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论新课标下老师与学生的亲和力(网友来稿)
作者姓名 张春华
作者单位 浏阳市官桥中心学校
新课标实行以后,教师非常注重课堂教学,不断将新理念、新教法引入课堂,讨论课、活动课、欣赏课等形式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但是,在学生身上不一定收到了相应的效果。即使有些课上得很好的老师,学生也并不喜欢,甚至产生抵触情绪。究其原因,是由于这些老师没有在生活上、思想上真正关心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亲和力不够。
亲和力不可小视。现在我们认真回忆起来,给我们记忆最深的老师,恐怕不是那些课上得最好的,而是那些善良、充满爱心、真正关心我们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由此可见,新课程虽然要求我们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但我们决不可忽视对学生精神上、思想上的关心,要注意培养与学生的亲和力。这些事情看似微不足道,实际上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实施新课标的基础。
亲和是一种人文关怀。
新课标在阐述师生关系时,提出老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实际上,亲和就是人文关怀的一种表现。师生之间如果具备良好的亲和力的话,就会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师生才会相互尊重,师生关系才会变得更为融洽,师生才会越来越趋于平等。所以可以说,亲和力的产生,是人文关怀不断渗透的结果,是新课标师生关系的精髓。
亲和是教师追求的一种境界。
亲和的老师深受学生欢迎,而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才会产生自豪感、成就感,进而更热爱自己的事业,更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在教学实践中,没有比受学生欢迎更令人惬意、更令人愉快的事情了。我校有一位老教师,虽然年过半百,但他充满爱心,无论接哪一个班级,都受到学生欢迎。他说:我从教一生,虽然没有当过官,没有发过财,但我最引为自豪的是,我是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作为一个普通的老师,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此生足矣!
既然亲和如此重要,那我们又该从何处做起呢?
亲和应该从细处做起。
俗话说:润物细无声。无论课内课外,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像一滴一滴的甘泉,滋润学生的心田。我教的初三有一个学生,基础差,上课听不懂,要他跟其他学生讨论合作,他也懒洋洋的。但有一次在打乒乓球时,我随口表扬了他一句--大概是某次课堂检测进步较大的意思--却收到了奇效,以后每一次对面相逢,都非常热情地送上一句:老师好!上课答问题、讨论问题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期末考试竟考出了中等以上成绩。我由衷赞叹学生的进步,同时也感叹那一句话的魔力。后来一思量,无非是由于那一句赞扬的话,增强了我与他的亲和力,才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亲和应从真情出发。
教师必须以真情对换真情,如果假心假意对待学生,学生是不会真心回报的,当然也无法增强亲和力。学生每一次遇到困难,每一次生病,每一次遇到挫折,教师都要伸出热情的双手,给予真诚的帮助。有些老师课堂上对学生关爱有加,可一下课,就漠不关心,视若无睹。久而久之,学生也察觉老师心口不一,就减低了对老师的信任度,老师的感召力也随之下降。本来新课程就是师生共同的创新尝试,缺少这种亲和的关系,又怎么指望它能顺利进行呢?我校的一个班主任,身材娇小,秀声秀气。可学生信她服她,无论是班级工作,还是教学工作,师生都配合默契。后来一打听,原来当学生病了的时候,她总是煎好药送到教室里;当学生被雨打湿时,她拿自己儿子的衣服给换上,在种种真情面前,学生往往感动得直哭。这样的老师没有亲和力、教不好学生才怪呢?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新课标下的改革,不只体现在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形式多样的课程设置,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亲和的师生关系,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具备了这一基础,那么我们在教育改革中即使有时“山重水复疑无路”,也终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浅论新课标下老师与学生的亲和力(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新课标理念下的中考总复习(网友来稿)09-09
试论新课标指导下的古诗教学(网友来稿)06-12
亲和力是教师的生命线(网友来稿)10-26
新课标下的作文训练(网友来稿)07-02
新课标对语文教师的挑战(网友来稿)07-20
浅论《荷塘月色》的抒情方式(网友来稿)10-31
我国教育发展模式浅论(网友来稿)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