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网友来稿)

时间:2024-10-11 20:18:4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网友来稿)

方颢云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网友来稿)

【论文提要】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其任务就是在向学生普及美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正确地欣赏评价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中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学实践表明:美育的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丰富语文学习内涵,增强语文教学效果。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渗透呢?首先,创设情境,欣赏感受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其次,循境入文,理解鉴赏美;最后,充分发挥想象,创造和表现美。本文从这三个途径来论述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和实施问题,由浅入深,逐步深入。                                                                                                              

【正文】                                      

如果把教育比作一张桌子,那么德、智、体、美就是这张桌子的四条腿。桌子若缺了一条腿,就是破损的桌子;教育若少了美育,也就不是全面的教育。要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就需要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

中学生正值豆蔻年华,世界观和价值观尚在形成之中。他们感情丰富,有追求美的强烈愿望。如果用一些美好的事物影响、激励他们特别是在学习、生活中挖掘一些好的典型来感染、教育他们,他们的道德情操就一定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对他们进行辨别是非的教育并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美好的情操,使他们成为感情丰富、热爱生活、具有坚定意志行为的人。这就是素质教育的内容。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令语文教学变得程式化,许多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多大的兴趣,学习起来觉得枯燥乏味,这样的学习不仅不能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而且还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何让语文这样实践性很强的科目走出枯燥而又程式化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我认为,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必须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关于美育的问题,历史上许多哲学家、美学家、教育家都作过可贵的探讨。他们把美育看作是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情感教育,并把追求人的自由生长和全面发展看作是自己的最终目标。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用“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教授学生,注意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才能,其中“礼”与“乐置于优先地位,这已涉及到美育的内容了。后来晋代的哲学家葛洪,对孔子这一主张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只有通过多方面的教育,人才可以变得心灵高尚,成为有道德的人。他说:六艺备,则卑鄙化为君子!”这里他把美育与道德高尚联系起来了。我国近代学者王国维和现代教育家蔡元培都特别强调美育的重要性,蔡元培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并且具体地提出了美育的实施法,规划了一幅全民美育的蓝图。他们的这些主张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培养人才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理论和现代素质教育是一致的,今天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时候可以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就需要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所谓“全面发展”,就是品德、智力、体魄、审美和谐统一相辅相成地发展。由于美育有具体、生动的形象性和感染性、传导的动情性等特点其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也就最真实、最直接、最容易被接受。因此,美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美育的基本职能是通过审美实践和美的创造实践,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以及文化艺术作品的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使人们变得高尚,在思想感情方面得以健康发展。我们今天的美育,对整个社会来说 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其任务就是在向学生普及美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将美学渗透到语文等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去,指导学生正确地欣赏评价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中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不仅能训练和强化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能力,培养人的一种整体反应方式,使人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透彻的理解力以及丰富的感情,还能造就他们完善的人格,使人的整体人格与外界达到和谐统一,形成美的社会风气,建立美的人际关系。所以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审美观,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语文教学的实践表明:美育的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丰富语文学习内涵,增强语文教学效果。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渗透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步骤: 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来实施,并由浅入深,逐步深入。下面我就谈谈对这几方面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欣赏感受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如何树立学生初步的审美观呢?我们应该紧扣教材,挖掘出各种课型里美的因素,来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在初中的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美的范式:有无产阶级光辉思想的美有崇高思想境界的美,有艺术形象的美,有文章结构的美,有语言形式的美,还有题材新颖的美等。兴趣是学习这一切的最好的老师,赞可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能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方法很多,其中教材联系实际,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进而产生共鸣是一种好方法。                  ⒈通过教师艺术性的朗读,优美的语言教学,使学生产生直观的美的感受。                            

在审美阅读过程中,作为审美对象的课文要引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消除文字的抽象符号性可能对学生造成的认知障碍,让学生顺利地感觉出课文所反映的事物的各个侧面。鲁迅先生说:“音美以感耳。”说明朗读能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习兴趣也就是说,在阅读教学中,对那些情感充盈的课文或片断,要指导学生领会其中的思想感情领会其中美的意蕴,务必要充分发挥读的作用特别像散文和诗歌,如果没有好的朗读,就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好的朗读,能够让学生跟随着作者的情感进入到文章优美的意境当中去。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说话的艺术,用优美的语言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思考的灵感。                                                                            ⒉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发挥美育的形象功能,创设美的情境,给予学生美的体验。                  多媒体教学手段包括录音、投影、挂图、幻灯、电视录像等等。不管在教学中运用哪一种手段进行审美教育,目的都是为了加文章的形象感,创设一个美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美,体验到美。讲鲁彦的散文《听潮》时可以先播放钢琴曲《蓝色回旋曲》与《命运》的剪辑片断,然后按课文内容先后打出“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的幻灯片,学生全神贯注地体会音乐的内涵,仿佛置身于大海之滨,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学习愿望。以音乐来渲染气氛,用图画再现情景,可使学生获得丰富、生动的艺术感受,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⒊通过欣赏课,让学生欣赏感受各种形式的美。                                                                                                         欣赏课是集中感知美的一种课型,通过大量美的集中表现,教授学生识别美的类型,增强审美能力。首先要创设一种情景,一种氛围如书法欣赏课可以向学生展示各种流派的书法作品,让学生学会欣赏中国传统书法的韵味;古诗欣赏课可以在课室四周挂上经过装裱的诗词,有的配上与诗意境相符的画面,有的配上与诗风格相近的书法,并在室内放上一曲古乐营造出一份浓浓的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由地欣赏讨论,老师在一旁充当讲解员。在初步感知到美之后,大家再聚拢来,坐成一个圆圈,自由发表自己的感受。具有代表性的诗词作品,理解时可再次借助于图画、书法、音乐、朗诵等手段,给学生创设出一份意境,这样才能更深层次地领悟到作品所蕴含的各种形式的美。                                                                                                    

二、循境入文,理解鉴赏美。                                    美育是一种形象教育、情感教育,它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课文中,无论是说明文、议论文,还是诗歌、散文、小说,都体现着深刻的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的丰富内容蕴含着大量的道德美、形象美、语言美、文化美等因素。学生在阅读这些优美深刻的文章后都会被文中塑造的伟大形象和动人的情节、优美的景色所吸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每一篇课文的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把学生引入如诗如画的美境中,创建一个生动活泼、轻松愉快、融洽和谐、新颖与自由的创造性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产生深刻的审美体验。学生就会对自然、社会、人类现实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种种美的现象和事物产生震动、惊异、赞叹、仰慕、热爱、振奋等等美好的情感,从而激起强烈的向往、追求、探索的愿望和热情。                                

⒈体会写景类文章的境界美。                            

这类文章的美是最易显形的,往往意境优美,诗情浓郁。所以教学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在授课一开始就展示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挂图、幻灯、录像,让学生入课就感受到那份美的意境,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类文章都是语言文字的佳作,教师抓住美词美句,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欣赏语言文字的优美,在指导学生体会词句之美时,可适时出现相对应的画面以形象的手段促使学生加快理解,并通过对文字的理解加深对美的体验,产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之情,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类课还应注意在分析课文之后,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在头脑中构成一幅有声有色的画卷,学生入境动情,与作者同享那诗意般的境界所给予的美,从而产生赞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如老舍的散文《济南的冬天》,文字很优美、浅近、动人。作者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在教学中,我们何不像老舍说的那样让学生们也“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呢?即使是没有见过雪的南方人,这时眼前也仿佛出现了一片白茫茫的大地,手中仿佛触摸到了那冰凉的雪花。好一幅“济南的冬天的图画!像这一类的课文很多,如《海滨仲夏夜》、《春》、《听潮》、《沁园春雪》等。                                                                                                        

⒉写人的文章,体会人物性格,感悟人物人格美。                                                                                                     教材中所列人物一般都具正面教育意义,或勤奋、或乐于助人、或勤劳、或机智、或勇敢…要引导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领悟道德的意蕴,就应以美入手,一开始就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初步感知出文章所写的这个人人格的高尚以及值得我们如何向他(她)学习。并以此为动力,激发学生找到最能反映该人物性格的有关词句分析,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对人物慢慢地肃然起敬。最后再精读提炼,升华人物性格使学生深深地感悟到文中人物所具有的人格美感受到人物的精神力量,受到美的震撼。          

比如《小桔灯》一课,儿童文学家冰心以清新、恬静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小姑娘的形象。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却能够承受住贫困生活的重压和磨难。父亲离家革命,母亲卧病在床家中一无所有,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还笼罩着这个小山村。小说的主人公就活动在这样的整体情境中。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在这样的困境中,小姑娘是软弱自怜,还是镇静自若呢然后分析具体情境,如阴沉沉的天气,很黑的小屋里,躺在床上的母亲的被头已染得血迹斑斑。时正是除夕之夜,却只有红薯稀饭微微冒着热气,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压抑、窒息的情境啊!而我们的主人公才只有八、九岁。进而将这些情境同小姑娘的表现紧密联系起来:机警地打电话找大夫,用灵巧的小手精心地制作小桔灯,在夜晚送别的路上微笑着“安慰‘我’”。通过层层深入,具体细致的分析、引导,将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在强烈的情绪体验中感受、认识到小姑娘的精神美:镇定、勇敢乐观,向往光明和幸福,对生活、未来充满希望。最后,启发学生联想自己遇到的困难,自身性格的弱点,今天美好的生活等,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小姑娘的精神美,并产生向其学习的愿望。为了让学生体会小桔灯的意义,还可以让学生亲手制作小桔灯,并且进行小桔灯制作的评选。这样一来,语文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反过来,还增加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又如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的形象塑造的有血有肉,是《水浒传》中塑造的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学生怎样才能真正体会鲁智深身上所散发出来的美感呢?只有在了解了鲁智深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特征后,才能对他作出正面的评价。鲁智深性格粗蛮,但他豪爽仗义;他好酒贪杯,但他决不胡作非为;他武功高强,力大无比,但从来都是路见不平、拨刀相助。最后,他杀了镇关西,被迫上了梁山,这都是当时黑暗的统治和腐败的官场所致这一点是学生必须体会到的。                                                     ⒊说理类文章,体会其中的深刻的哲理之美,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                                                       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有一段描写:“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根据同学们平时的观察积累,通过想象,把这些描写构成一个具体而完整的画面,大家会感到那是多么的美;再引导同学从此联想到社会上具有像莲花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的人,使学生又产生另一种情趣,上升到了哲理的高度。这是美感的加深,既有形象美,又有哲理的美、语言的美。讲《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的时候,对愚公精神的很多学生对之不能理解,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想我们中国近代史上无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想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并把毛泽东同志在全党会议上用“愚公移山”精神来鼓舞党员的那一番话拿来让学生比较,并体验“愚公精神”的意义。还可以展开关于“愚公到底愚不愚,智叟到底聪不聪明我们应该从他身上学到些什么?”的讨论,通过思考和讲座使学生在对比当中有所思考,有所领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⒋体会散文诗歌教学的音乐美、形象美、和意境美。                                                                                             散文诗歌以其所具有的节奏、音韵与深刻的形象与意境打动着人们。如何挖掘出这些作品中的美来,我们以诗词为例来谈谈。古代诗词的鉴赏与评价,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难点。因为此时学生学习掌握的历史知识不多,对于诗词的理解不能很好的将时代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所以教师在教授古诗词的时候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意思的理解上,要在诗歌的导入环节上,即在开讲时以饱满的感情,用准确而又有启发性的语气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感情线索,了解诗人的情感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使之受到感染熏陶来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活动,带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氛围中。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脍炙人口的词留给人们的印象是词中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的美好祝愿,这种感觉是愉悦的、欢乐的,但是词中却表现出怅惘的、无奈的情绪。如何让学生去理解作者的这种情感呢?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苏轼在这一时期的经历:他因朝庭内部的纷争被贬在密州任太守,此年中秋,他对月感伤,自己落得如此结局,又不能见到自己的亲人,想想朝庭的气氛令人不寒而栗,与月宫的寒冷有过之而无不及,令他不想再回到那个伤心之地。对兄弟的思念,既然不能成为现实,何不将这美好祝愿遍洒人间呢?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并熟读成诵,甚至可以举行一场读诗会,看看谁读的最好。我想通过这些方法一定能够将学生引入这个意境的。                                              三、充分发挥想象,创造和表现美。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除了激发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外,最重要的,也是最终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将前人积累下来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加以迁移,在品评、借鉴中按各自的审美理想去创造美。作文就是这一能力的最好表现。而作文往往是学生最难的一关,因为他们的生活积累少,而且平时不善于观察和思考,对生活没有审视的能力,思考的角度不够深广不能发掘出生活中的真、善、美来,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显得肤浅而又程式化,感觉是千篇一律,没有创意。这样看来,教师平时在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时,若只局限于对外在客观事物的观察,而不强调同时关注与之相对应的内在心灵感受,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欠。如果说在写作与生活之间,观察是桥梁,那么感受与体验则是这桥梁的基石。仅仅满足于表层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观察肯定不够,如果在观察外物特征时,又能体验自己内心感受的特征,在挖掘生活的同时又能挖掘自我,那么这种观察才是充满了灵性的。有的教师曾经尝试过的具体做法是进行作文的片段练习,让学生逐步学会观察在课堂上,请一位同学出来做模特,让学生仔细地观察,努力去发掘这个同学与众不同的地方,然后将它写成一篇短文,最后还要来比比看谁写的最有特色。结果,这些学生将他们熟悉的同学写得各个不同,既活跃了气氛,增加了乐趣,又激起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我们还有必要让学生明确,观察决不能停留在一种单纯的形式上,它还应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还须融进作者自我内心体验的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它带着鲜明的审美特征。因而引导学生感受现象世界时,非常重要的一点便是帮助他们弄清什么样的形式是生命特有的形式。树叶是在“倾诉”?海洋是在“呼吸”?小鸟是在“欢闹”?老牛是在“叹息”?外部自然界中有多少与生命同构的运动形式啊!一棵垂柳,一汪池水,飘零的花朵,落日的余辉…不都有着生动的表现,不都能从中折射出人类的不同情感么?教师在和学生同听一首乐曲,同读一篇美文,同看一场电影后,先给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而不必千篇一律地都从什么作者生平啦,写作特点啦开始,重要的是其中所展示出的生命力的模式。不管是月亮在乌云间的穿梭运行,还是海燕在恶浪上的拍翅冲击,它们不都像在展示着自身与命运的较量?这才是真正的审美感受。经过这样无数次的观察与感受,外物与内心之间无数次的相互作用,自然界种种事物变化的运动模式与种种复杂的人类内在情感体验之间的一一对应,便会在感知中变得稳定、持久和巩固。到那时,“甚至是一朵微小的花,也能唤起眼泪表达的那样深的思想”。(华尔华兹语)而我们要培养学生获得的正是这样一种感受。                                                                除此之外,表演课也是在学生感知美、发现美、创造美之后,表现美的一种形式。课堂上,老师要求同学们把自己学过的课文编成课本剧,把生活中美的事件编成小品演绎出来,并请大家来参与审定、评议。如教小说《变色龙》时,可以把课文改编成一个独幕短剧,和学生一起扮演剧中角色。学生都很有兴趣去满足一下他们的表演欲望,通过表演让学生们充分显露了他们的创造才华,并且品尝到了创造的乐趣。学生不仅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完成了课程,还有了很好表现自己的机会,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毋庸置疑,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每位教师都能充分认识到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发挥诱导者、组织者的作用。教师的责任在于义不容辞地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寻找和精选美的范式,用美的方法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以艺术化的手段启发受教育者在符合美的规律的学习活动中主动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结构。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积累经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因为“知多为师,身正为范”,也是美育素质的又一重要内容。对于教师来说,这一内容更为重要,要求也更高,这是因为教师是为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要成为名副其实的楷模,没有广博精深的科学文化知识是难以成就的。“身正为范”表明既要言传,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成为学生效法的表率和学习的楷模。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真善美的热爱,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才可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①茹卫平,《试论作文教学中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10期32页。 ②刘祖焱,《美育-开启素质教育之门的钥匙中国教育报,2001年2月25日                                         ③王旭晓,《人才素质美育》,中国教育报,2001年2月25日                                                                ④王玉香,《运用电教媒体强化审美教育》,淮安教育网,2001年2月16日                                    ⑤童庆炳,《不要错过历史机遇》,北京文学1998年第7期。                                                                           ⑥江晓燕,《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中基网,2001年2月18日                                                                作者邮箱: xiaosafa@etang.com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网友来稿)10-26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网友来稿)06-03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之我见(网友来稿)09-04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拾片(网友来稿)05-31

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之方法(网友来稿)10-18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情感渗透(网友来稿)07-29

中学语文的情感教育(网友来稿)08-08

试述高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网友来稿)05-26

论情感(网友来稿)10-25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硬笔书写教学(网友来稿)08-16