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细微之处见精神----浅谈语序在表现人物心理方面的作用(网友来稿)
马莉 河北威县一中语文教研组 邮编:054700 wxmali@163.com
汉语以意合为多,语序成了汉语的主要语法手段之一,词序的变化会引起句子组合关系的变化,同时导致其语义的改变。合理的语序反映着词语间的联系,反映着作者表述时的思路,更能体现出作者在刻画人物心理方面的高超艺术。
同样的两个句子,哪句在前,哪句在后,都很有讲究,即使是在某个语段中处于并列关系的两个部分,其前后顺序也要细心斟酌一番。这看似细微,其实不然。现结合中学课文中的几则典型例句略作分析。
大文豪巴尔扎克为了入木三分地揭露葛朗台嗜财如命的本性,选用了好几个典型环节,其中,葛朗台在听说自己的太太“病得厉害”,需要“悉心调养”时,立刻脱口问医生:“要不要花很多钱?要不要吃药呢?”尽管葛朗台不想让自己的太太马上死去,因为太太一死,她的遗产就要让女儿继承,而这对他来说“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但那些毕竟要等太太死后才会出现,而花很多钱调养妻子却是近在眼前的,爱财胜过爱命的守财奴怎么能不为此而揪心呢?因此,他的第一个反映就是“要不要花很多钱”,而后才想到“要不要吃药”,如果将这两句的顺序更换一下,内容没什么变化,尽管仍然能刻画出他那丑恶肮脏的灵魂,但其力度和效果无疑要大为逊色。
中国文学家鲁迅先生的名篇《祝福》中也有类似的神来之笔。
小说中的祥林嫂再到鲁镇后,越发受到人们的嘲弄和歧视。封建卫道士鲁四老爷煞有介事地告诫四婶不能再让祥林嫂帮助祭祀祖宗,所以当祥林嫂按照原来的习惯去拿酒杯和筷子时,四婶便大喊:“祥林嫂,你放着吧。”而祥林嫂捐了门槛之后,自以为赎了一世的罪名,因此,祭祖时,便坦然地又去拿酒和筷子,此时,四婶又一次喊道:“你放着罢,祥林嫂。”同样是制止祥林嫂,为什么有这个区别呢?这正是鲁迅先生的匠心独运。开始,尽管四婶也看不起祥林嫂,但祥林嫂的遭遇的确可怜,况且,她曾在鲁家做过不少事,念其旧情,四婶多少也会“客气”一些,所以就先喊她一声,再叫他“放手”,但祥林嫂的悲哀逐渐地只值得大家唾弃了。这样,当祥林嫂在四婶看来是屡教不改地去拿酒杯和筷子时,自然有些怒不可遏,所以就毫不客气地先让她“放手”,又怕她没听明白,才补充了一声“祥林嫂”!此处,这一前一后的调换,把四婶---也是所有的鲁镇人----对祥林嫂越来越歧视、越来越冷漠的心态表述得淋漓尽致。
孙犁的小说《荷花淀》中有这样一幅情意融融的画面,丈夫水生很晚才回家,细心的妻子发觉他“不像平常”,就关切地问一句:“怎么了,你?”按照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你怎么了?”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一倒装句式呢?原因有二,其一是当时只有他夫妻二人,妻子自然是对丈夫说话,所以此时的“你”并不需要突出,放在后面,更加自然,更加贴近生活;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采用这一倒装句式,把“怎么了”放在前面,则能极为细腻地刻画出妻子对丈夫的关切之情;正因为妻子十分关心自己的丈夫,所以,在觉得丈夫“不像平常”时,肯定会先问“怎么了”。而如果采用“你怎么了”这一顺序,不是淡然寡味了吗?
以上几则典型例子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几个句子,甚至是一个句子的几个部分,怎样确定其前后顺序,大有文章可做,真可谓细微之处见精神,重视这一细微之处,体味这一细微之处,对我们分析作品、理解作品。对我们尝试写作,都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邮箱: wxmal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