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美读与苦读并重(网友来稿)
浙江省景宁县城北中学 张志盛 邮编323500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能益智,能怡情养性。古人告诉我们:“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对于中学生来说,加强课外阅读是极其重要的。如何进行课外的阅读?我以为应该美读与苦读并重。
美读,就是率性而读,是非功利的阅读,根据自己的阅读口味,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来读,爱什么便看什么,无须勉强,把阅读作为一种享受。每个人的个性、年龄、经理、知识结构是不相同的,他们对书籍的偏爱也会不一样,有人喜欢品味唐诗宋词的韵味;有人喜欢体悟优美散文的意境;有人喜欢感受武侠小说的刺激;有人喜欢欣赏言情小说的缠绵。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甚至喜欢阅读《汉语词典》。对于自己喜爱的书籍,阅读起来就不会觉得是负担,相反,“精骛八极,神游万仞。”可以完全陶醉于其中。高尔基说:“读一本好书,就好象跟许多品德高尚的人交谈。”他是把书籍作为他的朋友,与朋友交谈,何累之有?
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应该有“美读”,特别是对于不喜欢阅读的同学,这有积极的意义。我曾经对我所任教的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过调查,在“你喜欢课外阅读吗?”一项中,选择“否”的占31%。这绝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数字。如何培养阅读兴趣?“美读”是一个好方法。选择
一本自己愿意看的书,读出滋味来,读出爱不释手来。开始时,可能会有勉强,但一旦你被书的魅力所吸引,你便能真正与书为友了,也便能真正喜欢阅读了。对于已经喜欢阅读的同学也一样,因为“美读”是一种无负担的阅读,是阅读的兴趣之源,它可以进一步巩固你的阅读兴趣。
当然,光有美读是不够的,因为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是有局限的,在美读基础上还要强调“苦读”。苦读,就是有负担的阅读,是有目的的阅读,是有所得的阅读。在我们传统的读书经验中,更强调这种阅读。“板凳要做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正是对“苦读”的一种写照。据载,明代散文家张缚每读一篇文章,都要抄一遍,然后高声朗读后烧掉,这样反复进行七次,直至把文章彻底领悟,烂熟于心为止。张缚正是靠这种“苦读”成为当时有名的学者。他也欣赏自己的这种苦读方法,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七录斋”,并把自己小文集取名为《七录斋集》。
“苦读”要有所选择。每个人的精力有限,尤其是中学生,课业负担很重,课外时间有限,更要有所取舍。如清代怪才郑板桥所言:“五经、二十一史、臧十二部,句句都读,便是呆子;汉魏六朝、三唐、两宋诗人,家家都学,便是蠢材。”他认为,一部《史记》百三十篇中,最精彩的是《项羽本纪》,其中最使人可泣的是“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几段,只需对这几篇反复诵读,而无需篇篇都精。中学生应该选择那些已经受了历史淘洗的名家名篇来“啃”。
“苦读”要讲究方法的。讲方法才能高效率,讲方法才能有所得。张缚的“七录七焚”读书法虽然很苦,但对他来说,无疑是最有效的。阅读方法的提法很多,“速读法”、“猜读法”、“质疑法”,不一而足。关键是要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鲁迅喜欢“杂读法”,什么书都读;高尔基喜欢采用“蜜蜂采花酿蜜”式的读书法;左思喜欢用“抄录思考”法;陶渊明提倡“好读书,不求甚解”;杨振宁提倡囫囵吞枣式的读书法。这是因人而宜的,勉强不来。适合自己的方法只有自己去尝试,去摸索。但有一点倒是许多读书人所共同推崇的,那就是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极力提倡的“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在书上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做点眉批,写点心得,这会使你的所学更加牢固。
“苦读”要学会思考的。宋代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问,疑则有进。”读书求知要勤于思考,敢于质疑,要善于用自己的脑子去探究,作者是如何感悟事物的?他的观点是否全面?他的左证材料是否有漏洞?自己所知道的对于这一问题还有哪些看法?只有用自己的眼睛和脑袋来看书,才能拨开层层迷雾,升华大千世界,才能“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美读”能读出兴趣,“苦读”能读出学问。
作者邮箱: jnzzs623@163.com
【美读与苦读并重(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宽容之美(网友来稿)06-27
山水之美(网友来稿)09-30
朦胧亦美(网友来稿)11-07
赏析罗敷美(网友来稿)09-24
《摆渡》之美(网友来稿)10-21
美教诗歌(网友来稿)08-13
怎样指导学生美读课文(网友来稿)07-02
中学课文语言的幽默美趣读(网友来稿)08-15
《伟大的悲剧》美点探视(网友来稿)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