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网友来稿)

时间:2024-07-27 18:13:4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04年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网友来稿)

江苏省淮安市淮州中学     刘锦全

2004年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网友来稿)

学习重点:

鉴赏和评价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E),属于创造思维,含两个要点: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其重点是鉴别和欣赏文章的语言、作品的形象、表达技巧,谋篇布局的表现力量,鉴别和欣赏文章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观点态度、主题的社会意义,并作出恰当评价。

鉴赏的前提是鉴别,而鉴别则和理解相通,离开了理解就无从鉴别;鉴赏的核心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的美的因素,达到某种美感享受;鉴赏的目的是批评;批评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它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审美判断,评价作品的优劣得失,或联系实际,展开联想,获得某种新的感受和认识。鉴赏不仅可以提高阅读和认识水平,而且可以培养创造性思维,陶冶思想情操。

对不同的文体,鉴赏的的方式、重点是有所不同的。对于?以记叙、抒情为主的文章,要善于反现撞击情感之“钟”,即作品或文章的美感因素,判断其审美价值及审美趣味,从而达到欣赏鉴别的目的。对于以说明、议论为主的文章,要善于把握文章的观点和价值。说明文要看是否说明事物的功用以及是否传达了新的观念,给人以新的知识或认识,议论文主要是对观点的评价,论点、论据、论证三者之间是否带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是否合理。

我们要建立理性的思维判断,客观、全面地评价文章的得失。

金题体悟:

1993年试题(北京、湖北、湖南、云南、海南、贵州六省市用)

27、作者为什么写孩子拔狗尾巴草、摘灯笼草,在黄瓜上刻伙伴的绰号?

28、起始句中,作者称青菜为“土地美丽的女儿”,结尾句中改称“土地忠诚的女儿”,为什么措辞发生了变化?

29、(1)这篇短文是用第几人称写青菜的?

       (2 )这种写法对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3)文中哪些语句用这种人称表述取得了比用其他人称表述更好的效果?

(举一例简要说明)

30、下面四句名言中,哪两句与《青菜》的旨趣最为接近?

(A)没有美德就没有幸福可言。--(法)卢梭

(B)植物的生命要从它的绿叶中显示出来。--(意)

(C)观察和和经验和谐地应用到生活中就是智慧。--(俄)冈察洛夫

(D)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中)李白

方法指导:

一、鉴赏评价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联系背景,知人论世

文章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不同时代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色,同一时代的作品,由于作家风格、思想的不同也具有不同的情调,即使是同一作家,也可以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动、个人感情的变化,写出不同情调的作品。

当然,这不是对鉴赏所有的文章都管用,而是对因时为事而作、表达作者特定思想情感的文章是必不可少的。

(二)把握整体,鉴赏局部

文章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而各个局部又是为整篇文章服务的,不能脱离局部而鉴赏文章,也不能脱离整体,鉴赏局部。要立足于文章的整体来鉴赏局部。这样,才不致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三)文道统一,鉴赏技巧

任何文章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鉴赏文章,不能割裂它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要抓住思想内容来鉴赏表现形式,要通过鉴赏艺术形式本体来体会思想感情。刘勰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足以见内容和形式在鉴赏时的重要关系。鉴赏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鉴赏文章词句的表现力。语言是文章的外壳,作家根据表达的需要遣词造句。因而培养从关键词句入手,来体会文章的内容入魅力的能力非常重要。

2、鉴赏文章修辞的表现力。

3、鉴赏文章的写作方法的表现力。

4、鉴赏文章的布局谋篇。

(四)正确评价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人的思想是很复杂的。文章的思想感情也往往不是单一的。表现积极健康的思想内容的作品,有的也可能带有消极的因素。因而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它,并能够正确地对待它。

总之,对作品的鉴赏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它需要有一定的文体常识、修辞常识、写作知识为基础。还要以正确的思想为指导,这样才能对作品做出公正的评价和鉴赏。

二、规律方法总结

(一)分析和评价文章的思想

一是概括分析。即对文章记叙描写的事物阐述论证的观点,介绍说明的道理,以及抒发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比较全面的概括、认识、分析、判断。

二是评价鉴赏。即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做出是非优劣高下的评价,并且进一步对其审美价值、审美情趣做理性的欣赏和鉴别。

评价的具体要求可以分析归纳为以下几点:

1、要以全面的深入的分析文章为基础。通过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再以正确的立场、观点评判文章内容。这样可以避免人云亦云,以偏全、主观片面的现象。

2、要全面、辩证地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3、评价要有理有据。

4、评价要具体充分,有深度,不可含糊笼统。做到这一点。要扩大视野,广闻博览,提高认识水平;评价要集中目标,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在申明自己的基本观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具体阐述文章的思想意义,使评价充实具体。

(二)分析和评价文章的表达技巧

文章的表达技巧,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方法来表达文章的内容的。具体地讲,主要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材料安排(主次、详略),行文章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铺垫、照应)以及意境创设,人物形象塑造,修辞运用等,一篇文章究竟运用了哪些技巧,由作者根据文章的题材内容,体裁形式决定。因此,分析语言,理解文章内容,必须认识表达技巧的作用。

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春来了,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嗤嗤的一声,将冷脸变成花面,一首澌淇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山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却如一床新翻的棉被。

那样妖,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浑沌无邪。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声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树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的。

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山村水郭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一段故事: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小孩在放风筝时猛然感到飞腾,一只患风痛的脚在猛然间感到的舒适,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在江畔涴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量来为这个季节命名:“春”。

鸟又可以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只翼丈量天的空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它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至于所有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容,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五个“唱”字和三个“那样”的句式,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样的好处?(6分)

①反复使用“唱”字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反复使用“那样”句式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运用拟人、排比等手法写春,由远及近,由大到小,愉悦而欢快地来到中华大地。②写“春”任性放纵,纯真淳朴,惹人喜爱的性格。解析①抓住修辞手法是拟人和排比。②连用“那样”起突出强调其性格的作用。

2.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说:“春天就是不讲理、不逻辑”,你对此作何理解?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正话反说,贬中寓褒,赞扬“春”催萌万物,让人心平气和。解析联系全文是歌颂春天,自然是明贬实褒。

3.综观全文,第四自然段是插叙,这段插叙的用意是什么?段中三个“之前”的作用是什么?(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写“春”名字的由来,写“春”名字的优美。

点出时间之久远,无可考证。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AC)

A.这篇散文作者用笔洒脱而工细,秀丽而豪放,大量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B.“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句流露出作者一种惜春之情、若失之感。

C.作者写“春泥”,既用“软溶溶”加以形容,又用“新翻的棉被”作比,是调动肌肤的触感来体味春的到来。

D.这篇散文表现出人、万物和大自然的和谐,表现出版人与人的统一这样的主旨。

E.这篇散文描绘了春的形象,倾吐了热爱春的心境,也流露出作者回归自然的热切愿望。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我穿过田野回家,正是仲夏时节,草地已经割完了。黑麦刚要动手收割。

我采了一大束各种的花朵走回家去。这时,我看见沟里有一朵异样的、深红的、盛开着的牛蒡花,我们那里管它叫“鞑靼花”。割草人竭力避免割它,如果偶尔割掉一枝,割草人怕它刺手,总是把它从草堆里扔出去。我忽然想要折下这枝牛蒡花,把它放在花束当中。我走下沟去,一只手钻到花蕊中间,把在那时正睡得甜甜蜜蜜懒洋洋的山马蜂赶走,就开始折花了。然而这却是困难的:且不说花梗四面八方地刺人,甚至刺透了我用来裹手的手巾--它并且是这样惊人的坚韧,我得一丝丝地劈开纤维,差不多同它搏斗了五分钟的光景。末了,我把那朵花折了下来,这时花梗已经破碎不堪,并且花朵已经不那么鲜艳了。此外,由于它的粗犷和不驯,同花束中娇嫩的花朵也不协调。我惋惜我白糟蹋了一枝花,它本来在自己的位置上是好好的,于是把它扔掉了。“然而生命是多么富于精力和力量啊,”我回忆折花时所费气力,想到:“它是如何努力地防卫着,并且高傲地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啊。”

在我前面道路的右边,发现一棵灌木。当我走近的时候,我认出这棵灌木仍然是“鞑靼花”,跟我徒然把它的花折来并且扔掉的那棵一样。

这棵“鞑靼花”有三个枝叉。其中下枝已经断了,残枝像砍断的胳膊突出着。另外两枝都有一朵花。这两朵花原是红的,现在变黑了。一枝是断的,断枝上有一朵沾了泥的花牵拉着;另一枝也涂抹了黑泥。但仍然向上挺着,看样子,整棵灌木曾被车压过,过后才抬起头来。因此它歪着身子,但总算站起来了。就好像从它身上撕下块肉,取出五脏,砍掉一只胳膊,挖去一只眼睛,但它仍然站了起来,对那消灭了它周围弟兄们的人,决不地头。

“好大的精力!”我想着,“人战胜了一切,毁灭了成百上千的草芥,而这一棵却依然不屈服。”

([俄]列夫●托尔斯泰 )                 

6、作者在第二段中着重描写了牛蒡花的“搏击”过程,其目的是(15字以内)

答:□□□□□□□□□□□□□□□

7、作者折牛蒡花,先用“搏击”,后又改用“糟蹋”这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变化?(30字以内)

答:□□□□□□□□□□□□□□□□□□□□□□□□□□□□□□

8、作者写路边的牛蒡花,突出了它的什么品性?(10字以内)

答:□□□□□□□□□□

9、作者写沟里的牛蒡花后又写路边的牛蒡花,这样写的妙处是(40字以内)

答:□□□□□□□□□□□□□□□□□□□□□□□□□□□□□□□□□□□□□□□□

10、下面是对本文的评价鉴赏,贴切的是(多选)(            )

(A)作者写沟里的牛蒡花是亲手去折取,用亲身感受来突出它的品性。

(B)作者写路边的牛蒡花则是从观察的角度“看”到了它蕴含的精神。

(C)写两株牛蒡花都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一株比另一株更加坚强不屈。

(D)描写两株牛蒡花都用了拟人修辞格,而后一株更明显的拟人化了。

(E)作者通过描写牛蒡花来赞扬“百折不屈、宁折不弯、见义勇为”的大无畏精神。

阅读下面一篇短小说,完成12~~15题

病      人

(1)每天下午,她都要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清澈。虽然病号服并不合身,但并不能掩盖住她的典雅的气质。

(2)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表现得非常耐心。我想,她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

(3)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书,又整整齐齐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

(4)楼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拥了进去,电梯马上有了反应,发出“受不了”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

(5)下一趟的人照样很多,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摁。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大伯忍然没有明白什么是“双层停”。说话间已经到了8层。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肯下。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请等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7层。其实楼梯离电梯也就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想:这人真多事。

(6)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蓝的小伙子自言自语: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呢?她主动接过来说,是的,往左拐。

(7)电梯到了14层,一位急忙下电梯的姑娘不小心丢下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塑料袋里有几合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钮并捡起那枝玫瑰,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想把这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对于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温馨的玫瑰,可以疗伤的玫瑰。

(8)但她没有想到,她的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啪”的一下就把电梯给关上了,并且触动了上行按钮。“神经病!”女士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没有发泄干净,继续说,“真的,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病人。”

(9)“噢,我觉得她的行为不太正常。”另一个人接着说。

(10)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大家觉得她的行为不太正常。

在第(1)段中,“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这一句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衬托出她对生命的热爱和典雅的气质

在第(3)段中,“起风了”这一句交代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自然转入具体情节的叙述

小说为了塑造“她”这个鲜明形象,凸现主旨,重点描写了电梯中的几个场景,请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场景:在电梯发出超载警报时,“她”从人群中主动挤出来,等下一趟;“她”帮农民模样的大伯上楼,可是电梯内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不回应“她”的请求;“她”帮一位姑娘捡起一枝玫瑰,被人关在电梯外,被某些人称着精神病人。

小说以“病人”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鲜明,表明思想、道德上的欠缺比生理上的疾病更可怕、更危险,因而更需要治疗。

结尾处“觉得她的行为不太正常”和“觉得她的行为不太正常”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对比手法表现了世俗的评价,把作为病人的“她”与作为健康人的“大家”放在鲜明的对照中,暗示并深化了主题。

                                                                                                 编著:刘锦全

参考答案:

1、B  G  F             2、B             3、D            4、A  C  D              5、B  C

6、突出牛蒡花的坚韧、粗犷和不驯。(答“突出与众不同、富于力量、高傲防卫”亦可,但“突出”二字不可少)

7、作者由想拥有它到很敬佩它,并为自己折花而惋惜。(要突出感情变化的过程)

8、顽强,不屈服(或“有旺盛的生命力”亦可)

9、相互映衬,使描写对象更清晰,形象更丰满,精神更突出,主旨更显豁。(“妙处”要从表达效果上说)

10、( A、 B、 D )

 作者邮箱: sina.402818@ljq.com

【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方法(网友来稿)12-16

现代文阅读四步法(网友来稿)12-16

阅读的切入新探(网友来稿)12-16

小说阅读鉴赏指要(网友来稿)12-16

整体阅读要素之我见(网友来稿)12-16

跟新一届高三语文老师交流复习经验(网友来稿)12-16

接受美学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网友来稿)12-16

话题作文指导(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2-16

语文的生命之创造语文(网友来稿)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