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学生的生活 寻找教学的契机(网友来稿)

时间:2024-07-10 15:05:54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走进学生的生活 寻找教学的契机(网友来稿)

无锡市蠡园中学    周静

走进学生的生活 寻找教学的契机(网友来稿)

○课堂场景捕捉

这里正在进行词语默写,平常的一个语文常规练习,平常时常让一些学生感到头疼的一件事,可课堂里却时时传出阵阵惊叹声和笑声,到最后当我宣布此次词语默写到此结束时,学生们都异口同声地要求:“老师,再默一些吧!”

○词语教学反思  

何故?其实,我在课前并没有投入过多的精力在教学方法上,只是在教学内容上的安排上略费了一点心思,只是将平常的“老汤戏”--默写课文中出现的词语改成了课外在电视、报刊、大街上常能看到的一些词语,诸如“鳗钙”、“肯德基”等。虽然我知道很多老师所采用的那种对词语一课一测、一单元一测、几单元综合一测的检测方式往往能起到双重功效,一方面既能督促学生及时地将词语进行复习巩固,另一方面也可让教师及时地掌握好学生的学习动态,但同时,我心中也冒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长此以往一直只是通过这一种检测方式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词语学习情况,那几年下来,学生无疑会在自己的潜意识里形成这样的一种概念:我只要把课本上的词语尽量掌握住就行了,就算OK了,就算把“词语”这一板块内容给学好了,而这种概念一旦在学生头脑中站住脚跟,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忽略掉课本以外的很多东西。看到自己的学生只会将目光停驻于脚底--课本,只会将课本上的知识像炒冷饭一样炒来炒去(炒了半天,只见其少,不见其多),一旦涉及到课本以外的知识,便只会干瞪眼、直跺脚,难道为师的就一点也不为学生、不为自己而感到悲哀,难道为师的亲眼目睹这一切他还能欣慰而又自豪地笑起来,难道为师的还能为自己的这一“胜利”之举而洋洋自得,难道为师的还能心安理得地准备继续这样年复一年地教下去然后再目睹一届一届的学生上演同样的一幕人生“惨剧”?

不,不!我绝不能让我的学生变成课本的“奴隶”,我绝不能让我的学生的脸上再挂满“井底之蛙”的神情,因为--那神情曾熟悉得让我觉得可怕,而且我心中有一个声音一直在提醒我,要记住始终尽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去驰骋、去翱翔,因为--他们是一群属于蓝天、白云的孩子。

○教学灵感喷发

我这一教学灵感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我的外甥,一个在我眼里同样应该属于蓝天、白云的孩子。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我的一个已上初一的外甥在他的作文中竟然将他一直去光顾的地方名--“肯德基”写成了“肯得鸡”,我当时百思不得其解,这么熟悉、这么简单的词语怎么也会写错,我只能用一种不可思议的眼神看了看他,谁知他却冒出来这样一句话:“如果让我的同学来写的话,肯定也会写错!”我当时先是愣了一下,但后来转念一想,这虽然只是一个孩子的一句推托之词、虽然只是一个孩子为自己找的一个下台阶的理由、虽然只是一个孩子为自己争回面子的一种方式,但这不正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身上出现的一个极其普遍、棘手的现实问题--缺乏主动关注生活、细心发现生活中的学问吗,这不正好从一个侧面提醒了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急需注意、关注和解决的一个教学“盲点”吗? 

而我,不是正好可以用我的学生来做一个“现样调查”,不是正好可以用事实来证明自己不是在“杞人忧天”吗?于是,便有了上面描述的一番情景,便弹出了学生听到词语不以为然并连称小意思但默到词语却绞尽脑汁并连声自嘲的画面,便传出了“喔-唷”、“哎-呀”前后两种声调一升一降完全是14个音阶的大起大落的声音,便出现了课堂上第一次词语默写没有人得满分的“怪”现象,便有了让一个教师自认为这天是自己带着学生飞到蓝天、白云上的一个美丽的开始……

 作者邮箱: shanzhaxueren@hotmail.com

【走进学生的生活 寻找教学的契机(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让阅读走进生活(网友来稿)09-15

让作文走进生活(网友来稿)08-19

生活随笔,引学生走进生活(网友来稿)08-08

让语文教学走进学生的心里(网友来稿)10-18

走进纽约(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0-17

走进纽约(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0-28

走进纽约(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9-26

莫怀戚《散步》的写作契机(网友来稿)09-24

生活(网友来稿)07-21

《走进纽约》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