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语文教学中的串讲法 李铁(教师中心稿)
“串讲法”是指以教师为主导,以板书为纲,以逐段逐词讲解为主,辅以少量提问的一种传统教学方法。但随着语文教学的改革,一些新名词的出现,有人将串讲法等同“满堂灌”。以致教学法花样翻新,“串讲法”无人问津。笔者觉得在一些文学性较强的语文课教学中,“串讲法”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法。就是大学课堂,许多名老教授仍采用此法。当然中职语文教学不能和大学课堂相提并论。因为大学教授是成一家之言,老师通过立言,建立自己的学术体系。但对名家名篇,以老师为主导,带领学生逐段体味名篇之精髓仍十分可行。笔者同许多人谈过他们的语文老师,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师“讲”课的神采,许多人若干年之后还能记住老师讲课时的衣着神态,音容笑貌。可见“讲”在教学之中十分重要,不然现在的网上多媒体完全可以取代老师。其实老师的串讲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优美的字句,生动的形象,通过老师的串讲(包括眼神,表情,语气,语调,这也是一个实时交流的过程,老师要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来调整自己),使学生身临其境,真个是讲的活灵活现,听的有滋有味。是、非、美、丑,忠、奸、善、恶早已潜移默化,植根学生心中。即使是“灌”,也“灌”得大家精神饱满,心情舒畅。下面以小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职成教版),散文《荷塘月色》(中职岭南美术版),诗歌《沁园春长沙》(中职岭南美术版)三种不同体裁的文体为例,来谈一下“串讲法”。
一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水浒》经典篇章。老师按故事情节,逐段讲解,从翠莲哭诉开始,边讲边板书(侧面交代郑屠:欺男霸女,横行乡里,无恶不作),未见郑屠,已使学生感受郑屠之可恶,待到正面写郑屠,又板书(袒露腹部,躺在太师椅上,指手划脚)。郑屠的不可一世让学生觉得可气。而智深则从向李忠借银讲起,到丢杯盘碗盏,到打店小二,到戏弄郑屠,老师着重讲的是买肉,板书(先要瘦的,再要肥的,最后要软骨)让学生觉得智深可爱。可嘉、可敬。此时,学生爱憎已经分明。等讲到郑屠提刀和智深拼命时,学生早已觉得郑屠非教训不可。当讲到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时,学生已完全进入角色,老师着重讲三拳,板书(彩帛铺,酱油铺,水陆道场),其实此三拳可概括为眼冒金星,两耳轰鸣,鼻窍流血。为什么作者不厌其烦去写这么多呢?这里可以向学生提问。因为是向大家集体提问,所以下面的答案比较多。老师总结,这样写可以把鲁智深伸张正义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此时学生叫好之声不断。师生们一同进入了一个情感的审美过程。鲁智深嫉恶如仇,除暴安良的形象已跃然纸上,美丑善恶一目了然,到分析人物形象时,由于前面的铺垫,水到渠成,老师轻轻一问,学生大部分能回答。学生通过老师的串讲感受到了鲁智深这个形象的人性美,人情美。整堂课,老师很少发问,但通过老师的再创造、再加工,使整堂课高潮迭起,收到良好的效果,课后有大部分同学借阅水浒。
二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公认的名篇。老师示范诵读之后,开始串讲。着重讲第四自然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先从动词入手,讲述此文中一些经典字句,如“泻”,“浮”,“笼”,“画”。再到比喻,如“亭亭的舞女的裙”,“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似笼着青纱的梦”。当然对这些优美字句的赏析可以用提问法,启发式教育法。比如为什么要用“泻”而不用“流”或者“照”,为什么要用“浮”而不用“升”等,为什么要用“画”而不用“印”等。但朱先生用词的独到,使许多学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如果凭提问,让学生归纳总结则费时不讨好。老师串讲也有“问”,但是是设问,即自问自答。这样既能让大多数学生有兴趣,又能让学生渐渐体味到朱自清先生文章精妙。朱先生的语言美让学生赞叹不已,当然此段板书十分重要也即按层次的划分板书。按照教学要求,当场就有几位同学就背诵4-6自然段。因为老师的串讲已使文章脉胳清楚,即文章按“荷”,“塘”,“月”,“色”的顺序来写,背诵当然就容易。
三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词,此篇教学也是采用串讲法,但略有不有同。实施过程中先让学生齐声朗读二遍,先熟悉此词。然后老师串讲,也即是逐句赏析。先讲上阙:上阙写长沙橘子洲深秋的景色。起句一个“独”字,境界全出。点出古来英雄皆寂寞的意境,一个特立“独”行的,“独”步千古 的英雄形象浮现在我们眼前。接下来一个“立”字更是顶天“立”地。板书(“独”和“立”字)本是深秋时节,秋风落叶,但毛主席眼前却是生机盎然:红叶,绿水,鱼翔,鹰击。他仰观长空,俯视水底,远望群山,近看渔帆。这种开阔的视野,宽阔的胸怀,说顶天立地一点不过分。可细讲“染”,“碧”,“争”,“击”,“翔”等字。万类霜天竞自由,追求自由,竞相向上,这是宇宙万物的本性。
再讲下阙:回忆青年时代的学生生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二句,用词简洁,但让人感到豪气冲天。砥柱中流,劈波斩浪的英雄气慨表现得淋漓尽致。可细讲“恰”,“正”,“方”,“粪土”,“遏”字。最后一句“谁主沉浮”,已经含蓄表达了应该谁主宰国家的命运。讲述此词,课堂很静,明显学生在沉思。可以肯定学生对此词不完全懂,但这正是诗歌的魅力-韵味无穷。同样也达到了教学目的,因为老师的慷慨激昂和同学的沉思会引导学生反诵读,探究此诗。随着学生阅历的增加,这首词的效果可以说历久弥香。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并不见得一定要完全懂。似懂非懂可能是最佳境界。但老师一定要“讲”,充满激情的“讲”。这样才会感染学生探究古诗词的奥秘。
四
实践证明,串讲法并非一种过时的方法。串讲法以讲为主,并非只讲不练,只讲不问。以老师为主导,也不是不理学生,任何时候学生都是主体,只有把握了学生,才能当好主导。要收到好的效果,一要视所讲的课文,比如一些经典名篇。二要吃透课文,关键在于老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口才。如果老师没有激情,讲得干巴巴的,又没吃透课文,则无论什么方法都有是白搭。总之,教无定法,能使学生满意,达到师生互动,就是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