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人类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脸?
脸是人体最引人注目的部位,也是人们互相识别和了解的依据。为什么人们的脸各不相同?“塑造”脸的动力是什么呢?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无论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无论是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以及行为习性,无一例外。脸也是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产物。白种人的头发是亚麻色的,略微有点透明,这是适应高纬度地区寒冷环境的结果,因为这样容易使头皮吸收太阳光的热量。反之,黑种人的头发黑色卷曲,有利于阻隔太阳光带来的热量,保护大脑。这是适应热带环境的结果。同样道理。南部非洲人的鼻梁低而短,而埃塞俄比亚人的鼻梁高而长,这是由于埃塞俄比亚地区海拔高、气候冷的缘故:高而长的鼻梁可以增大鼻腔容积,温暖湿润吸入的寒冷干燥空气,使肺得到保护。黄种人倾斜的凤眼和眼睑内的褶皱,可能与亚洲中部地区多风沙有关。这种结构可以保护眼睛,使之免受风沙尘土的侵袭。诸如此类的脸部特征,都可以用适应自然环境来加以解释。自然选择成了“塑造”人脸的一大动力。
然而,也有一些脸部特征是很难用适应自然环境来解释的。非洲黑种人的嘴唇厚而突出,可是白种人的嘴唇却薄而不突出,这是怎么形成的?有些民族的男子中间,络腮胡须非常普遍,而另一些民族中络腮胡须者十分少见,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达尔文认为,人类脸上的许多特征是“性选择”的结果。例如,原嘴唇、高鼻梁、络腮胡须等脸部特征,在一些种族、部落中被视为健美的标准,具有这些特征的人容易找到配偶,有更多的机会留下后代,于是这些睑部特征便在人群中逐代普遍化。
近年来,另一种解释“塑造”脸部特征动力的理论正在崛起,这就是“中性突变漂变学说”,又称“非达尔文主义进化学说”。1968年日本遗传学家木村资生,在英国科学杂志《自然》上,发表了《分子水平上的进化速率》一文。翌年,美国的两位科学家雅克金和托马斯朱克斯,在美国杂志《科学》上发表了《非达尔文主义进化》一文,于是以“中性突变”为基础的分子进化学说逐渐形成了。
这个学说认为,从分子水平看,大部分突变对于生物体的生存既不产生有利的效应,也不酿成不利的后果,因此,这类突变在自然选择中是”中性”的。在亿万年中,生物体内的基因不断地产生“中性突变”,它们不受自然选择的支配,而是通过随机的偶然的过程即遗传漂变,在群体中固定下来或是被淘汰,结果就造成了基因和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实现了分子的进化。
生物体的所有特征都是由遗传基因控制决定的,脸部的各种特征也有着不同的控制基因。例如,单眼皮和双眼皮各有其 不同的基因型,在一个很大的人群中,单眼皮基因型和双眼皮基因型所占的比例为一稳定的值,称为基因频率。如果让这一人群自由通婚繁殖,基因频率将从一代到另一代维持不变。这就是有名的哈代范堡遗传平衡定律。然而,如果这一人群分成若干小群,迁移到一些地理上相互隔离的地区。小群中某些性状基因频率,就可能与原来大群中的不同。经后,随着这一小群的盛衰变化,基因频率随机改变,后代中出现这些性状的个体数也会发生变化。这就是遗传漂变。
在美国宾州有一种“敦克尔人”,是18世纪初从德国西部迁居来的。他们在本族内通婚,形成了一个半隔离的小群。如今,敦克尔人的脸部特征不同于德国西部人,也不同于宾州的其他美国人。这是遗传漂变的结果。生活在北极的白人、瑞典人、德国人、意大利人的脸部特征各不相同,但是,他们是同一祖先的后裔,是遗传漂变“塑造”出形形色色的脸。
除了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还有没有“塑造”人脸的其他动力呢?在人脸的进化中,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的关系如何呢?回答这些问题还需要时间,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人类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脸?】相关文章:
动物脸说课稿11-14
美术我的脸教案05-01
动物的脸教学反思02-02
人类的朋友教案10-12
找不同教案03-07
我的脸中班美术教案03-09
有趣的脸小班美术教案03-11
人类自我的老子初见12-16
大班社会有用的筷子教案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