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新课改的几点感受(网友来稿)

时间:2024-09-04 16:20:59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议新课改的几点感受(网友来稿)

郭河二中  李光梅

新世纪之初,赶上了语文课改的浪潮,我们在使用人教社编辑出版的七年级语文教材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了初步的感受,“尝新”之味。 

一、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作了新的表述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代表了现阶段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 

新编语文教材追求人文教育与语文能力培养的协同互补,在语文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丰赡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人文教育的同时,又使学生文化品位、语文素质得以提高。精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美文,通过“研讨与练习”等活动来加强对语文中的文化内涵的整体感悟和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在这里,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课程标准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根据时代的发,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例如,强调学会略读和浏览,要求学生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包括网上学习)的能力;突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和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又如,要求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努力吸收人类进步文化的营养。又如,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写作、有创意的表达;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这些新的要求,是课程标准在注重更新观念,借鉴国外课程理论,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样做,有力地增强了课程标准的现代意识,有利于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人才。

例如  在“研讨与练习”设计方面,每课基本上都安排有旨在整体感悟和体会,既充溢着人文教育内涵,又着眼于语文素质养成的活动或练习。以第二单元《短文两篇》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为例: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下列问题。 

1、“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你能举出其他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吗? 

2、每人讲一件自己的“第一次”,看谁讲的“第一次”最感人、最精彩。 

像这样的“研讨与练习”设计在新编语文教科书中贯穿始终,它既在课文之中,又在课文之外;既是语文的,又是人文的,把人文修养寓于语文能力的培养之中,语文能力的培养过程也便成了人文修养、教养的过程。 

三、新课标加强语文的实践性,引导语文教学联系生活体验,开展语文活动 

1、  综合性学习”已完全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接受模式,也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模式,而是把学生推到各种情境、时空中,在活动中学习,在交流讨论辩中学习,在交往交际中学习……

在“研讨与练习”设计上也有新的特色,单纯的“练习”已被“研讨与练习”所取代,这不仅拓展了课文的语文教育功能,更重要的是,它为语文学习设计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传统的“练习”不仅偏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操作,而且一般是各自独立完成的,虽有交流、合作,也是偶尔为之或在师生之间“单线联系”。而新编语文教材把探究性学习(研)、合作性学习(讨)引进课堂。以第二单元《理想》课后“研讨与练习”为例: 

朗读这首诗,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探究下面的问题。 

你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这两句诗的含义? 

诗人说:“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你同意这些说法吗?与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这里涉及到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教学中,教师可相机指导,重点加强,关注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2、语文学习在生活实践中,生活实践中的体验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语文学习“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严格地说,语文实践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它主要是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实践活动是高效地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

a.联系生活体验。语文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不断激活生活体验的过程,同时,生活体验也能照亮语文的学习和学习的语文,也可以说,语文学习是在不断地内视、发现、理解已有的生活体验及其意义,而已有的生活体验也在不断地解读语文,生活体验愈丰富,愈能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进入语文并掌握语文。由此可见,语文学习与生活体验相联相融,就能互补共效,获得双倍的意义。上文所举两例,均是从“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切入,学生可以从这样的总是中享受“生活的唤醒”,接受语文的历练。再看《风筝》课后一道“研讨与练习”: 

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也做过许多 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选一个你难忘的故事说给同学听听。 

凭借课文的“触媒”,通过问题的激发,加之教师的启发和诱导,儿时的生活趣事又活跃在学生心头。这样,语文学习在生活中,生活在语文学习中,课堂也能成为师生共度的一段人生的美好时光。    

b.开展活动。学语文是为了用语文,语文学习的核心是能力构建,而能力的构建主要要通过活动来实现。活动不仅具有建构能力的功能,还能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溶为一炉,冶炼出综合素质的“合金”。新编语文教材把“综合性学习”的落脚点定位在“活动”上,这就有利于实现“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达到培养语文能力的目的。此外,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也结合课文相应地安排了语文学习活动。如,第四单元18课《绿色蝈蝈》一课有这样一道“研讨与练习”: 

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辨别这些声音,并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 

这样的学习活动能使多种思维能力培养并举,同时又能收到情感陶冶之效。

四、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一,自主性。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近十年来,在美国兴起的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种作用中,包括了主体对知识客体的选择、分析、批判和创造。 

第二,合作性。按照建构主义心理学和接受美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是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构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外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就是这个意思。学生写同一篇作文,由于原有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不同,写出来的也不免千差万别。针对这种情况,特别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都变得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全面。不消说,除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外,还有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教师也是一个读者,他有自己的哈姆雷特和林黛玉;述说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情,带有自己的个性色彩。教师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对学生有指导意义。 

第三,探究性。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给教师的建议》)。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应消极地接受知识,要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语文的探究性学习,要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方法多种多样,比如社会调查、现场观察、走访专家、体验学习、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等。探究性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学习。当然,重视探究性学习,并不意味着接受性学习不重要,也不意味着记忆、理解等层面的学习没有必要了。恰恰相反,接受性学习是探究性、创造性学习的前提。 

总之,教材给教师的不是缰绳,而是魔杖,教师用它去演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课堂春天。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课程标准特别提倡综合性学习。在阶段目标、教学建议、评价建议中,综合性学习都是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过去的教学大纲中,是从未有过的。 

最后,应该指出,这个课程标准除了具有鲜明的理念和明晰的教学目标以外,框架是全新的。有些部分,例如评价建议,几乎是全新的尝试。如此等等,都应该引起我们充分的注意。 作者邮箱: apinboy@yahoo.com.cn

【小议新课改的几点感受(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新课改后语文课堂上的硬伤(网友来稿)12-16

鞠躬(网友来稿)12-16

语文课板书设计的几点要求(网友来稿)12-16

红薯(网友来稿)12-16

创建优秀班级、培养合格未来人的几点体会(网友来稿)12-16

语感浅说(网友来稿)12-16

感悟读书(网友来稿)12-16

教育感悟(网友来稿)12-16

十五的月亮(网友来稿)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