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如水映明月--几首与月亮之乐曲的比较研究

时间:2024-10-03 00:08:4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心如水映明月--几首与月亮有关之乐曲的比较研究

                                  陇菲

人心如水映明月--几首与月亮有关之乐曲的比较研究

在撰写《春江花月夜 -- 自然、历史、人生之千古绝唱》(已载1999年第2期《星海音乐学院学报》第13-19页,发表时编辑易题为《自然、历史、人生之千古绝唱 -- 中国古典音乐名曲〈春江花月夜〉赏析》)一文时,经常浮现心头的想法就是它与德彪西《月光》、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等等的比较。

概括而言,《春江花月夜》就其精神内涵而言,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道家的“否定逻辑”或曰“否定叙述之逻辑”(参赤塚 忠《道家思想之本质》,原载《东洋思想丛书》,转引自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9月版《中国思想之研究(二)道家与道家思想》)。

具体而言,如果仿照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否定叙述逻辑;那么,在《春江花月夜》中,“春虽春,非常春”,“江虽江,非常江”,“花虽花,非常花”,“月虽月,非常月”,“夜虽夜,非常夜”。《春江花月夜》似乎不是在“咏春”、“歌江”、“赏花”、“颂月”、“唱夜”,而是在“悲春”、“愁江”、“惜花”、“叹月”、“泣夜”。如果把“否定叙述逻辑”的《春江花月夜》和“肯定叙述逻辑”的《渔舟唱晚》加以比较,人们可以对此产生更加鲜明的印象。

窃以为,在《春江花月夜》中,体现了一种不能以“天人合一”之类的泛言笼统概括的人类与自然的特殊主客体关系。

就中国古典哲学特别是中国古典道家哲学而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远不是那么肯定地谐和。不仅如此,就自然的恒久和人生的短暂而言,越是“强命题”之企图超越的思维,就越是发现人类超越企图的不可能实现。道家思想之“否定逻辑”或曰“否定叙述之逻辑”的产生,不能不说是和此种因素相关。此种“否定逻辑”或曰“否定叙述之逻辑”,由于“排除某一事物的正面情况,而使之探求另外的事态”(《道家思想之本质》),才在人类就其本质而言不可能超越自然的情态中,超越了当下的世界。这里,第一个“超越”,乃是强命题的“超越”;而第二个“超越”,则是所谓弱命题的“超越”。

对于“否定逻辑”的哲学观念而言,既然强命题的“超越”乃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企图;那么,在自觉人类和人生的根本局限之后,某种达而观之、大而化之的人生态度,便成为所谓弱命题的“超越”。

对于“肯定逻辑”的哲学观念而言,既然强命题的“超越”乃是人类、人生的根本局限;那么,在自觉人类和人生的根本局限之后,某种在有限人生旅程中自强不息、精进不已的追求,便成为所谓弱命题的“超越”。

因此,“超越”并非只有中国古典道家哲学“否定逻辑”这样一种模式。在艺术表现中,即使是“肯定逻辑”,也可能呈现某种弱命题之“超越”的态势。

使用中国诗论的术语,在艺术表现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无非是“赋、比、兴”三类。就此“赋、比、兴”三类关系而言,所谓“赋”、“比”,似乎应该归结为“肯定叙述之逻辑”,而“兴”则既有可能是“肯定叙述之逻辑”又有可能是“否定叙述之逻辑”。

一般而言,此种“肯定逻辑”和“否定逻辑”的不同,导致了“歌德造赋家”,“悲愤出诗人”的不同可能。

正因如此,外在形式丰繁华丽而内在精神单调贫乏的汉代大赋,才逐渐转化为六朝以“兴”为主要表现形态的抒情小赋,并最终为以“兴”为主要表现形态的唐诗、宋词所取代。

在艺术表现中,“赋、比、兴”并不能绝然地分离。但真正的超越,似乎总是要以“兴”为主要表现形态而或者有所否定或者有所肯定。

就以月为题的音乐而言,德彪西的《月光》和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比之“否定叙述逻辑”的《春江花月夜》似乎应该说都是“肯定叙述逻辑”。但是,同样是“肯定叙述逻辑”,德彪西的《月光》似乎还处于“六朝抒情小赋”的境界,而贝多芬的《月光》则已经是以“兴”为主要表现形态的“唐诗”、“宋词”。窃以为,贝多芬的《月光》比德彪西的《月光》似乎又要“超越”一些。

为了说明以上的论断,下面将就德彪西的《月光》和贝多芬的《月光》做一些必要的展开。

* * * *

由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质,对于法国著名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名曲《月光》,我们虽有心弦的共鸣,却只能在沉默中欣赏,而无法诉诸于语言文字。

对于这首印象派的名曲,笔者所能诉诸于笔端的,无非是如下一些非常空泛的整体“印象”:所谓“月光”,对于法国著名作曲家德彪西而言,似乎既有外视之景致的意识印象,又有内心之思绪的波澜起伏。

此,不由使我想起了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名作《月色》。

洒满月光银辉的夜晚,在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月色》之中,呈现出一种迷人的性格。《月色》中的教士眼中所看到的,是“被清辉所浸透的小园子里,成行的果树,在小径上映出它们那些刚刚长着绿叶子的枝柯的纤弱影子;那丛攀到他住宅墙上的肥大的金银花藤,吐出一阵阵的美妙甘芳的清气,使一种香透了的情感在这温和明朗的夜色里漂浮。”“被这种温情脉脉的清光所淹没的平原,被这明空夜色的柔和情趣所浸润的平原,成群的蟾蜍不住地向空中放出它们的短促而响亮的音调,远处的夜莺吐出它们那阵使人茫然梦想的串珠般的音乐,吐出它们那阵对着诱人的月色而起的清脆颤音,简直象是为了拥抱亲吻而唱出的歌声。”“远处,一大行白杨树随着小溪的波折向前蜿蜒地伸长着,一层薄霭,一层被月光穿过的,被月光染上银色并且使之发光的白色水蒸汽,在河岸上和周围浮着不动,用一层轻而透明的棉絮样的东西遮住了溪水的回流。”

教士问自己:“上帝从前为什么造了这些东西?既然夜是注定给睡眠用的,给停止意识用的,给休息用的,给人忘却一切用的,为什么又教它比白昼更有趣味,比黎明和黄昏更柔和?好些过于微妙过于意味深远的事物对于强烈的光浪既然不相宜,为什么这个月球,这个态度从容使人感到诱惑而且比太阳富于诗意的月球,竟像是被上帝注定来小心翼翼地照明这些事物一般,把黑暗世界照得通明透亮?为什么鸟雀中的那些最善于歌唱的,不象其余那些一样同去休息,偏偏在这种使人动荡的阴影里歌唱?为什么有这种半明半暗的薄暮投在世界上?为什么有心弦的颤动,心灵的感慨和肉体的疲劳?既然人到夜里都在床上躺着,为什么又有这种不被世人看见的诱惑人的东西?这幅无上至美的景物,这种从天上投到地下的无边诗境,究竟是为谁而设的?”“他向自己说:上帝也许是为了用理想世界掩护人类的爱情,才造了这种月夜。”

这里,教士的思绪,是因外视的“月色”而变化起伏。因此,对“月色”景致之以“赋”为主要表现形态的肯定叙述描写,成为莫泊桑《月色》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类似,对“月光”的“印象”和“人心”的“思绪”之间的“比拟”,也成为德彪西《月光》的主题。

《礼记乐记》有言:“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相对于“人心”而言,“使之然”的“物”,并不能被音乐直接的“描绘”。但对于以“模拟”特殊对象为其宗旨的西方艺术而言,此所谓“物”者,实在是有重要的意义而不能忽视。所谓“印象派”的音乐,正是因此而生。他们的兴趣所在,乃是表现作曲家对于某种所谓“自然景致”的“印象”。但究其实质而言,此所谓“印象”,已非“自然景致”,而是“物使之然”的“人心之动”。尽管如此,比之强调“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礼记乐记》)之中国古典“以意为主”、以“兴”为主要表现形态的音乐作品,法国印象派的音乐作品的确是更加具有“赋”、“比”的意味,的确是更加“自然主义”。

* * * *

同样由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质,对于德国著名古典、浪漫派作曲家贝多芬的名曲《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我们虽有心弦的共鸣,也只能在沉默中欣赏,而无法诉诸于语言文字。

对于这首《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笔者所能诉诸于笔端的,也无非是如下一些非常空泛的整体感受:所谓“月光”,对于贝多芬而言,似乎更适宜于心灵的沉潜。

如果说:德彪西的《月光》,乃是因“外视自然景致”而引起了印象的变幻;那么,贝多芬的《月光》,则是因“内审心灵世界”而升华了英雄的情操。此,正是中国诗论所谓的“兴”。

每当《月光》奏鸣,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席勒的如下诗句:

 我要把一切憧憬、一切念头,

 全都沉入忘川的静静的河流。

 (《赫克托耳的告别》)

 你只得从尘世纷纭之中逃走,

 遁入自己心中的寂静的圣所。

 在梦之国里才能找到自由,

 在诗歌里才开放出美的花朵。

 (《新世纪的开始》)

 我听到了和谐的音响,

 多甘美的天国宁静,

 微风送来一阵阵清香,

 象香油般令人清醒。

 (《向往》)

特别是歌德的如下诗句,总是在《月光》奏鸣的时刻,引起我深深的共鸣:

 中宵倚案,烦恼齐天,

 残书散帙堆满前,

 一轮明月来相见,

 月儿呀,你幽忧的友人,

 我愿你得见我的烦闷呀,

 今宵算最终一遍!

 啊!我愿蒙着你可爱的清辉登上山颠,

 同着些精灵们在草间壑畔伴你盘旋,

 解脱掉一切的学枷智梏,

 沐浴在你清露之中的健全。(《浮士德》)

与贝多芬之“阳性”的《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相比,《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是一首“阴性”的乐曲。当白昼过去,事功平静之后,朦胧的月光,使英雄内视自己灵魂深处的梦幻、诗情、渴望、欲念,并谋求某种心灵的平静。贝多芬的《月光》,乃是英雄的内心独白,乃是伟人的沉思感悟。这里,艺术表现的主要形态,应该是“兴”,而且在“肯定叙述逻辑”之中酝酿着狂热的追求、炽烈的行动。

正因贝多芬的《月光》第一乐章乃是英雄的内心独白、伟人的沉思感悟,随之而来的第三乐章那种被苏联音乐美学家、音乐史学家加拉茨卡雅在其《西欧音乐名作》一书中形容为“烈火般的抗议”、“愈来愈狂怒地冲击”、“以可怕的力量爆发”出来的“愤怒、抗议和热情” ,才不至于显得突如其来。正如加拉茨卡雅所说,这是“从抒情的哲学沉思”向“斗争”和“行动”的转变。

罗曼罗兰《贝多芬传》曾引贝多芬的名言:“我是替人类酿造纯醪的酒神,是我给人类以精神上至高的热狂”。据此,似乎可以把《月光》第一乐章比作“酒神”酿造的“纯醪”,而把《月光》第三乐章比作“纯醪”导致之“人类精神上至高的热狂”。贝多芬之“汹涌的感情”,的确如加拉茨卡雅所说,具有无比“辽阔的空间”。那种把乐圣贝多芬的《月光》仅仅视作“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所谓“音乐美学”、“音乐哲学”(参赵鑫珊《贝多芬之魂》),与此岂可同日而语。

* * * *

与这两首《月光》相比,中国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则更多地体现了中国文人、中国乐师之人生忧患的人文意象。

作为一个文化语码,“月亮”在中国古代文人、乐师心中所引发、所兴起的,乃是否定叙述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不绝如缕的无穷感慨!

“月夜”是“美好”的。然而正因“月夜”的“美好”,反而使得古今中外无数诗人咏月叹夜、触景伤情。在忧患意识极其深重的中国古典诗人眼中,“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十四首之二)的“月色”、“夜景”,充满了忧怨凄凉的意味。正所谓“沉沉绿江晚,惆怅碧云姿”(张子容《春江花月夜》);正所谓“可怜歌吹明月中,此夜不堪肠断绝”(权德舆《秋闺月》)。

“可怜今夕月,恍惚使人愁”(辛弃疾《木兰花慢》)、“忧来如其何,凄怆摧心肝”(李白《古朗月行》);中国古代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敏感,尤其因月圆月缺而倍增。

自古以来,“叹月伤情”,已成为中国古典诗人的重要主题。(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一一枚举大量例证。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笔者《春江花月夜 -- 自然、历史、人生之千古绝唱》。)

在中国历史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否定叙述逻辑的“叹月伤情”业已形成一条连绵不断的文脉,并影响着每一个黄炎子孙对月色的审美趣味。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华夏子民,“有明月,怕登楼”(吴文英《唐多令》);又不知有多少华夏子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 殊《蝶恋花》)。

张若虚之“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闻一多语)的《春江花月夜》,更是淋漓尽致地传达了中国人对于月色的这种特殊感受: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悠悠去,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沈沈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基于如此的文脉背景,欲完美地演绎、阐释中国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恐怕并不能满足于“锦绣”的“山河”、“美丽”的“春天”、“皎洁”的“江月”、“绚烂”的“花朵”等等自然主义的印象,而必须体悟“人心之动”层次之更加深邃的内涵。尤其必须体悟《春江花月夜》之“否定叙述逻辑”所追求但最终不可能实现的强命题“超越”的企图,以及为某种自觉人类、人生根本局限之后所追求之弱命题“超越”所升华的“达而观之”、“大而化之”的境界。

* * * *

月本无情,因人有意。此正如唐人吕本中《采桑子》所咏:“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到团圆是几时?”

今人黄智海居士在其《初机净业指南》之《序》中说:“夫天只一月,而大海大江、大河小溪,悉观全月;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无不各现全月。且江河之月,一人看之,则有一月当乎其人;百千万亿人,于百千万亿处看之,则无不各有一月当乎其人;若百千万亿人各向东西南北而行,则月亦于所行之处,常当其人;相去之处 了无远近;若百千万亿人,安住不动,则月亦安住不动,常当其人也。唯水清而静则现,水浊而动则隐。月固无取舍。其不现者,由水浑浊奔腾,无由受其影现耳。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一定历史、传统、文脉、语码中之所谓“月亮”,实乃一定文明模式中人心中之“阿弥陀佛”是也。

1995年 4月14日一稿

1995年 4月15日二稿

1995年 5月25日三稿

1997年 8月23日四稿

1997年12月16日五稿

1998年 6月25日六稿

1998年 9月17日七稿

2000年 4月 8日八稿

2000年 4月11日九稿

北京《人民音乐》2000年第9期第36-39页

署名:牛龙菲

【人心如水映明月--几首与月亮之乐曲的比较研究】相关文章:

化学项目研究实验个人心得12-30

课题研究个人心得体会08-21

如水高中作文05-17

《二泉映月》说课稿11-22

二泉映月说课稿11-22

[精选]《二泉映月》教案05-06

《二泉映月》教案01-26

《念奴娇赤壁怀古》两种版本之优劣比较(网友来稿)01-09

明月传乡音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