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重在导(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3 19:20:5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重在导(网友来稿)

屏山县新安中学   罗洪兵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重在导(网友来稿)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掌握祖国语文并能准确地表情达意的能力。而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形成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可以说学生有无一定的阅读能力或能力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其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而当前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偏低(这可以从每次语文测试中阅读部分的得分情况得到证实)。因此,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极为迫切的任务之一,也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况且影响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因素又是复杂的,所以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选择更有效的方法进行。学生某一能力的形成过程,实质上就是学习的过程。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不断深入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某一能力的形成与学生进行的学习是分不开的,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由此我认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应紧紧结合当前的阅读教学进行,在教学的过程中促使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导”,在“导”字上下功夫。“导”是“学”的先声,没有“导”就没有“学”,也就更谈不上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了!“导”就是引导启迪,绝对不是代替包办。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仍有相当的在“讲堂”上“辛勤”耕作的“牛”,常常抱怨:每一节课我都给学生分析得很详细了,并且是反反复复一遍又一遍地可谓是声情并茂地讲给学生听,有时我自己都觉得动情,描绘地极为生动形象,可下来的作业却完成的一片混乱。拿一篇短文给学生们阅读提几个浅显的问题都理解不到。学生实在是“笨”极了。大叹“学生难教!学生的阅读能力难培养!”。什么都给学生分析好了,还用得着学生动脑子吗?没有融合学生思维的知识能为学生掌握吗?这种把个人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把学生当作 “一只天津鸭儿”只顾往里面填、塞,当然是“事倍功微”!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懂得“导”,不善于在“导”字上做文章,是无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培养的!“导就是要像优秀的导游一样,总是让游人自己去领略无限风光。导就要像导演一样,让演员自己去登台主演,并留下创造的空间。”(《授之以渔贵在导》邱谨根)。

语文教师如何以“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以“导”促“思”,训练学生的思维,使之具备必要的思维能力。

教师通过“导”促使学生思考,既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理解学习内容、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又锻炼学生思维,进而提高其思维能力。这是学生掌握一定知识和形成一定能力的基础。语文教师在其教学中就是要通过“导”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活跃起来,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做准备。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以“导”促“思”呢?这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实现的。教师把要让学生领会的内容,分成几个部分或方面,精心设计提问,通过一个个问题的理解达到指导学生思考的目的。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问题与问题之间要严密紧凑而且要富于启发性,难易适度。例如我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荔枝蜜》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抒发的情感,就围绕这一内容设计了下面几个提问:(1)“我”开始对蜜蜂是怎样一种情感?后来又是什么情感?找出相应表明“我”对蜜蜂情感的语句来,并说说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变化?(2)请学生阅读关于参观养蜂场这一片段,复述蜜蜂劳动的场面以及对蜜蜂的介绍。(3)蜜蜂在你的头脑中是怎样的形象?引导学生概括蜜蜂的精神品质。由此可见“我”对蜜蜂是一种什么感情?让学生阅读“我不禁一颤……”这一段领会“我”的情感。(4)请学生阅读赞美劳动人民劳动的片段,并说说“我”对劳动人民是怎样的情感?(5)蜜蜂与劳动人民有相同的地方吗?哪你说这篇课文是在赞美蜜蜂?在赞美劳动人民?还是既赞美蜜蜂又赞美人?(6)你能说说这篇课文作者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吗?结合课文最后一段话的理解加深学生对本文中心的理理解。然后再引导学生理解“借物抒情”这一概念,这样学生更易理解这种现手法。这既使学生理解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又训练了思维。以“导”促“思”,通过教师的引导启迪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不仅理解各知识点,同时又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使其思维更加活跃。这也是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一个重方面。学生有了比较活跃积极的思维就为阅读能力的培养创造了必要条件。

二、 以“导”示“法”,对学生进学法指导。

就是通过教师合理有效的“导”向学生展示学习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分析的方法,理解的方法),并让学生也能理解掌握这些方法,从而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这是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

学生能就学习的内容积极思考,有了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一定的思考习惯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善于在“导”的过程中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和学习的方法,学生所能得到的就只是一个个知识点,掌握的就只是一些零碎的知识,而学生仍然不能自如地获取知识。学生能就问题主动地思考,这只是为学习能力的提高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能否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伴以教师们的方法指导,也就是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这才是“导”的根本目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许多教师都能用“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等进行教学,而且引“导”得极为成功,并能达到理解掌握的目的。但拿一篇文章来让学生分析某一内容时,效果却不尽人意。这是为何呢?原因就在于只注重了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理解把握而没有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我们知道,有了一定的知识并不等于就会学习了,从拥有知识到会学习有一个方法的问题,而这方法的获得是靠教师指导而实现的。当然也可能有较为聪明的学生自己就能从教师的教中领会一些学习方法并用之于学习中,但这是不够的,是有一定限度的。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

语文教师应如何以“导”示“法”呢?首先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范文的过程中要善于体现学法,如教师清晰的思路,有条理的分析过程,思考的方法等。其次是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感受学习方法的多样性,丰富性。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学习引导方法。再次是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也就可以明确地给学生点明学习的方法和思维的过程,如方法的特点,运用的范围等。让学生明确用此学习方法进行学习的全过程。最后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的方法,达到对某一方法的规律性的把握,从而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如我在引导学生理解《猫》这篇课文中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现实意义时采用对比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感受课文,对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本文的感情基调进行了解和体会,再从三次养猫的经历中通过来历、外形、在家里的地位及我和家人对它的态度、亡失的原因、对猫亡失的心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几方面引导学生就三只猫进行比较,结果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课文。接下来我就给学生介绍这种对比方法的特点、用法、和使用的范围,学生对此也比较容量理解这种方法。并让学生用此方法理解《荔枝蜜》中“联想”这种写作方法。教师提示:从存在状况、劳动场面、劳动成果及其特点、占有劳动的情况、具有的精神品质等几方面进行对比,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由蜜蜂联想到劳动人民的原因,进而理解“联想”的本质意义,达到对联想这种表现手法的掌握。同时也使学生对对比这种分析课文的方法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这样才能真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才能达到教的目的。

三、 在“导练”中促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

就是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练习,通过练习促使学生阅读技能和技巧的形成,为阅读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从而实现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明白了学习的方法、思维的方法、分析的方法和掌握了相应的知识,这还不够,因为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不是自动的,而是在不断的训练中实现的。通过练习实现学生知识和方法的迁移,通过方法和知识的反复运用从而掌握其规律性,进而实现对所学方法和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掌握。但练习的设计、布置要精、准、难易适度,方向要明确,切忌庞杂的“题海战”。另外,要“学”“练”结合,即“学”即“练”;并且训练的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而趣味横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四、 以“导”促“读”,实现阅读能力的巩固与提高。

就是通过教师的“导”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指明方向,通过教师的示范指导让学生主动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自主地学习。这是实现学生知识和方法的更广范围的迁移,使其更具灵活性,进而灵活自如的运用所学。以此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例如指导学生学习了鲁迅的作品就给学生介绍他的其它类似的作品,并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料让其自由地阅读。又如指导学生学习了诗歌就可给学生介绍相类的和风格各异的诗歌,现代的、古代的、自由体、韵律体,让学生在诗歌的海洋里自由游弋,加深学生对诗歌这一文学形式的认识。其实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上的内容是极为有限的,及时地引导学生展开丰富而生动的阅读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巩固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总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自己的“导”实现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