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张爱玲祭(网友来稿)
黎明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三位小说家在经历了长期的被冷落后骤然获得了轰动性的广泛影响,他们是沈从文、钱钟书和张爱玲。沈先生基本是自学成才,有过艰辛然而丰富的生活经历,作为一位多产作家却在时局大变后深藏内敛,转治服饰史,逝世后传来的有关诺贝尔奖的消息实在教人有遗珠之憾。钱先生则以学问精湛闻名,他的博采众识几乎带有传奇色彩,似乎只是偶尔为之的小说《围城》更是在沉寂数十年后洛阳纸贵,仅此一著就立身于大家之林。张爱玲女士,她的传奇生涯好像比前两位有更浓更杂的色彩,她就将自己的小说命名为传奇,而按王蒙的说法,她过分地自我小说化了,她的人生本来可以不是那个样子的。仿佛是说她将自己的一生拿来当小说做,这颇令人联想到武侠小说中“人即是武器,武器即是人”的两者合一境界。她显赫的家世背景,复杂的感情历程,在二十出头的年纪里爆发似的写作,晚年近乎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都是令人难以忘怀的。极度绚烂后的极度沉寂,这个评语应当算是中肯的。
长期以来,现实主义作为评判鉴别文学作品的最重要标准是无可争议的,它的前面往往还要加上批判的,革命的等种种限定词,然而在汗牛充栋的理论阐释后,这个概念仍然暴露出它的含混,偏隘。它给我们留下的经典,有的今天只剩下档案材料的意义,有的更被证明是别有用心的粉饰和欺骗。余华在他的文论(虚伪的作品)中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接近真实。事实上这是所有作家的共同准则。有哪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不是现实主义的呢?只有视野、视角、感受力和创造力的区别,在通向艺术之巅的道路上,每一步都踏着作者生活其间的现实,即便是科幻小说,神魔小说也不例外,而以这种标准来审视张爱玲的作品,她无疑是属于现实主义的。
现实主义的张爱玲生活在怎样的时代呢?按哈佛大学的孔飞力教授的叙述,那是中国历史上战乱最频繁最残酷的时代,以张爱玲生长于斯的上海为例,它经历了两次对日战争的浴血。张爱玲曾就学的香港,亦有太平洋战争中沦陷的惨痛记忆。就她的家庭生活而言,她的家庭是衰败的,分裂的,所以她虽然保持了一段平淡的,衣食无忧的处境,还是在阳台上想到,这是乱世。还是发出了慨叹,生命是一袭华美的长袍,却爬满了虱子。她是不熟悉城市贫民或乡村农夫的生活的,但这并未能阻止她在她所了解的领域内,为我们记录下一幕幕真实的场景,而这些恰好是过去几十年中,从历史中有意无意被忽略删除的部分。譬如像范柳原和白流苏这样的男人和女人,在倾城战火中省悟到,往日的做作,算计,调笑是多么不止一提。张爱玲在这些大时代里的小人物身上,成功地做到了对人性深处的描摹。生存的,性的,财物的欲望,对死亡的,失落的,变革的恐惧交织困扰着她笔下的灵魂们.当然,偶尔他们也会有一点小小的期盼,可这苍白的愿望总要在巨大的混乱前不断放弃,终于放弃。张爱玲所触及的问题,也是她努力试图解决的问题,正是终极性的生命的意义。这样的作家应该是位本质上有真正的博大爱心的作家,唯其如此,才能写出闪耀着人性光芒的优秀小说,才能有傅雷先生所称道的“文坛的最美收获”。
张爱玲还是一位出色的文体家,她惯用的独特句式,修辞,尤其是许多妙到毫巅的惊人比喻,在今天的女作家群落中仍有相当多的追随摹仿者。她的散文集名为《张看》,充分显示了她的立场,以观察者身份的旁观打量,但这并不使她看起来过分冷漠,像同时代的一些男作家一样犀利尖刻,年轻女作家的本质还是让她流露出了温婉平和,尽管她不经意。她是视觉的艺术家,我们可以看到她的几幅小画和照片上的衣饰,更使人震惊的是她眼中巴洛柯风格的色调,例如金锁记中的景物描写,繁杂的色彩下阴郁的混乱,正是那个时代的一抹逼真的光和影。这些文字出自一位如此年轻的姑娘的手笔,令我们不得不承认有关天才的说法,而天才是不可仿制的,所以在张派的诸多远远近近的传人里,我们只能看到她的一丝流风余韵,却找不到可追美她的。能将对生命的大悲悯和极其罕见的感受力结合在一起,她是罕见的特例之一。
亨利詹姆斯的丛林之兽中的约翰。马丘预感到她的生命前方有只猛兽在潜伏着,将跳出来给他以沉重的打击,张爱玲则是一直听着猛兽在不远处喘着粗气,总是要跃出来的架式。她早年曾说过的惘惘的威胁,是她的世界观的恰如其分的注脚。世人慨叹她的晚景凄凉,这实在是她过于清醒过于聪明的缘故。她是痛苦的,因为她已经无奈地意识到了她的力所能及。柯灵在回忆她的文字中指出,整个一个现代文学史,除了上海的孤岛时期,竟然哪一段都无她容身之地。我想张爱玲或许亦有自知之明,她的两部晚期作品,《秧歌》和《赤地之恋》,都被从政治角度大肆渲染,事实上不如把他们看做一个满怀无奈的作家,对越来越令她无法理解,无法认同的世界所做的最后一次深入的努力。她失败了,然后飘然远引,力图保持有尊严的生活,直到生命止息。
张爱玲说好友苏青是乱世里的盛世的人,这位盛世的人潦倒中吐血辞世,张爱玲的离去按常情来讲亦教人不堪,但我们总觉得她还不是彻底绝望的,因为洞彻生命本质的人没有选择弃世或从俗,而是选择了写作。我们应该向她致以深深的敬意,在今天,对我们来说,一点一滴的希望都已重大到和我们能否生存在这个星球上紧密相关的地步,我们不能,也不该忘记张爱玲。
她辞世两年矣,让人想起唐人钱起在考试命题赋诗中偶得的名句,余秋雨以为是千余年科举制下仅见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清。
作者邮箱: liming7920032002@yohoo.com
【张爱玲祭(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张看张爱玲(网友来稿)09-08
读《祭十二郎文》(网友来稿)09-17
《项脊轩志》祭(网友来稿)10-23
《祭十二郎文》教学碎片(网友来稿)06-26
《祭十二郎文》视茫茫辨(网友来稿)08-26
遥远的几厘米(网友来稿)(网友来稿)06-18
岁月如歌[网友来稿](网友来稿)08-15
稳重(网友来稿)07-11
风雅(网友来稿)07-25
风景(网友来稿)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