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刘兰芝的两次拒婚(网友来稿)

时间:2024-07-20 20:22:06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刘兰芝的两次拒婚(网友来稿)

长沙市雅礼中学  徐昌才

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先后安排了故事主人公刘兰芝两次拒婚的场景描写。第一次是兰芝被休回家之后,县令遣媒上刘家为儿子求婚,兰芝断然拒绝;第二次是太守遣媒上刘家为儿子求婚,兰芝迫于兄长的压力,当场面应婚,实际上却是作好了抗婚殉情的思想准备。两次描写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对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作品主题思想都有重要作用。下面拟就两次拒婚描写的异同情况作些分析。

首先,兰芝态度不同。第一次拒婚,刘兰芝面对的是县令家的三少爷年轻帅气,窈窕绝伦,便言多才。这是许多年轻女子梦寐以求的意中人选,就连理解兰芝的阿母也劝她“汝可去应之”,兰芝却不为所动,她想到的是与仲卿离别时的铮铮誓言,与仲卿相处时的情投意合从而采取断然拒绝的态度:“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断”则罢,前面还加上一个表时间的副词“自”(马上,立即之意),表明兰芝几乎是不容思考、不须商量,立马拒绝。也可看出女主人的恪守爱情,忠贞不渝的高洁情怀。/第二次拒婚情况有所不同,先是登门求婚的人权势、地位、财富较之于县令儿子更其显赫,再是兰芝兄长横加干涉,以势利小人的家长威严逼迫兰芝,兰芝实在是出于无可奈何,只好表面上应允了这门婚事,从后文的情节发展可以看出,兰芝的爽快应婚(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实际上是已经深思熟虑,作好了殉情抗婚的心理准备。言行不一折射出人物面临二难选择时矛盾痛苦的内心世界,面对荣华富贵,兰芝不为所动;面对凶暴威压,兰芝巧妙周旋她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与自己相爱的人生死相随,永不分离。此情此志,撼人心魄,同时,第二次抗婚(表面上应婚)推动了下一情节的发展,有兰芝的表面应婚,才有下文的太守迎亲场面描写,而太守迎亲的场面之豪华富贵、热闹喜庆却又从侧面反衬出兰芝鄙弃富贵,忠于爱情的可贵品质。情节的发展又凸现人物性格,人物性格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这是《孔雀东南飞》在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特点。

其次,母兄态度不同。两次拒婚的描写,刘母的言行都表现出一种尊重女儿,善解人意的慈母胸怀,面对县令儿子的求婚,刘母先是劝女儿应允,当得知女儿与府吏有约在先时,又尊照女儿意见,出面拒绝媒人;第二次更是直截了当:“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完全站在女儿这一边,想女儿之所想急女儿之所急通情达理,满心慈善。而兄长的态度却大不相同,面对太守儿子求婚期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刘兄不满兰芝、刘母的选择,心烦意乱,威逼兰芝。“作会什何不量?”粗暴训斥,盛气凌人。“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趋炎附势,见利忘义。“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弦外之音是:“难道要我养你一辈子么?”兄妹之间,下逐客令,可见其尖酸刻薄,冷酷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面孔。

再次,两次拒婚情节的设置目的一致,都有其局限性。两次拒婚的情节设置,纯属虚构。一是突出了刘兰芝重情义,轻物利,丝毫不为荣华富贵所动的高尚情操,也为后文双双殉情作了充分的铺陈和渲染,二是太守县令两家求婚与焦母对刘的扫地出门形成对比,讽刺和抨击了焦母的专横凶悍,有眼无珠不识金玉相。突出正面形象,贬斥反面形象,表达了鲜明的爱憎褒贬之情。当然这种虚构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使人读来产生这样一种感觉:似乎下层人民的价值只有依靠上层社会的怜悯才能得到体现。这恰恰是一种鄙弃本阶层,迎合上层社会的奴顔媚骨,暴露出民众心理中庸俗的劣根性,当然这是时代的局限造成的,我们不可苛求古人。

 作者邮箱: xccwxx@163.net

【浅谈刘兰芝的两次拒婚(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刘兰芝的爱情抉择(网友来稿)07-27

刘兰芝之弃(网友来稿)09-26

刘兰芝与祥林嫂命运之比较(网友来稿)10-31

玉碎的声音--感悟刘兰芝之死及其它(网友来稿)10-11

造成刘兰芝爱婚姻悲剧的原因探究(网友来稿)10-26

刘兰芝的悲哀--读《孔雀东南飞》(网友来稿)07-02

纵横敷陈,形神兼备--刘兰芝与罗敷肖像描写比较(网友来稿)07-26

纵横敷陈,形神兼备(网友来稿)--刘兰芝与罗敷肖像描写比较09-19

从人文角度审视刘兰芝--与李若冰先生商榷(网友来稿)09-24

都是嫉妒惹的祸--浅析焦仲卿、刘兰芝爱情悲剧(网友来稿)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