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从诗歌改写看作文阶梯式训练(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4-09-24 23:47:1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从诗歌改写看作文阶梯式训练(教师中心稿)

总课题《语文学习素质培养与人的发展研究》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从诗歌改写看作文阶梯式训练(教师中心稿)

子课题“作文阶梯式训练”

                              福建永安一中   黄芳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语文学习素质培养与人的发展研究》子课题“作文阶梯式训练”顺应世界教育发展“重视学习者学习素质培养”的总趋势,落实和深化我国的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强调“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作文阶梯式训练体现了新课标这一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

    阶梯本义是台阶和梯子,用来比喻向上的凭借或途径。作文阶梯式训练是一种教师提供范例和写法(即台阶和梯子)让学生模仿借鉴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学生具有写作的特长或技能的训练方法。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语文的人和编语文教科书的人,都要弄明白究竟该教会学生哪些本领,这些本领该有哪些项目,这些项目哪个该排在前,哪个该排在后,哪些该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要合理地设计出个序列来。该训练正如是做,它把中学作文训练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及综合训练五大板块,每个板块分为若干训练点。每个训练点均明确单项的“训练目标”并提供“写法提示”、“参考材料”、“例文”、“例文分析”,再按照“激趣-导法-示例-练习-反馈-拓展”的步骤进行训练。这样就明确学生作文训练中要求掌握的各个知识点并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由单项到综合的顺序合理地设计出了个序列。这一序列的训练有利于学生一步一个脚印、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循序渐进地掌握作文的写作方法;这一训练过程还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作为综合训练板块之一的诗歌改写便能够以一斑而窥全豹,反馈作文阶梯式训练的成效。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诗歌以其深邃广博的思想内容、简约跳跃的语言形式、含蓄丰富的情感世界滋养人的品格情操、启发人的心灵智慧。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举多得啊!

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达尔文:“最有用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作文阶梯式训练正是把一个个看起来高深玄乎的写作理论化为具体、操作性强、简单易行的写作方法,使全体学生都能轻松地获得写作的基本技能。

而要给学生一滴水,首先自己要有一碗水。老师应亲自下水作文,从中找出切实可行的有针对性的方法。如指导学生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我自己先改写,找出改写的关键在于“丰富诗歌已知的形象,填补诗歌的艺术空白”,并且摸索出改写的步骤:“确定故事、确定场面、再现情境、表达旨趣”。在这节作文指导课上,我先以一句口诀“确定故事、确定场面、再现情境、表达旨趣”的方式教给学生写作的步骤,每个步骤再给予简单易行的操作方法。(一)确定故事的操作方法便是根据诗歌提供的信息,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确定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二)确定场面的方法是找出地点、主要活动。(三)再现情境的关键是根据已确定的场面,丰富诗歌的形象,填补诗歌的艺术空白。具体方法如下:1、丰富并填补还原此时此地意象的方位、形状、色彩、声音、气味等。2、丰富并填补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四)表达旨趣的方法主要有1、直抒胸臆2、借景抒情。然后结合具体实例,借老师的下水作文进行示范指导,最后让学生当堂训练巩固,从学生的习作来看,效果很不错。

    教给学生诗歌改写的方法不仅使其掌握了一种写作技能,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如何理解、感悟和运用诗歌,从文学艺术的沃野中汲取养分,为自己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社会将是“学习化社会”,授人以渔,何其重要。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谈到教法与学法时曾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作文阶梯式训练只不过是一个手段,不是目的。学生通过序列训练后掌握了文章的各种写作方法,学会了自己走路,就可以尝试飞翔进行创新,化腐朽为神奇,写出有自己独立见解的个性化的好文章。例如学习诗歌如何改写后,学生不满足于一首诗歌的改写,进而广泛阅读自己喜爱的诗人的作品,综合诗人大部分的诗作,写出了反映诗人思想、人格、情操的好作品。如杨滨同学的《遥寄志摩兄》、唐星怡同学的《与子瞻的对话》……更有甚者把诗人的情感融入到自己的自己的情感世界中,如黄丽仪同学在写与离乡工作的哥哥分别时就化用了《再别康桥》的意境。而在她的一篇表现对理想的不懈追求的作文《化蝶》中就化用了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意境。该文获得了《作文天地》编辑部主办的2002年全国中学生作文大奖赛一等奖中的第一名,并获奖金一千元。

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中华民族曾经是一个诗歌泱泱的大国。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世外,漱涤万物,牢笼百态,人情物理,体察入微,或醉或醒,或执著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或振拔或淡远,风情万种,千古流芳。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这些精神养料,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具有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作用。高中语文第三册三个单元都是诗歌,编者的意图已很明了,就是要借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诗歌改写便能在体味诗歌的意境中,创造性的改写中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动词性的词素“养”,反映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持续的自主发展作用,对应了叶老“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的“养成”思想。学生自己借助语文课程将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内化成生命个体的一部分,而且内化的过程将伴随语文教育过程不断地进行下去。阶梯式作文训练序列在训练的过程中充分提现了语文教育的养成作用。而诗歌改写犹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诗言志”“歌缘情”,诗歌往往不对客观现实作全面具体细致的描绘,而是选取现实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片段,描绘出一幅幅感人的生活画面,烘托出与这种画面相吻合的情调(氛围),塑造出一个个饱含着诗人感情的艺术形象,表达诗人的处世态度、人生理想。好的诗歌还要求在短短的篇幅中高度集中、高度概括的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学生在诗歌改写过程中接触到了人类历史长河里一个个诗人的伟大心灵和不朽的人格魅力。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陶渊明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使学生不禁有了“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情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抵掌激昂而有击楫中流之心”;“甘心淡泊而有种菊东篱之兴”……的欲望。人是唯一会思考生命的本质和意义的动物,在一次次的改写中,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精神得到了升华。钱理群教授曾说:“中学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

    而这种“精神的底子”的建立还源于对民族传统意象的理解上。意象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相对固定的涵义。例如“梅”由于古代诗人的反复运用,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荷”则带上了志洁行廉、出淤泥而不染的意趣;“竹”则带上了虚心高节,洒脱挺拔……而苏词中的明月则带上了思乡怀亲、清高孤寂的意趣。学生在诗歌改写中把握诗歌意象的特点,调动生活体验,填补艺术空白,融情入景,再现意境。这一过程便是滋养学生品格情操,内化为语文素养的过程。如改写苏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上片:“苏子仰望朗月银河,禁不住举起酒杯向着明月问道:‘明月,你存在多久了?天上的宫阙现在是哪一年?我多么想乘风而去,摆脱这人世的烦恼,却又担心你那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子拔剑起舞,剑飘飘,影萧萧……飒飒秋风拂落叶,苏子耳边仿佛听到有人在哀吟:‘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也许,天宫有着更多的冷清和寂寞啊!还是人间尚有温情在啊!”学生从改写中进一步体味苏轼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和一贯秉持“尊主泽民”的节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通过诗歌改写我们可以让学生爱诗、读诗,让他们在诗歌的海洋中吟咏性情,在文学的殿堂里徜徉精神,在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上放飞心灵。

三、放飞思想的翅膀

   有人说人类社会是由两个苹果造成的:一个苹果是牛顿发现了,引来现代文明社会,造就了科学;一个苹果是亚当和夏娃偷吃了,产生了人类,是艺术的想象。文学艺术宝塔的尖顶――诗歌无疑是艺术的想象内化为科学的思维品质的最便捷的途径之一。

    诗歌是诗人形象思维的产物,无论是摹景状物,还是叙事抒情,诗人总是把自己深切的感受和激昂的情绪,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倾吐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同时由于诗歌语言简约跳跃,讲究炼字炼句炼意,注重凝炼、含蓄、形象、生动,使诗歌在意象和诗句、章节上呈现出明显的跳跃现象,其间有意省略的过渡和关联的字句,便成了留给读者思索、补充的“空白”。因此在诗歌改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把诗句浓缩的意义扩展开来,把减少的成分补充出来,把省略的过程焊接起来,把跳跃的情感连缀起来,把诗中行与行、节与节之间的内在情愫弥补起来,再现诗歌的形象和画面,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深层次的意境之中,领略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所谓联想,是人们在观察的基础上,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或联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活动。所谓想象,就是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对过去经验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是思维大厦的基础,而想象是在联想基础上的升华。联想和想象的思维品质直接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哪一项的发明、哪一次的工业革命能离开联想和想象。而诗歌改写恰好能够增强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例如在诗歌改写作文指导课上指导学生改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先指导学生找出诗歌中已知的形象和需要填补的艺术空白,然后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唤起曾经的相似的体验去丰富和填补诗歌的意境。

    师生共同讨论后明确:

环境:已知意象--中秋深夜

需填补的“空白”--超然台、风、露水、树木等

人物:已知人物形象--大醉、作词、思亲等,

需填补的人物“空白”--外貌、神情、心理等

    丰富并填补后的诗歌改写:又是一个中秋夜,城角的超然台上,欢饮达旦的朋友已经散去。喧嚣之后一切归于宁静,皓月当空,夜色如水。深蓝的天幕下除了树木就只有大醉的苏子临风而立,他不禁打了几个寒噤,怅惘、悲凄贮满了饱经沧桑的脸……浓重的秋露在夜风中轻轻拂过苏子的脸庞,撩起苏子无尽的愁绪:子由,我亲爱的弟弟,今夜,你在哪个庭院赏月?不是愚兄自请外放不与亲人团聚,实在是猥琐的朝堂容不下愚兄啊!

    朱光潜说:“诗人的本领就在于见出常人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这就是说,觉到我们素认为平凡的实在新鲜有趣。”诗歌改写便能帮助我们在诗人的指点下体验诗人的“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意思来。因此诗歌改写不仅能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思维品质,还能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培养求异思维的品质。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找到了打开思维的闸门,放飞思想的翅膀的方法,艺术的想象逐渐内化为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教育部长陈至立多次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这些论述表明创造力是最高层次的能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

    新一轮课改的大潮中,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语文学习素质培养与人的发展研究》无疑是时代的弄潮儿,相信子课题“作文阶梯式训练”定能引领学生汲取两千年仁德礼仪之邦的滋养,沐浴中华数千年文化底蕴的熏陶,接受当今世界先进文化信息的浸育,不仅掌握写作的基本技能而且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为终身发展服务。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从诗歌改写看作文阶梯式训练(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作文训练也需套子--谈作文的阶梯式训练12-16

初中作文训练初步(教师中心稿)12-16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 (教师中心稿)12-16

如何训练你的以小见大作文能力(教师中心稿)12-16

诗歌鉴赏专题讲座(教师中心稿)12-16

强化语言训练 提高语言能力(教师中心稿)10-22

现代文阅读训练 (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2-16

浅谈初中古代诗歌的教学方法(教师中心稿)12-16

观察生活涵真情 训练到位写文章(教师中心稿)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