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让学生敢答、敢问、善问--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网友来稿)
作者:王耀宗
邮编:416211
通讯地址:湖南省凤凰县两林九年制学校
【摘要】 由于各方面原因,到了初中阶段,《语文》的课堂气氛一直难以得到提高,学生的发问精神很难得到良好的发展。没有良好的学习气氛,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分散注意力,久而久之感觉《语文》枯燥无味,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教师事倍功半且不易达到目标。针对当前存在的普遍情况,众多教师也是思虑质疑,本文就这焦点问题作了较深的分析,并提出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为如何培养学生的发问精神、创新精神,让学生从敢答到敢问善问列出了其引导步骤,从而能为现代《语文》教育改革另辟新径。
【关键词】 敢答 陷阱 问题意识 善问
笔者参加工作近三年了,听了不少的语文公开课,也观摩了许多的优质课比赛,令笔者诧异的是:小学生在课堂上能勇跃发言,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还提出了这是为什么,那是为什么,而初中生的一堂语文课却是鸦雀无声。难道是人长大了就没有什么问题了吗?笔者最近接手了一届初一的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作了细致深入的调查,并得出了些浅显的理论。
剖析原因
学生刚进入初中,面对新的同学以及新的班集体,有一种内在的拘谨,不敢在公开场合表现自我。另外,教师也不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学生如不能回答,总以“我不会”来替自己解脱。众多教师一直按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认为初中生是大人了,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通过讲述--练习式的将知识“满堂灌”。其实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内在的心理与小学生相差无几,也充满着表现自我的欲望。如果教师开头不注意方法,一开始便把学生的自我表现的意识压抑了,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语文中,总持一种旁观式的学习态度,很难参与自主、创新的学习中去。即使后来有时教师关心式地问,学生们没有积极参与的意识而一片茫然。在学生心里逐渐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坎,总以一种害羞的心理回答,甚至就是一句“不知道”,因而语文课成为教师的一言堂也就不足为奇了。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有其工具性、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但如长期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就有:依赖性、被动性、保守性、个体性①。况且没有良好的学习气氛,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分散注意力,久而久之感觉《语文》枯燥无味,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教师事倍功半,不易达到目标。
对 症 下 药
既然知道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其后果,那么就应当从开始抓起,从根本上抓起,循序渐进。
一、敢于回答是开端
让学生敢问得先使学生敢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对于众多农村中学生来讲,一开始是有一定的难度,不过只要注意方法,定会有所突破。
首先应与学生关系靠近,走进教室总是面持微笑,温文而雅,平等善待每一个学生,刚开始便给学生留下和蔼可亲的印象。
第二步便循循善诱,鼓励他们敢于回答问题,讲述其重要性。没有人主动回答那是笔者常遇之事,开始提些易于回答的问题,挑一些平时胆大的后进生回答,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后进生的回答得到肯定后,那些成绩好的心中自然有一股压力,正是这一股压力使他们跃跃欲试的心得以爆发。
第三步促使学生自己敢于举手,当然这需要教师良好的引导,包括课外与学生谈心,课堂上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鼓励个别举手,以点带面,使学生逐渐形成敢于举手的风气。
学生敢于自觉地举手回答问题只是一个起点,这充分表明学生能够和教师一起参与到学习中去,只有如此,学生才有可能讲出自己的观点,创新能力才能得到继续培养和发展。
二、勇于挑战是关键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学生已习惯于教师的提问并敢于回答,这并未达到目标。学生只是量力而行,容易的问题敢回答,而难一点的问题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却不敢举手,为此教师应给学生设置“陷阱”。
具体的方法是在提问之前让学生举手,学生并不知道教师要提的问题,所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当然这种“陷阱”学生开始是不愿意钻的,这也需要一定的教育艺术与方法。
首先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笔者是这样做的。面对全体学生说:“我有一个相当容易的问题,任何人都能答得出,谁能自愿站起来。”学生个个诧异,面面相觑。有的提出来问是什么问题,但还是没有人敢答。经过再三的诱导,请学生相信老师,此时有一些学生忍耐不住试探性地举起了手,得到的问题是出乎意料的简单,如“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是什么”等之类的问题,使学生恍然大悟。这时便反问“我说的话你们信不信呀?”学生们皆笑着点了头。反复几次,师生之间逐步建立了信任关系。
第二步就是提出与课堂相关的问题,教师请学生举手之前阐明这个问题的难易程度,由易到难,让那些有能力的同学挑战了容易的试试难点的,让学生自愿钻进“陷阱”中去,阐述自己的观点。如上《最后一课》时,有的同学便讲出韩麦尔先生不应当上那最后一课,国家将要灭亡了,要讨论的是救国之道而不能是顺应天命。当然这不能说是错误的说法,也有学生的道理。
学生逐渐在一种充满悬念的气氛下学习,学生也明白了这种提问方式对学生自己自身发展的好处,教师激励学生敢于挑战,勇于挑战。虽然在同学老师面前答错而“出了丑”,但人却变“油”了,脸皮也变“厚”了。原来心中那难以逾越的坎终于跨过去了,学生尝到了敢于挑战后的成功滋味。整个课堂气氛时而紧张,时而活跃,总是让学生带着新鲜感学完一堂语文课,这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迈上关键的一步。
三、敢问善问是成果
一直以来,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才有的“专利”。而教师的提问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的思考,最终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更说不上创新能力了。在培养了学生敢答敢于挑战之后就得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什么是问题意识?它表现为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问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难能可贵的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营造氛围,让学生敢问 教师与学生角色平等,与学生距离拉近,师生互动;允许学生“出错”,例如:教师对学生的提问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
拓展渠道,让学生会问 当学生还未养成提问的习惯或者所学知识较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进行讨论,在小组内提问题。例如,笔者开始组织各小组进行比赛,看谁的问题提的好且又能难得住对方,因此同桌或前后间的学生进行讨论,深挖课文内涵,总是要以难住对方为目的,开始有一些不会提问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偏,有的甚至问“朱自清为什么不去写他的母亲而是写他的父亲。”有些问题又好笑又不知如何回答,因此笔者自己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模仿老师提问。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初步掌握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后,不再只是以非难倒对方不可为目的了。后来又“抓典型、树榜样”,通过开展评选“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等活动,在学生中形成良好风气,使学生由被动提问逐步转向主动提问,并养成习惯。集体的智慧是强大的,说真的,有很多问题连教师都无法考虑到,而学生却想到了。
精心组织,让学生善问 为了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让他们在解决新问题中再提出实际问题,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丰富的问题和情境。课后再给予指导,让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思索。
例如:在《木兰诗》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有的同学提出木兰肯定在打仗中老是躲着,不然那么多的战争,一个拿针线的少女怎不会被打死,加之十二年中,真的木兰不会被发现为女的吗?通过探讨,有的同学回答当时少数民族可能没有汉族的男耕女织的生活,男女都能骑马打仗,也有的同学说本文主要的目的只是为了表现木兰心系祖国、体谅父母以及不贪功名利碌的品质。还有的同学说,这只是一个民歌,运用了夸张的写法,虚实结合,木兰理所当然不会被发现是女的了。通过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教育的实践关键在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发问精神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应从小抓紧,从现在抓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学生多动、多说、多看、多问、多表现、多思考,让他们自己“跳起来摘果子”,尽量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和活动的余地,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注释】
①《中学语文教学研究》52页,苏立康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编:《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北京,三联书店,2001。
作者邮箱: xqqwyx2003@yahoo.com.cn
【让学生敢答、敢问、善问--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让学生敢问善问10-08
关于文体创新答读者问(网友来稿)07-10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浅谈(网友来稿)08-15
浅谈大语文观(网友来稿)10-15
浅谈初中学生的管理(网友来稿)09-21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收束的艺术(网友来稿)09-25
谈谈\敢\字的解释(网友来稿)07-25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网友来稿)09-15
浅谈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网友来稿)09-24
浅谈处罚(网友来稿)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