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面对课改,语文课堂存在的五大问题(网友来稿)
丁学东
为使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我旗顺利推进,“非典”过后,对全旗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研,结果发现突出存在五方面问题,因其普遍且典型,故有一提的必要。
一、 教师课堂的主宰地位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课堂中是平等中的首席。学习过程不是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的过程,更不是亦步亦趋于教师主观的教学设计。教师的作用更大的应是在课堂中不断的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愉悦、自由、共振的平台,让学生敢表达、会表达;给学生自主、自我的空间,让学生的个性敢张扬、能张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堂永恒的主题和底线。
二、 教师重课文内容的传授,轻学生的语言实践。
叶圣陶早就说过:语言是“习的”的产物。洪镇涛也曾呼吁:用分析语言取代学习语言是语文教学全局性的失误。然而,我们的课堂依然摆脱不了凯洛夫的语文教学桎梏,极尽肢解文章、剖析内容之能事,无视语文教学之根本--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如同下水才能学会游泳一样,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训练、离不开实践。
内容传授的出发点是将作者的写作意图等同于教学目的,其结果自然是将《绿色蝈蝈》讲成生物课,将《秃鹫之死》讲成环保课,将《愚公移山》讲成政治思想课┉。“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语文教学歧途当止了!
三、 唯教材、教参是从,不注重语文的拓展迁移。
语文课标强调教材只是语文学习资源的一部分。叶圣陶指出:“课文是语文学习的例子”。世界各国均采用文选的形式编写教材,原因在于文章吸纳了语言的精华,编者选文的目的是让教师通过文章或利用文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学文章本身。具体讲,教材是学习语文的手段、途径,课本不是“根本”,教参更不是“权威”。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囿于教材、囿于教参,要跳出文章教语文。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课堂上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注重拓展迁移,变“教材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材”,实现“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的大语文教学观。
四、 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探究是培养创新精神的科学途径,而质疑又是探究的具体形式。可见,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既必要又重要。目前,我们的语文课堂依然处于学生没问题,教师没培养问题意识的状态。应该说,涉足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是所有语文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五、 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仍然未得到重视。
表现为课堂中学生读书不动笔,不习惯自觉的随时笔录信息,讨论之前不思考,交流合作中不参与……。学生的积累习惯、阅读习惯几近于零!
新课程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专家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洞悉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的成功经验,不难发现,他的教育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成功。故此,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视同语文教学,视同不可割舍、永不言弃的语文教学。
阅读课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分支,课堂教学亦不过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形式,因此,上所列问题在当前我旗整个语文教学范畴内仅冰山一角、豹之一斑,难能盖全。诸如作文教学问题,综合性学习问题,课外阅读问题,语文评价问题,教科研问题……,都亟待我们以科学的手段辛勤的探究发现。“工作就是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蔡林森语),无庸讳言,为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寻求理论支持与实践策略是我们语文工作者真正有意义的劳动。
内蒙古赤峰市 巴林左旗教研室 丁学东
作者邮箱: dxd12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