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口同声和异口异声(网友来稿)

时间:2022-12-16 15:46:5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异口同声和异口异声(网友来稿)

张怡球  

   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能“异口同声”回答,是一堂成功的课。于是,课堂上学生“异口同声”回答的现象蔚然成风,甚至是在当今一些优质课上这种现象也屡见不鲜。然而,对于实施新课程,这种认识实在过于偏颇。

    诚然,“异口同声”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如果教师只停留在学生的“异口同声”上,势必制约学生思维的发展。造成这一现象原因有三:其一,教师课前没有精心备课,课上只好设计简单而无味的问题搪塞,诸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只要少数学生领头,其他学生便跟着齐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好”或“不好”,人云亦云、随声附和,表面上课堂气氛活跃,却没有真正调动全体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其二,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成功课,便经过包装预先把答案告诉了学生,表面上是成功的,实则学生的回答是背答案,并不是经过思考得出的;其三,教师片面追求教学质量,便把所传授的知识设计成“标准”问题,再层层设障碍、步步设陷阱,逼着学生往下跳,千方百计把学生引诱到唯一“标准答案”上,学生的回答是教师设计的圈套。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参与探讨,而是依赖于教参,甚至有的照本宣科的读“标准答案”,充当知识“复制者”与“留声机”的角色;学生不是学习的主人,而是充当知识“接受器”与“活书橱”的角色,这样的教学方法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与素质教育并行不悖。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教育。要创新,就要放手;要放手,就要允许学生“异口异声”。

要使学生“异口异声”,必须调动全体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没有“异口”,称不上“全体”;没有“异声”,就体现不出思维的自主性。只有面向全体学生,启发学生的思维,才有“异口异声”,每个学生的思维才有积极地、主动地施展的机会。

    要使学生“异口异声”,必须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学生个体不同,认识当然不同。比如,阅读《红楼梦》,50个学生就有50个林黛玉。新课程标准也是这样要求的,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有多元表现。正如《语文课程标准》阐述那样:“阅读是学生个体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即使有的学生理解错误,也要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讨论与合作。难点愈讨论愈明,错误愈讨论愈清;合作,学生思维就越来越开阔。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才有形成的条件。

要使学生“异口异声”,必须鼓励学生不满足一个答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如,有这么一个题目:从下列四种图形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各不同的来,A、○,B、△,C、        ,   D、       。人们往往认为只有B答案是正确的,这是因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不知地根深蒂固。事实上,答案A是正确的,因为唯一没有角的图形;答案C也正确,因为唯一由直线构成的图形;答案D也正确,因为唯一由直线和曲线构成的图形。只有不满足一个答案,才有新发现。美国实业家罗兰布歇内尔在边看电视边想:“光看太没意思了,还有没有其他作用?”于是,他把电视接受器作为实验对象,发明了对战型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不满足一个答案,让学生大胆探究,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得以充分发展。

     因此,在实施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异口异声”回答。即使没有任何结论,也不失一堂真正意义上的好课。这样,“一千个读者也许有一万个哈姆雷特。”

 作者邮箱: lxzxzyq@163.com

【异口同声和异口异声(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案03-17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稿03-28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稿07-06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案09-20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稿07-03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说课稿12-22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05-13

《日新月异的电视机》教案08-25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03-18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稿13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