求让学生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观点具体化,使文章言之有物。写人,有血有肉;写景,有声有色;状物,细腻逼真;说理,精辟透彻;避免内容空洞。

4、 联想与想象能力

联想是根据事物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人们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例如朱自清写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以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从荷花联想到“明珠”、“星星”,把婷婷玉立的荷花想象成“刚出浴的美人”,把幽远的荷香想象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把荷花的明丽、清新、妩媚,荷香的淡雅、幽远写的栩栩如生,淋漓尽致。

失去了联想和想象,文学作品就失去了神韵和灵性。同样,不借助联想和想象,学生很难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更不会有“共鸣”所以也就谈不上文学作品真正的理解。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用语言描绘形象。要使白纸上的黑字以形象出现在读者的脑中和眼前,必须经由读者头脑中的再造想象。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情感,主要产生于联想。有位男生在读《背影》时哭了。老师问他为什么,他说他想爸爸。父母离婚后,他已经很久未见爸爸了。

5、 甄别比较的能力。运用比较,可以更好地辨别事物之间的不同特点,养成深思慎取的思维习惯,还可以促进学生语感的加强,提高感受、分析运用语言的能力。如于漪老师在上《孔乙己》时,让学生比较“排”和“摸”两个词,明白作者通过前后两字的置换,刻画出孔乙己精神彻底被摧毁的悲惨景象。学生对遣词造句工力赞叹不己。

6、 克服定势思维,发展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学生都养成了唯“权威”独尊、唯“教参”独尊的思维定势,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在努力追求所谓“标准答案”,而忽视了学生思维的个性。

有一个故事,说一位教师问学生,春天到了,花儿怎样了?小朋友有 说花儿笑了,有的说花儿睡醒了......老师说不对,应该是花儿开了。

我们有的老师就强调唯一性,扼杀了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思维。而优秀的教师决不会这样。他们往往引导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增强思维的立体感。如宁鸿彬老师让全班同学用“无边无垠”造句,要求每个人角度不同,于漪老师教学《晋祠》导入新课时让学生每人说一处祖国的名胜......

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宽松、愉快、民主、自由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深入思考,让学生勇于且乐于说“我认为”--发人之所未发,道人这所不道,而不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如有位同学在读完《曹刿论战》后,对鲁庄公大唱赞歌,认为鲁庄公任人唯贤,敢于启用人才,重用人才,比之当今某些领导任人唯亲,压制人才的行径,尤为难能可贵,应该大力弘扬。这就是求异思维的结晶。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育在基本训练中,最重要的还是思维的训练。”这需要广大的语文教师去努力践行。

 作者邮箱: lzg_630414@yahoo.com.cn

【浅谈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网友来稿)08-20

试析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网友来稿)07-03

功夫在课外--浅谈中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网友来稿)08-21

浅谈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网友来稿)05-31

浅谈处罚(网友来稿)10-30

浅谈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网友来稿)09-24

浅谈初中学生的管理(网友来稿)09-21

试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网友来稿)07-28

浅谈拓展阅读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网友来稿)07-21

浅谈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网友来稿)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