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写出事件波澜方法例谈(网友来稿)
湖北五峰第一中学 吴昌均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山如果缺了层次,一条直路通山顶,没有曲径通幽之趣,没有山重水复之惑,没有柳暗花明之乐,一眼看透,何美之有?山如此,文如是。有很多学生觉得自己在叙事文章的写作中,总要走平铺直叙的俗套,掀不起波澜,缺少吸引读者的东西,而且觉得没有很好的方法改变之,并成了此类作文的最大困惑。笔者想结合古今经典作品,谈一些比较实用的技法,以期对同学们的写作有所帮助。
一、制造悬念法
何谓悬念,就是读者在欣赏戏剧、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时,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要达到这种效果,需要写作者有意识的制造悬念。悬念制造得法,就会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只见那个官人,和官营差拨两个讲了礼。官营道:‘素不相识,动问官人高姓大名?’那人道:‘有书在此,少刻便知。且取酒来。’李小二连忙开了酒┄┄只见那人说道:‘我自有伴当烫酒,不叫你休来,我等自要说话。’李小二应了,自来门首叫老婆道:‘大姐,这两个人来得不尴尬。’老婆道:‘怎么的不尴尬?’小二道:‘这两个人,语言声音是东京人,初时又不认得官营,向后我将按酒入去,只听得差拨口里呐出了“高太尉”三个字来,这人莫不与林教头身上有些干碍?”本来林教头的命运遭际一直系牵着读者的心。行文至此,来人是谁?为什么说“不叫你休来,我等自有话说”?这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悬念。“语言声音是东京人”,还有“呐出了‘高太尉’三个字来”,高太尉一直想置林教头于死地,这里点出“高太尉”来,林教头的命运如何,都是读者急于关注的。接下来的内容可谓悬念叠起,扣人心悬。不仅古典小说如此,当代短篇小说,运用悬念技巧的也屡见不鲜。如《春风沉醉的晚上》一文中,女青年的车胎爆了,遇上了一位男青年,男青年的身份不明,而且很晚了他却说,前面的转弯处亮着灯,有修车的,要女青年去看一看。情节推行至此,这里就向读者制造了一个悬念,男青年可靠吗?这么晚谁还会修车呢?这该不是一个圈套吧?种种疑惑,促使读者往读下去,神经自然紧张起来,心也提到嗓子眼儿上了。这样的叙事,这样的悬念,吊足了阅读者的胃口,阅读兴趣当然也会大增。
二、运用抑扬法
抑扬,本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在文学创作中,可以理解成通过文字渲染,让文本中的主人公在感情上、思想上出现大悲大喜或悲喜交织的场面、情节等,以引起读者感情上强烈的共鸣的一种写作技法。
在《红楼梦》中,王熙风巧施调包计,让薛宝钗顶替了林黛玉和贾宝玉成婚,而贾宝玉却全然不知,喜不自禁。而当其发现新娘是薛宝钗,林黛玉已命归西天,顿成大悲。哭灵之后,竟然出家作了和尚。一扬一抑,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木石前盟化为灰烬,金玉良缘酿成悲剧。在情节抑扬之中,在情感抑扬之中,读者心灵受到了强烈的撞击,怎一个“伤”字了得!《儒林外史之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了举人按理是皆大欢喜,连平时瞧不起女婿的胡屠户也提着肉来道贺,可是我们的主角范进呢?疯了,而且疯得不轻。在喜悲交织中,推进了故事情节,范进的命运如何走向,牵动着每一个阅读者的心。现代文坛大师鲁迅更是运用抑扬法的高手,在《祝福》中有几处祥林嫂悲喜命运交织的情节,无不让读者肝肠寸断。
三、巧埋伏笔法
什么是伏笔,文章的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或者理解为写作者在前文有意识的为后文提供的一个让读者注意并引起兴趣的某个信息点,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幕景致,一个眼神,一个物什等,在后文对这个信息点有所照应的一种技法。
在《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寻兄不得,暂时求取栖身之所,屈居曹丞相帐下,曹丞相赏识其才,也赏识其忠义,百般礼遇,以知己相待,赐金送官,而云长去意已决,身在曹营心系汉,拳拳桃圆结义情,封金挂银,过五关,慨然而去。这个情节可以说是一大伏笔,没有曹丞相之恩,就没有华容道上的义释曹操。伏笔设得巧,照应做得妙。如果没有前面的曹丞相的恩遇这个伏笔,云长放走曹操,绝对不符合情节逻辑和其身份,云长在读者中的形象也会大打折扣的。莫泊桑也是善使伏笔的大家,在《项链》中,马蒂尔德的虚荣在故事的开篇就已经明确点示出来,为参加舞会作精心打扮也在情理之中,向好友借金项链为在舞会中出尽风头埋下了伏笔,也为丢失项链埋下了伏笔,因为虚荣可能会迷醉,因为迷醉可能会忘我,在忘我的时候,丢失项链就合情合理。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在归还真项链时,朋友并没有丝毫在意,这又为后面再次朋友相见埋下伏笔,也为最后道破项链是假埋下了伏笔。伏笔在文中接连出现,给读者提供了极好的二度创作空间,加深了读者的阅读欲望。我们在感叹马蒂尔德命运的同时,也为作者的匠心独运拍案叫绝。要提醒同学们的是,只有伏笔,没有照应,也是行文大忌。
四、设计巧合法
生活中巧合处处皆是,因为巧合,生活变得不再单调,因为巧合,生活便见丰富,便见精彩,精彩的叙事作品便是精彩生活的写真。“无巧不成书”,可见巧合有着何等的魅力,离了巧合书仅是书了。自古以来,大凡文章大家和说书大家,都善于运用巧合。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算准司马懿会进入峡谷,落入圈套,一把火就可以使司马父子命归西天。这把火烧得望,烧得司马父子几尽绝望,但巧合的是,天突降倾盆大雨,司马父子保命落荒而逃,诸葛神算不如天算,只能仰天哀泣长叹。完全可以一把火烧死司马懿,巧合的是下了一场雨,一场“司马即时雨”。当然罗贯中老先生写到此处,我猜想其一定在为自己的得意之笔陶醉,他似乎看到他的读者一步步走进他所设计的“陷阱”中。火烧司马时读者已经预感到司马在劫难逃,而且也在为诸葛亮叫好时,“巧合”这盘大餐上了。这一上,妙不可言啊,司马诸葛还有恶战啊。读者你愿意继续往下读吗,当然的!诸葛孔明巧借东风,是罗贯中老先生的向读者上的又一“巧合大餐”。诸葛精通天文,深知冬季也有气候反常规现象,这一借,一巧合,免除了周郎火攻忧患;一巧合诸葛更神通,三国鼎立之势如同诸葛运于股掌之中,茅庐三分天下计得以实现矣。
五、着力突转法
生活中很多事情并不是按照我们人为的意志去走向的,这样那样的变数,人为的力量有时显得那样苍白。但同时,有的人又能操作生活的发展,让你始料不及;有的人机关算尽,却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在叙事创作中把握这一点,在一般发展规律上,来一些突变,让情节或人物命运既在读者预料之中,又在预料之外,语言、情节的突转,会让读者心往神驰,融进角色,融进情境。
曹禺的《雷雨》中,突转使用俯拾皆是,不仅刻画了丰满的人物形象,更为重要的是,在对丰富戏剧情节,增强情节的艺术感染力起到了非同寻常的作用。可谓戏剧情节波澜起伏,矛盾冲突扣人心弦。在这里,举两处加以欣赏。一处是第二幕中,有这样一个语言突转细节--当鲁侍萍见到自己儿子周萍时,是在鲁大海揭穿周朴圆险恶用心并为工人讨回公道时,鲁大海被周萍打了两个嘴巴。周萍喝令仆人继续打鲁大海,并喝令将鲁大海拉下去。这时鲁侍萍大哭起来,并且用控诉的语言说:“哦,这真是一群强盗!”走到周萍面前,抽咽的说:“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当周萍问:“你是谁?”鲁侍萍说:“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两处语言突转,将母亲想相认儿子而不能的痛苦矛盾心态刻画的淋漓尽致。我相信读者看到此处,手是捏了一把汗的,心也是碎的。相认?不相认?不仅仅在鲁侍萍心中矛盾,在读者心中也矛盾难决啊!语言上的突转,将鲁侍萍这一悲惨女人的命运再一次摆在我们读者面前,怎能不引起我们无尽的同情?再看《三国演义》中的一例,张飞喝断长板桥,一人独退几十万曹兵。按一般情节发展,张飞命休矣。但情节并没有按我们的预料发展,先是张飞喝破曹将胆,接着曹兵玩命逃窜相践踏,死伤无数。情节的突转,让读者悬着的心得以舒缓,一张一弛,套住了读者的心。
除了以上提及的,铺陈误会、环境烘托等也是将事件写出波澜的好方法。事件的波澜并不是方法的简单叠加,我们要善于运用事件本身的丰富与波澜,巧妙着笔,再现生活。同时,还需要我们不断丰富头脑,多阅读一些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努力思考之,吸收之,消化之,运用之。只有这样,我们的文笔功夫才会有大的长进。文有法,而无定法。我们在观察生活,阅读书籍,写作实践中要记住一个字--悟。
(作者吴昌均系湖北五峰第一中学高中语文老师,有着14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先后有十余篇管理及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作者邮箱: junyazi1970@yahoo.com.cn
【写出事件波澜方法例谈(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写出事件的波澜(网友来稿二)04-14
写出事件的波澜(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写出事件波澜方法例谈(教师中心稿)04-14
倒叙法例谈(网友来稿)04-14
把握中心论点技法例谈(网友来稿)04-14
快速作文:写出事物的波澜(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写出事件的波澜 教案教学设计04-15
突破难点方法例谈--《读伊索寓言》教学札记(网友来稿)04-14
谈比兴(网友来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