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在阅读好书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青春读书课总序】
钱理群
(一)
简直不敢相信,这厚厚的七大卷书竟出自于一位普通的中学老师一人之手。--我编过类似的中学生课外读物:《新语文读本》,我们是动员了十多位朋友,先后折腾了两年,才编出来的,其中的艰苦,我是深有体会的。因此,我懂得这数百万字的份量。
对于一直在关注、思考中学语文教育的我,这套书更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当我发现在许多重要的教育理念、编辑思想上,我,以及我们《新语文读本》的朋友与本书的编者严凌君确有相通之处,自有一种志同道合的欣慰感,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反映了一种共同或类似的教育思潮的;而当我进一步发现,严老师的思考有许多属于他自己的独立创造与开拓,更是感到由衷的喜悦。这正是我要感激严凌君先生以及他的学生的:他们的试验激发与深化了我的思考。
因此,我十分乐意为本书写序,也借此向严老师,以及一切处在教育第一线的语文老师们,表示我的最大的敬意。因为只有他们,才是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主力,如果不能保证中学语文老师自由言说的权利,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并且落实到他们的具体教学实践中,中国的教育改革,就会如有些老师所担心的那样,仅仅成为一阵喧嚣。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成败,全系于语文老师的文化、精神素质和主动精神。严凌君老师编写的课外阅读教材和他主持的深圳育才中学“青春读书课”的成功,之所以如此令人振奋,就是因为这是期待已久的第一线老师的个性化的言说,他们对中国语文教育的思考与追求的独立表达;而且我知道,像严凌君这样的已经或准备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在努力实践的老师,其绝对量并不小,而且将会越来越多:这正是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希望所在,也是这套读本的独特价值所在。
(二)
严老师说,他的读书课和他编的教材,都是他送给学生的“礼物”。听听学生的反应,是不能不为之感动的--“读书课给予了我们一个和伟人交流的机会和氛围,再不是和网友胡侃,不是包围在数理化题海里,不是每天重复过着日子,平庸地思考。它让我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一群人,在思考着这么一些问题,发现原来世界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知道原来我们祖先是这样一步一步地走向文明……。老师的一句解说让我们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引起太多太多的思考--我们到底为什么活着?自由的意义是什么?……原来活在这个世界上,不仅需要知识,还需要那么一点精神的支柱;我终于懂得,不仅需要知识武装自我,还需要有精神来升华自我。”
这里,涉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中学教育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知道,中学阶段,正是人生的起始,是人的个体生命的“童年”。而中学生活与人际关系的相对单纯,无邪,明亮,充满理想,就使得中学更是人生中的梦之乡,它不可重复,留下的却是永恒的神圣记忆:一个人有、还是没有这样的神圣记忆,是大不一样的。中学阶段当然需要学习知识,但更要通过知识的学习,构筑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即使带有梦幻色彩,但却会为终生精神发展垫底,成为照耀人生旅程的精神之光;而且可以时时反顾,是能够反归的生命之根。
严老师正是从构建学生精神家园这一大视野,去思考与设置他的中学阅读教育的作用与方式的。他提出了两个非常有意思的概念:“平面的生活”与“立体的生活”即“第二生活”。所谓“平面的生活”是受具体时空限制的,是偏于肉体的,物质的;而“立体的生活”则是精神的,心灵的生活,是超越时空的。中学生就其平面生活而言,显然是狭窄有限的;但却可以通过书籍这个秘密通道,打破时空的限制,穿梭古今,漫游于人类所创造的精神空间,这不仅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精神生活面,而且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精神生活的质量:在与创造人类与民族精神财富的大师、巨人的对话中,重新经历他们在书中所描述的生活,自会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神境界。
由此而形成了一个基本理念:“在阅读好书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一理念是贯穿全书的。
严老师的这套读本共分七卷;按我的理解,似乎可以分为三大板块。初级读本一至三卷《成长的岁月--我的学生时代读本》、《心灵的日出--青春心智生活读本》与《世界的影像--文学理想启蒙读本》,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生命读本”,是和学生一起讨论他们从童年到少年、青年的生命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精神命题,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和自己赖以生存的世界。其中又贯穿着两个教育理念:“成长的权利”与“敬畏青年”。严老师满怀激情地这样写道:“从出生到大学毕业,一个人要用二十几年来求学,在这个期间,他无须对社会有所贡献,他的任务就是学习、成长”,于是就有了“成长之美”与“成长的感觉”,更重要的是,还有“成长的权利”:“儿童的权利,就是探索、发现和成长的权利”。而“青春时代不只是为了成年生活做准备,它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最多的梦想,最纯的情感,最强的求知欲,最真的人生态度……。让我们一边欣赏自己青春的美,一边为自己的未来播种”。应试教育的最大问题正是在对孩子仰望天空的幻想的权利的剥夺,好奇、探索、发现、创造的欲望的压抑,用残酷的生存竞争,打磨年青人生存的锐气,消解他们的理想与青春激情,最终把学生变成一个“成熟”的庸人。严老师的读本所要做的工作,不过是要把“属于孩子的还给孩子”,放手让他们自由而健康地成长。
高级读本第一卷《古典的中国--日常生活人性读本》,高级读本第二卷《白话的中国--二十世纪中国人文读本》,高级读本第三卷《人类的声音--世界文化随笔读本》,则可以视为“文化读本”。严老师也自有独特的理解与处理:讲中国古代文化,他强调要引导学生“看中国人如何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知道中国民族文化的好处,才能高高兴兴地做一个中国人”。他认为,引导青年学生“阅读二十世纪白话文本”,“就是认识二十世纪的中国,从文字上为百年中国把脉”。这是刚刚过去的历史,与“现在的中国”现实生活有着血肉联系,对于今天的学子是更为休戚相关,也更重要的:“书籍一定要与人痛痒相关才值得去读”。而讲到外国文化,他这样开宗明义:“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世界,是我们共有的世界;一切的文化都有我的一份;一切的声音,都有我的音量”。他要引导学生建立一种“人类的家园”意识:一切非本民族的文化都不是“它者”,而是“我”的一个部分;“我”也应该对人类文化的创造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一卷《人间的诗意--人生抒情诗读本》,是以“诗歌”为“读书课”系列读本作“结”,这里包含着对“诗”与“年轻的生命”的内在联系的深刻理解:“几乎在每一个人的人生中,都有一段诗意盎然的岁月,仿佛只有诗歌才能述说满腹的心思、书写对生活最初的感应。每个年轻人天生的就是诗人”。引导孩子读诗,写诗,用诗来陶冶心灵,营造诗的家园,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是带有根本性的。严老师所要做的,正是要恢复诗歌本身,以及中学诗歌教学所应具有的神圣地位。从整套书系的结构上看,这显然是一个提升:将所有的阅读,思考,讨论,都升华为纯净而丰厚的心灵的诗。
这不仅是对生活的诗意把握,更是对语言的诗意的感悟。“汉语家园”是“精神家园”题中应有之义:母语,是一个人存在的永远的皈依。引导中学生感悟汉语之美,感受正确而自如地用汉语表达自己的快乐,建立与母语的血肉联系,将母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根扎在心灵的深处,并在此基础上构造起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是中学语文教育的根本,也是严老师这套读本的归结点:这里充溢着思想之美,文学之美与语言之美,相信孩子们会喜欢它,成年人,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也能从中受到许多启示。
2003年4月20日-4月29日,为防病毒传染封闭于家中,陆续写成,原文两万余字,7月19日删节成此文。
【在阅读好书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相关文章:
快速、高效阅读教学法的构建09-18
小班早期阅读《好饿的小鸟》09-12
构建阅读生态,打造书香校园(教师中心稿)09-13
饺子还是自己做的好(网友来稿)09-30
种好自己的草 教师随笔09-06
课外阅读,风景这边独好(网友来稿)06-28
大班阅读教案:《我,喜欢我自己》03-25
书中还有颜如玉吗?10-11
反省自己考试没考好检讨书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