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交际圈中的师生关系(网友来稿)

时间:2024-10-16 12:41:33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语文交际圈中的师生关系(网友来稿)

湖北省秭归县茅坪初中   吴云

论语文交际圈中的师生关系(网友来稿)

一、教学本质是交往,语文教学是以语言文字为介质的交往

社会学告诉我们,人类为完成自身精神、肉体上的延续,必须把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的这一过程,即为人的社会化进程,人的社会化进程是由教育来完成的,教育的直接目的便是把人从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进行有组织的教学是发挥教育功能的最基本的方式。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我们知道,人类生活在一个以语言文字为重要交际工具的社会里,在这个社会里,人做为单个的语言活动中心和交际主体而存在,其借助语言文字与别的语言活动中心和交际主体进行交流,完成信息的传递、感情的交流等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环节。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把语文学科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性质界定,是在长期实践探索中,语文课程自我认识的一次飞跃。肯定语文的人文性符合语文课程的实际。语文本身是一种文化;作为课程主要资源的教科书以文选方式呈现,选文从不同侧面,运用不同方式反映人类生活,内容丰富多彩,而不是直接单纯地展示“工具”。值得注意的是,新的定义用“交际”一词为“工具”定性。交际的工具只能在交际过程中掌握,语文学习必须强调交际参与者的主体介入,强调教学中的互动交流。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又是带有强烈主体色彩的、灵动的、有悟性特征的媒体,对掌握和使用这一工具的人,具有发展和调适功能。

由于交际与生存的需要,我们每个人均处于由语文信息构成的语文交际圈里。语文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语文学习与运用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语文教学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单个的交际主体是单个的语言活动中心,多个语言活动中心围绕一个或多个中心话题进行交际,构成语文交际圈。语言通过交流而存在,交际主体通过交流学会使用语言;交际主体在一定语境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不断增强自身对语文的感悟能力,以此培养语文素养,获得恰到好处的语文知识,这是语文交际圈的基本特征。

处于语文交际圈里的教师与学生以语言活动中心和交际主体的双重身份存在,交际主体借助语言文字进行交际,完成语文教学,所以,语文教学应是教师与学生基于语言文字使用上的平等,教学应在师生平等交往的过程中进行。教师以个体而存在,学生也以个体参与到教学中去,同为个体的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应是平等的,他们都以语言文字为交际介质,所以,均为语言活动中心。他们自已决定选择什么人做为自己的交际对象,自己决定运用那些字词组成句,完成交际,所以,他们又是交际主体。做为语言活动中心和交际主体的教师与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借助语言文字进行交际,交际的开始直至结束便是整个教学过程。所以,语文教学是以语言文字为重要交际工具、多个语言活动中心和交际主体共同参与的交往。

二、语文交际圈里的教学应以尊重师生的主体性为前提

语文有自身的规律,语言运用有种种方法,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把多个语言活动中心和交际主体放在同一个环境里,通过语用过程实现交往,达到增强语感、获得语文知识、形成并发展语文素养的教学。

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每个学习者的确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人,他有他自己的历史,这个历史是不能和任何别人的历史相混淆的。他有他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被一个由许多因素组成的复合体所决定。”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个性,教师也是一个有着自己个性的主体,每个学生、教师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来到语文交际圈里进行交往。这种交往,如同围绕某一个话题而展开的聚会。加拿大学者史密斯说“教学乃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进行‘聚会’的活动,这思考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个聚会里,教师与学生都是各自的主体,他们有权决定自己的一切,尤其是学生自己有权决定与那些人在一起交往,有权决定自己是否对这一话题感兴趣,是否接纳别人的加入,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交往方式。在这个聚会里,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是自由的、可选择的、可自行支配的,他们的生活本身和已取得的经验得到所有人的尊重,他们之间是一种平等、双向理解的人与人的关系。这与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就要承认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开掘。

尊重教师的主体性就要重新审视教师职能,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如何做?《标准》也指出,“教师要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从文化知识的传授者、知识学习的权威、课程教材的执行者和教育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知识体系的建构者、课程教材的研究者和人际关系的艺术家,成为交往中的另一主体,担当好“平等中的首席”这一角色。

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种交往,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交往意味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式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语文教学,尤其是课堂语文教学,更应充分体现这一特点。

课堂语文教学是以语文资源为载体的教学,有明显的“借书育人”特点。教材的基本构成单位是课文,课文是作者在特定生活情境中语用的结晶,凝聚着写作者的文思和情结,涵盖着语文知识和技能,决不只是语言技巧和文字材料的简单堆砌,它不仅贯穿着写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倾向,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语用经验也高度优化于其中。基于课文的语文教学只能在由作者背景、文章所展现的环境、学生、教师资源等构成的特定的环境中才能进行。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做为语言活动中心和交际主体,围绕某个话题或某篇课文展开教学,共同占有学习资源,互为资源,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语用经验的传递、语感的迁移、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基于语言文字的交往广泛存在于人的生活之中,所以语文教学也不能仅拘泥于课堂教学和学校语文活动,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要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在以互动性和互惠性为基本特征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同课文之间,真正实现了平等地对话、坦诚地交往:第一,所有的课文内容不是必须遵从或者完全接受的,而是把它当作需要修改或创造的东西来对待。教学努力将课文“还原”到原本的生活情境里,让学生置身于语用状态中,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走进教材,探究写作者的语用经验,然后,让学生带着写作者的语用经验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以运用,把作者的语用经验转化成自己的经验,实现对课文内容的修改或创造。第二,教师不是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向学生讲解,学生只能重复教师的具有绝对权威性的内容。相反,教师是以一个语言活动中心和交际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学生中去,同多个语言活动中心和交际主体就某一话题(多数表现为围绕课文文本的话题)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在与语文资源、多个语言活动中心和交际主体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实现语用体验的传递、语感的迁移和语文素养的共同提高。

综上所述,在语文交际圈里,教师与学生做为单个的语言活动中心和交际主体而存在,人人是交际聚会里的活动家,交往活动的开始直到结束即是语文教学的过程。在这种交往里,尊重双方的主体性是平等交往的前提;在平等交往中,教师与学生通过平等对话,实现语用经验的传递,语感的迁移,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文素养的共同提高。 作者邮箱: wuyun_0320@sohu.com

【论语文交际圈中的师生关系(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教学与师生关系(网友来稿)07-06

论情感(网友来稿)10-25

语文教学本位论(网友来稿)08-11

新时代师生关系(网友来稿)09-29

《孔孟》中引用《论》、《孟》文句的出处(网友来稿)08-14

孔子与其弟子的师生关系(网友来稿)10-07

语文交际圈基本理论框架--我的语文教学观(网友来稿)07-02

玩物丧志论(网友来稿)07-25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网友来稿)10-26

用好生活中的语文资源(网友来稿)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