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剖析语言 情理自现--《灯下漫笔》(节选)教学新探(网友来稿)
安徽省霍山县佛子岭中学 余 萍
《灯下漫笔》(节选)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杂文。杂文是散文的一种,因此本文的鉴赏重点是散文的情和理,是品味文章理性分析中所包含的强烈的激愤之情。鉴赏的基本条件是领会其深刻的主题,而这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理解主题思想必须以理清文章脉络为前提。如果在文章结构、主题和表达艺术三者之间能寻找到一个有效的切入点,既突出重点,又突破难点,自然会走出“鲁迅先生作品教师难教、学生难读”的怪圈。
语言是内容的外壳,是表情达意的工具。鲁迅先生杂文以个性化著称,他的作品不用署名,单看语言,就能辨识。教学中,我尝试以此为突破口,果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方法有:
一、抓住过渡句,理清文章结构脉络
《灯下漫笔》(节选)虽为“漫笔”,但结构严谨,脉络分明。阅读时,只要抓住过渡句便可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全文共1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收尾句是“但可惜后来忽然受了一个不小的打击”,第二自然段起始句“就是袁世凯想做皇帝的那一年”,第三自然段 “我还记得那时我怀中还有三四十元的中交票”,前3个自然段密不可分,叙述了自己以及普通老百姓所亲历的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钞票兑换现银,第四自然段起始句“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甸甸地觉得安心”则先写感受,再引出观点:“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以后,还万分喜欢”。而这一判断是需要加以论证的,于是第五自然段紧接着就有“假如……”开头,进行假设性的心理分析与论证,当然仅仅是假设推理是远远不够的,作者又从几千年的中国史中寻求证据,这便是第六至十一自然段的内容,第十二自然段起始句“现在入了哪一时代”一问,将思绪从历史的长河拉回到现实中来,第十三自然段“但我们也就都像古人一样”写出大多人的心态,第十四自然段用“自然”一转,发出振聋发聩的一吼:“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第十二自然段明显是一条分水岭,第五自然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假设心理性分析与前文有关“银元”的得失心理显然具有相似性,是对上文的补充说明,理所当然归为第一部分。由此可见,全文的总体思路为:第一部分(1~5)对现实的抨击→第二部分(6~11)对封建社会历史的批判→第三部分(12~14)回到现实,提出使命。而这些过渡句则是把握文章结构的一把钥匙。
二、抓住关键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三大部分的三个关键句:⑴“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以后,还万分喜欢”;⑵“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⑶“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再围绕这三个关键句设置三个问题:⑴文章由“钞票贬值”的日常小事想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钞票贬值”和“极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作者为什么说“极容易变成奴隶”,为什么成为奴隶还“万分喜欢”?⑵作者把中国百姓的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中的处境概括为两个时代,试从文中找出依据,并谈谈你的看法。⑶作者所处的是哪个时代,他所号召青年创造的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是怎样的时代?现在是21世纪了,“第三样时代”是不是已经来到了呢?为帮助学生理解,可在讨论第三个问题时补充交代时代背景和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这三个问题解决了,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就不再深奥了:作者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第一个问题),并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国民的愚昧和麻木,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第二个问题),号召创造自由和民主的新时代(第三个问题)。
三、抓住关键词,品味文章的表达艺术
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抓住关键词揣摩语言,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和难点句,也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文中情感化议论的艺术特色。可以围绕课后练习展开,也可逐段赏析。鲁迅杂文的最大特色是它的形象性,用极为形象的语言造成意象,并进行高度哲理化的议论。因此,动词、形容词特别是那些褒贬色彩分明的词语是重点赏析对象,同时还要注意修辞方法的运用。例如文章第一部分,作者在叙述事件中着意突出了“人”的心理变化,注意以下关键词:开始换钞票时的“乐意”,停止兑现时的“不甘心”与“恐慌”,最后打折兑换,吃了亏以后的“非常高兴”与“更非常高兴”;“银元装在怀中”,感觉却大不一样,开始只觉得“沉重累赘”,后来却是“沉甸甸地觉得安心,喜欢”,这种心态,就是奴隶心态。鲁迅先生冷静自嘲,真实可信。第五自然段通过打比方、设问和引用等修辞方法的运用,愤怒抨击了封建暴政,暴露了国民的奴性人格,讽刺了所谓的“太平盛世”,不过就是“略等于牛马”的时代,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痛恨之情。“羡慕”、 “心悦诚服”、“恭祝”,“将人不当人”、“乱离人,不及太平犬”是理解情理的关键。第七自然段的关键词是“中立”、“属于”、“杀掠”、“希望”和“决定”,作者既深切同情老百姓遭受官兵蹂躏的悲惨命运,又讽刺国民的麻木不仁,批判国民缺少反抗精神,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溢于言表!而文章最后一段“无须反顾”、“前面还有道路在”、“未曾有过”等,表达鼓舞,寄予希望。
局部赏析后再回到整体:“文中说理主要涉及哪几个方面?渗透着哪几种情感?两者如何交融在一起?”答案已寓于分析之中:全文有愤怒,有讽刺,有批判,有同情,还有希望,鲁迅把他对中国社会历史和现实鞭辟入理的理性认识融化在如此复杂强烈的感情之中。“理中生情,情理交融”的艺术特色不言自明。
(通讯地址: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2002级教育硕士 邮编:241000)
作者邮箱: fzlyuping@ah163.com
【剖析语言 情理自现--《灯下漫笔》节选教学新探(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阅读的切入新探(网友来稿)12-16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2-16
《离骚》(节选)[新教材]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2-16
学生自课小结(6则)(网友来稿)12-16
大自然的语言(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2-17
语文创造力评测方法新探(网友来稿)12-16
漫谈诗歌教学(网友来稿)12-16
分层教学浅议(网友来稿)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