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几个问题(网友来稿)

时间:2024-07-01 09:04:4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几个问题(网友来稿)

陈景发 

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几个问题(网友来稿)

新课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研究性学习”,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师越来越重视这一课程,平时谈得越来越多。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综合性学习”中有三条提到“研究性学习”,说的虽然不多,但这是以前的教学大纲中所没有的。教师们面对这铺天盖地而来的气势,应该冷静头脑仔细的研究如何应对。庸人式的逃避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取的;狂人式的全盘否定也是值得批评的。我们只有冷静头脑静下心来研究才是真正的良策。现在我想把自己平时的心得体会和自己实践中的得失,提出来与各位同仁商榷。

一、理论指导方面的问题

面对新的课程,教师首先要有心理准备。教师要以一种认真的态度去应对,这也许是对各种新事物都应有的最起码的品质。我们不要过急的举双手赞成,口中说着“佩服得五体投地”,心中实质并不知道其所以然;也不要“横眉冷对”之后,加之一顿闷棍。在我们指导研究性学习之前,我认为有几个问题要搞清楚。

1、 概念的表述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有一条“关注社会生活热点,沟通不同学科领域,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进行探究性学习”,这里可以看出,“语文研究性学习”要与生活密切联系,要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中学语文教学》(2001、5)有一篇《语文“研究性学习”课该怎样上》中有这么一段话“教师要改变观念,变知识的传授者为‘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使学生由被动的接授式学习转向探索性学习,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有些教师谈到研究性学习模式时,写了这么一段话“研究性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使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或结合其他学科)选择并确定学习的内容,自己动手收集、分析、判断大量的信息材料,进行积极的探索、发现和体念的一种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噈是研究性阅读,有些专家把它定义为:“研究性阅读,是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带着一定的研究课题或问题,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作研究性质的真实阅读,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特定的成果,并在成果构建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的学习形式。”根据以上的叙述,再加上本人自己的理解,我想对研究性学习下个定义:研究性学习是在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框架下,教师正确的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主动的探索,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相长的学习方式。当然,这个概念也许是很不完美的,但我相信有探索才有进步。

2、“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定位

在“研究性学习”这一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探寻未知的事物。《现代汉语词典》中“研究”一词的解释是:①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②考虑或商讨(意见、问题)。显然,前一种意思更符合我们所要表述的意义。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研究的定义是:“研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书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研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

从此可以看出,“研究”确实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那么,教师在指导学生“探求事物真相、性质、规律”的过程中,应该有一种怎样的定位呢?我们是要把他们培养成学者式的研究人员呢?还是把“研究”作为一种手段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为学生的学习增加一条道路。我们先不要赞同哪一种,我还是先来谈谈学生目前的负担。

高中生要受当前的教学模式,学习模式,考试模式的约束。就目前的各种考试模式,无论是实行哪一种考试模式课程都不少。这些科目大部分又都是基础学科,有时很难分辨孰轻孰重。另外,也由于受知识基础的约束,大部分学生要在大部分学科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都是不太可能的,要他们有很多的研究成果也是不可能的。前者属于受体制等外界因素的制约,后者是受能力等内部因素的制约。

既然如此,我们很自然的认为前一种定位,有好高骛远之嫌。因此,我们还是认为“新课程计划开设‘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基本的研究学习方法,培养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初步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我们对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有了明确的定位,那么,我们就能在指导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较为合理的负担,不会太重,也不至于太轻,从而让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3、“研究性学习”应该重视的对象

“语文研究性学习”确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位教师的一篇发表在《人民教育》杂志上的文章中举到这么一个例子:他指导学生写过一篇题为《中学生恋爱现象研究》的小论文,写这篇文章与写《我的初恋》(记叙文),《谈谈我对中学生恋爱的看法》(一般议论文)有很大的区别。理由是前者“要求在写作文之前要对问题进行研究,要通过观察、调查和阅读等手段收集有关材料,然后对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才能形成一篇小论文”。

教师在此较为复杂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及运用能力,要使问题最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合理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使学生本身获得最有效益的学习”。这里说到的“学生知识结构水平及运用能力”,到底是哪些对象的呢?明眼人一看便知,不可能仅指平常我们所说的尖子。我们既要有新秀脱颖而出,又要大部分学生不同程度的进步。教师们在培养尖子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关注剩下的大部分学生。他们与尖子相比,对学习更缺乏一种兴趣,一种自觉性,一种刻苦钻研的精神。自然,他们更需要教师的关心,更需要教师的监督,更需要教师的了解、尊重。

4、师生的角色定位

师生的角色定位有三层意思: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学生的角色定位,师生的关系定位。古人云:“君子之学,说义必称师以论道,所以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古人对教师是惟命是从,不认是非,教师在学生面前有绝对的权威。不仅古人如此。目前,传统的“师道尊严”远没有在主流文化中退位,教学中,由教师统治着课堂,统治着学生。教学中,由教师主观指令,并千方百计地在每一个事先规定的详尽的细节上逼使学生就范。课堂里充满了无聊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应答和僵化的章法讲解,使课堂阅读教学陷入“高原现象”,并且盛行不衰,难以摆脱,这种阅读课有修于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现在提倡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特征,有人把它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开放性:这里指的是多种思想和内容的兼容,形式呈现多样;

②能动性:指的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的潜能,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③互动性: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教学相长;

④整合性:指的是学生在分散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有能够控制局面,能够提到反馈信息,而不至于放任自流;

⑤超前性:一方面指的是学习内容的超前,就是要选择位于时代前列的内容;一个方面指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超前,在教师未提之前先去接触,先去钻研。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实践,教师应该摆好自己的位置,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讲求民主,讲求真诚,处于一个指导者的地位。放开对学生过多的束缚,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欢快的遨游。但在这里不是说教师就可以撒手不管,要做到放而不乱,管而不死,收放自如,运筹于帷幄之中。以前,我们总说教师管得过死;现在有些教师又放得太松,时刻都讲民主, 结果害得自己苦不堪言。我们需要民主,更需要对学生的真诚的态度。《中学语文教学》有一期封面上,写了黄厚江教师这么一段话:“教育中虚伪的民主比真诚的不民主更可怕。真诚的教育民主是我们唯一的追求,虚伪会使民主变成欺世的东西,虚伪会使我们的孩子再也不敢相信民主,哪怕是真诚的民主。有了真诚,民主总会诞生。” 

二、实践操作中的问题

在理论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们就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接下来我谈点实践过程中的问题。

1、 课题确定的原则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自主地选择恰当的课题”,那么,怎样的课题才算是恰当的呢?我们需要一个较为恰当的指导原则,我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① 针对性原则。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训练要有针对性,研究的课题密切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我们要选择与自己生活有关,与自己的学习内容有关或者说与当前的学习任务有关。如能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方便学生的研究。有了这一原则,我们就不会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

② 实用性原则。语文教学中常有这么一句话“学以致用”,这里所说的实用有这么几层意思:一方面是说课题实用于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实用于学生当前的能力层次;另一方面是说课题有研究的价值,有研究的空间和必要,课题除了某一篇论文之后,别人也同样可以再进行研究,也就是有延续性;还有一方面是能指导学生当前的学习,提高学生能力。

③ 循序渐进性原则。先是简单的,再是复杂的;先是短时可以完成的易于操作的,再是长时的,容量更大的价值更大的。对于这一点相信有很多人是熟悉的,我不在这里作过多的解释。

2、 研究过程中的分工和合作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分工和合作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一个课题确定之后,学生“运用调查、访问、讨论、查找资料、网上检索等多种方式,进行研讨,形成成果,并展示和交流”(《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这个复杂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一个详细的明确的分工是不行的,特别是一些大的课题,收集的资料多,涉及的范围广。一个人是难以完成的,全体成员一起上干同一件事情造成时间的浪费,也是不可取的。只有有了分工学生才明白自己该干什么,才能想办法怎么干。《人民教育》(2002、5)有一篇《新课程的课到底该怎么上》中说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几大要素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对成员完成的任务进行评估,并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这里也说明,研究性学习中没有分工,因而也不会有真正的合作。

那么,又怎样来体现学生的合作呢?学生可以组成若干个小组,这些小组的成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碰头会,汇报各自的进展,谈谈各自的心得体会。他们相互尊重,相互鼓励,又相互监督,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会合作的快乐。

3、 比较性阅读的必要性

江泽民同志1998年12月22日视察北京图书馆时指出: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知识。我们要在社会倡导人们多读书,大兴勤奋学习之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0年第16届大会上确定了“阅读社会”这一新概念,它与中华传统的“书香社会”一词相吻合,其意是指全社会人人读书,让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国也提出“不让一个孩子落伍”的“阅读无假期”行动计划。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更要提倡大量阅读各种书籍,并且要求学生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学生在阅读作品时,对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对同一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比较;对同一标题不同作家的不同文体进行比较。总之,比较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不同,在不同中提出观点,从而在论证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4、评估方式的多样性和可操作性

研究性学习的最后涉及到一个怎么评估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特别是在引入了布鲁纳的标准体系后,……教学目标是确定的,在实施目标的过程中规定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并主要通过讲解来实现的我们的教学目标,答案也是唯一的,不可怀疑的”。既然如此,教师评价起来也是便于操作的。研究性学习不同,既没有特定的唯一的目标,又没有固定的统一的评估标准,没有一个公认的唯一的方式。这里没有唯一的方式,我们也不需要这唯一方式。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首先,学生可以“自主组织与语文学科有关的各种社团活动”,(《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他们进行自我学习,自我评价,培养他们的自主精神。这种评价不仅学生个人的“小我”,又包括他们集体之间的“大我”。这里的自我评价自然也不仅是对自己个人的评价,也包括学生内部的相互评价。

其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总体原则是:以肯定为主,否定为辅;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以有指导意义的评价为主,以无意义的指责为辅。教师不要吝啬说表扬的话,不要吝啬多给学生以宽慰的话。只要他们尽力的去做,尽管他们写出来的东西是幼稚的,甚至是可笑的,研究的成果是微不足道的,教师就要鼓励他们去做,相信他们以后会做得更好。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长远的话题,对它的谈论与研究都将不断的进行下去。我在这里只不过说出一个普通教育工作者的真实感受,很难说有高深的理论指导意义,不过我相信众人拾柴火焰高。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定能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作者邮箱: zhjy7780@163.com

【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几个问题(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网友来稿)09-08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网友来稿)07-02

稍息!研究性学习!(网友来稿)10-27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新思路(网友来稿)09-24

试谈研究性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网友来稿)09-20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形式(网友来稿)09-10

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网友来稿)08-12

师范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理性思考--师范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理性思考(网友来稿)09-06

我的作文研究性学习观(网友来稿)09-21

语文研究性学习挑战教师素养(网友来稿)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